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在基督脚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基督脚下》是墨西哥裔女作家海莲娜·玛利亚·薇拉蒙特司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通过描写一个13岁小女孩艾斯特蕾拉及其家人的生活,揭示了墨美移民生活不稳定、被主流文化排斥的生存现状。文章旨在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对作品進行剖析,分析在作品文本特定历史时期,墨裔群体对伦理身份的诉求以及遇到的伦理困境。
  关键词:奇卡诺文学 文学伦理学 斯芬克斯因子伦理 身份伦理困境
  引言
  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蓬勃发展,最引人注目的一支是墨西哥裔发起的“奇卡诺运动”。伴随着文化觉醒,为追求平等权利,众多墨西哥裔美国作家投身创作,将生活在美国主流文化之外的墨西哥裔美国人的生存现状描写得淋漓尽致。西方女权运动造就了一批“奇卡诺”女性作家,海莲娜·玛利亚·薇拉蒙特司作为当代美国重要的墨西哥裔女作家(也称“奇卡娜”),运用其独特的奇卡娜女性视角,刻画出敢于挑战社会不公、反抗压迫的墨西哥裔女性形象,并将带有“混血”色彩的墨西哥民族文化展现给读者。《在基督脚下》通过对一个13岁墨裔少女艾斯特蕾拉一家在加州葡萄园采摘工作的描写,揭示出墨西哥移民受到种族压迫和被边缘化的生存现状。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认识文学的伦理本质和教诲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阅读、分析、阐释文学的批评方法。它与传统的道德评价最大的区别是侧重对文学本身进行客观的阐释与评价。以伦理的视角,回到文学中历史的伦理现场,分析在特定的历史伦理环境下,作品中的人物如何做出伦理选择,梳理情节中的伦理线,进而揭示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伦理环境
  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与此同时,不能被忽略的是这一时期外来移民群体受到不平等待遇、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的事实,而美国的繁荣却离不开这些外来移民。1990年,美国新增劳动人口有一半是外来移民,而其中最大的主力莫过于墨西哥裔农工。在美国西南部地区,墨西哥人以擅长干农活而闻名,他们通常带着孩子一起干活,生活区域相对封闭,与外界交流较少。墨西哥裔人生活在政治夹缝之中,受到美国白人的压迫,同时又感到自己被原有国——墨西哥所抛弃。这种文化游离的状态令他们对一切感到怀疑,身份、文化等因素导致墨裔移民群体陷入多重困境。
  佩德拉的家庭伦理意识
  作为传统的墨裔女性,佩德拉遵循卡奇诺民族的伦理道德观,认为妇女应该以家为核心,顺从自己的丈夫,因而,其在婚姻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家庭观念对佩德拉来说尤其重要,但在婚姻关系中一味的逃避与退让并不能维系婚姻。文中关于佩德拉失败的婚姻这一伦理节是预设的,借由他人之口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劳动营里的其他妇女劝她,离开丈夫是完全错误的,会遭到丈夫的报复。第二次是佩德拉的母亲曾无数次地劝告她,让她不要和那样的男人扯上关系。佩德拉面对压力没有选择逃避,但她的丈夫却选择抛弃了她和孩子们。丈夫的离去导致家庭全部的重担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这一段失败的经历令她对婚姻不再抱有幻想,她接受了比她大37岁的普菲克特,不再是因为爱情,更多的是因为不堪忍受家庭的负担。但她在两性关系中被动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在父权制社会下,她仍然是男性的附属品,需要依赖男人才能生活,她害怕再次被男人抛弃。佩德拉渴望获得普菲克特的爱,她常默默地看着他的背影,希望他能填补自己感情的缺失。然而普菲克特却选择找寻自己的根,离开了她。这时她才逐渐意识到男女之间的爱是来去匆匆、虚无缥缈的东西。佩德拉把普菲克特当作救命稻草,想牢牢地抓住他,而普菲克特却将与她的这一段感情当作长途跋涉中的短暂停留。在这段感情上,双方付出有着巨大的差距,结局注定是失败的。
  身为母亲,佩德拉尽职尽责,看到终日生活在惶恐之中的艾斯特蕾拉,她郑重地告诉她:“不要害怕、不要逃跑!你要站在那里,直视他们的眼睛。不要因为采摘他们餐桌上的蔬菜而有罪恶感,告诉他们,出生证明就在耶稣脚下。”看到艾利欧在葡萄园受到农药污染而病入膏肓,佩德拉主动承担起照顾他的责任。卡奇诺民族的族群意识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他们是弱势群体,是丧失话语权、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群体。只有同族人互相扶持,才能在困境中艰难地生存下去。
  斯芬克斯因子控制下的普菲克特
  斯芬克斯因子由两部分组成: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这两种因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人。人性因子即伦理意识,其表现形式为理性意志。兽性因子由人的原欲驱动,其外在表现形式为自然意志及自由意志。自然意志是原欲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性本能。自由意志是欲望的外在表现形式。斯芬克斯因子代表了一个完整的人身上所具备的善恶共存的特点,在普菲克特的身上,这一特点更为明显。
  普菲克特是一名73岁的修理工,日益衰老的状态最终令他做出决定,返回墨西哥——真正的家。种植园的工作繁重,令他感到疲惫,不堪重负。他羡慕年轻人,羡慕和嫉妒激发了他的自然意志——人的本性。他在梦中,梦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的妻子。文中露骨的性爱描写,大胆的场景设计都进一步反映出普菲克特作为一个人的本性。佛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解释道,“梦是现实中实现不了和受压抑的愿望的满足。”当人的欲望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在梦中寻找突破口。所有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和无法得到的一切,都可以在梦中得到,并且获得满足。普菲克特希望自己变得年轻,他希望自己回到几十年前,回到肌肉不再松弛、充满力量的年轻时代。而现实却是他已经是73岁的老人,年龄与力量都不复存在。梦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梦境所反映的情景说明人身体中的兽性因子在起作用。人与动物均有性欲,性欲是人的一种本能欲望,也说明人虽然成为了人,但仍然有动物的特性。在梦境中,普菲克特的兽性因子没有受到控制,将他在现实中所承受的压力和欲望都宣泄出来。当闻到大蒜的味道时,他突然惊醒,看到熟悉的房子、镜中依然苍白的头发,他很快意识到这才是现实。他的兽性因子得到了人性因子的控制,恢复了理性。   普菲克特回家的愿望如此强烈犹如毒瘤一般,令他每天艰难度日。为了回归欲望,他欺骗艾斯特蕾拉帮他拆谷仓筹钱,这一切正是普菲克特自由意志的体现。他意识到这是错误的,他的自责说明,普菲克特的理性意志仍然控制着自由意志,两种意志交织在一起,进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艾斯特蕾拉的伦理身份与伦理困境
  由于社会身份指的是人在社会上拥有的身份,即一个人在社会上被认可或接受的身份,因此社会身份的性质是伦理的性质,社会身份也就是伦理身份。艾斯特蕾拉从小被父亲抛弃,她渴望别人对她的认可。在诊所,艾斯特蕾拉见到打扮精致的护士,护士的“美”与艾斯特蕾拉的“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切令她自惭形秽,身份的差异激发起艾斯特蕾拉获取对等的社会地位以及追求自己伦理身份的欲望。
  当护士没有治疗却收取诊费时,艾斯特蕾拉陷入了伦理困境。伦理困境指文学文本中由于伦理混乱而给人物带来的难以解决的矛盾与冲突。伦理两难,就是伦理困境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如果艾斯特蕾拉将家里仅有的9.07美元交给护士,那么他们就没有钱给车加油、艾利欧也没有钱去医院治病;如果艾斯特蕾拉夺回9.07美元,她就会犯法,对护士造成伤害,因为护士也是按照规定收取诊费。她仿佛觉得有两个自己,一个是顺从的游魂,按照妈妈的要求,安静地拿着棍子、围绕着家转圈的游魂;另一个是拿着铁锤和钱。她陷入了伦理两难。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她做出了法律上无法认同、在道德上却可以被原諒的举动——她拿起铁锤,威胁护士将那9.07美元还给她们。在面对伦理困境时,艾斯特蕾拉选择了反抗不公的待遇。
  结语
  生活在文化夹缝中、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令大多数墨西哥裔人生活在困境之中。年老的一代人,以佩德拉为代表,选择默默忍受这一切;像普菲克特这类人则选择逃避;而年轻一代人则选择了与命运作斗争、反抗美国社会的种种不平等现象,如艾斯特蕾拉。作者海莲娜·玛利亚·薇拉蒙特司也是墨裔移民中的一员,描写在父权制社会下受到压迫的女性可能是海莲娜最明确、也最具有切身感受的主题。她虽未亲身经历那些痛苦和磨难,但却通过家里的长辈以及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了解到墨裔移民逐渐被美国文化边缘化的生活处境,刻画出他们既有忍受又有挣扎和反抗的内心世界。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墨裔移民群体做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伦理选择,团结一致、互相扶持,勇敢而坚强地生活在 “异国”中。(作者单位: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1.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2.Helena Maria Viramontes. Under the Feet of Jesus [M]. New York: Penguin Group, 1995: 63.
  3.Helena Maria Viramontes. Under the Feet of Jesus [M]. New York: Penguin Group, 1995: 150.
  4.Dan Latimer. The La Brea Tar Pits, Tongues of Fire: Helena Maria Viramontes’ “Under the Feet of Jesus” and Its Background. [J] Sounding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Vol. 85, No. 3/4 (Fall/ Winter 2002), pp. 324. Published by: 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375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