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保安族聚落景观的生态安全格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保安族为甘肃省特有少数民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保安族聚落环境多依山傍水具有独特的营建智慧,对其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本文从民族历史、聚落环境、景观格局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归纳出大墩村山、水、林、田、居景观格局,并指出乡村发展面临的生态安全问题,以期为保安族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学术参考。
  〔关键词〕保安族;大墩村;聚落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少数民族文化及聚落的保护,联结着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保安族的大墩村现位于甘肃省临夏自治州大河家镇,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墩村传统聚落景观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由于缺少研究和对村庄的科学规划,乡村建设存在诸多生态安全隐患。
  一、聚落环境
  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积石山县位于临夏州西部,被称为临夏的“西乡”,西与青海循化县接壤,北与青海省民和县隔河相望,东北与永靖县以黄河为界。大河家镇所辖地区是一块山间盆地,面积有51.64平方公里。大墩村在大河家镇以南,离大河家镇约三公里,目前有一条公路相连,该公路在大墩折向西继续通行可连通梅坡、甘河滩。保安三庄的整体选址遵循依山傍水的原则,这与其迁徙历史也有关系。保安三庄西南高、东北低,西南最高处为黑大山,东西最低处为黄河,三庄呈三角形布局,所处的地形相对平缓。大墩村区域内东北低,西侧与西南侧高,村落处于一非常平缓的地块,前傍水、后靠山,选址丰润富饶、守福蓄贵。西侧为大墩峡,村内水源也主要来源于此,南侧为尹家山,登高可观测到大墩村全景地貌。
  二、聚落景观生态格局特征
  1.居住斑块 大墩行政村下辖大墩、阴家山、麻池沟、上五家四个自然村,共有八个社,作者这里所写的大墩村有一、二、三、四社。村子被生态廊道大致划分为三块,围寺聚族而居的生活习俗使得清真寺所处地块成为整个村子的中心地块,清真寺地势相对于周围民居较高,邦克楼成为全村建筑的最高点,可以俯瞰大墩,具有标志性的引导作用。村委会、村中心广场以及村中较为富裕的住户都处于此处,是村民的日常交流,聚集和孩子们嬉闹的场所民。西侧地势较高,且较为平坦,民居规划较为规整,住户相对较多。东侧规划则较为随意,住户也相对较少。村中少数的汉族住户多在东西两侧的村子边缘居住,与保安族村民联系密切,生活习俗也无太大区别。
  2.农田斑块 现有的乡村聚落大都由农业社会发展而来,耕地的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到村落的人口承载力,农业是大墩村的主要经济来源。大墩村耕地面积较大,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洋芋等,其中小麦的种植面积最多,大约为总耕种面积的70%。大墩村所属耕地基本围民居而布,各家院内都有一块小菜地,种植平时家庭所需的农作物及果树,个别家中还养牛羊。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經济的发展,大墩村农田斑块在居住斑块不断扩张的情况下,农业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较之前还是有一定下降的。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发展,由于过度种植导致耕地质量的降低,建设面积扩大占用优质耕地,补充耕地总体质量不高等都是影响其农业发展的因素。但是由于目前工业等其他经济产业相对落后,所以农业所占比重还是较大的。
  3.山林斑块 山林斑块包括自然山林与经人改造后的经济林,近年随着人口增加与经济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林遭受到很大破坏。大墩村在选址时就有原始的生态观念,聚落依山而建,山林是大墩村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地域等原因,区域内林地较少,主要依附于生态廊道以及耕地外围的山林。在国家政策的保护下,山林得到一个相对安全的保护。但是资源开采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产生活的需求而必然增长的。在调研中可看到村落所依靠的后山已有不同程度的砂石开采情况,林地在很大程度上遭到破坏,与此同时,耕地的部分扩张使得林地面积逐渐下降,林木蓄积量降低,导致了部分水土流失。从村东侧高处可俯瞰大墩村全貌。整个村落耕地占比极大,村内除生态廊道外几乎没有成片种植的植被区,部分地区甚至地表裸露,荒废无人理会。
  4.生态廊道 现状村内两条生态廊道为1958年村民为引进大墩峡水流而修建。大墩峡位于大墩村西侧,与大墩村有较大的高差,在村子西侧道路上可俯瞰峡谷。村内两条生态廊道是为了引水而建,建成时有干渠两条长约7公里,支渠四条长约5公里,7个接水口从管道中流出。夏季,沟渠引来的水部分顺着山势,沿纵贯全村的大小沟渠淙淙流淌而下,可满足村民浇灌农田和日常洗涤的用水需求。现在,村民的日常用水已经进入现代化,政府实施自来水入户政策,村民完全不必担心冬天饮水的不便。两条干渠依旧保留了下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变为两条仿佛自然形成的生态廊道。廊道依旧为大墩村提供着补给,这也成为大墩村区别于梅坡和甘河滩的重要地方。大墩村的两条水系一方面很好地衬托了道路景观,在村内多处道路旁依附溪流,当雨季来临,路侧水渠能较快地承接道路排水,降低道路因排水不畅而被水淹的风险。另一方面,生态廊道也起到公共交流场所的作用。
  5.大墩村综合景观生态格局 研究地的山体体量较大,图层较薄,高大乔木较难生长。基于对环境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大墩村形成山-田-居-田-河的人居环境模式.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是一个较优的模式,但是经过无序发展出现了许多生态隐患。经过上述生态廊道、居住斑块、林地斑块、农田斑块的分析就形成了大墩村目前的景观生态格局。可以看出在大墩村农田占地面积最大,赖以生存的山林面积在逐渐减少,居住面积呈无序扩张状态。
  三、聚落景观的生态安全隐患
  由于现代化建设,我国很多新农村在规划不合理的情况下随意填平一些自然河溪,尤其是一些小水渠,导致村落的生态受到很大破坏。大墩村依山傍水而建,但是没有合理的规划,两条天然的生态廊道并未受到好的保护和利用,多处被村民私建而隔断。目前已经明显断裂的有6处。植物被隔断将造成生态廊道的土质变化而难以恢复种植,建筑与生态廊道已无界限,正在将现有的少许植被所存活的土壤硬质化,同样会造成植被难以存活。位于大墩小学附近的廊道遭到建筑隔断,地面硬化,仅在道路下方留有小口供水流通过,导致水流愈来愈少。部分种植区遭到建筑侵占,由于缺乏管理和引导,村民占用公共资源区进行私自建设,这就造成整体生态的破坏。此外,村内的垃圾问题严重,村内没有对垃圾收集进行整体规划,现状可以看到廊道内遍布垃圾,自然无法快速降解,只得越来越多地掩藏在廊道内,造成水流污染。
  结 语
  当地的传统建筑聚落的风貌早已与它的自然环境、技术环境、宗教地域文化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有机体。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在乡村振兴大的背景下如何改善保安族乡村人居环境,是相关专业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完善大墩村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降低生态安全隐患,为今后这一地区的城乡建设提供参考的价值。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杜鲜,彭清深.保安族--甘肃积石山县大墩村调查[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邢媛媛.生态安全格局下的吉林省东部乡村聚落景观构建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8.
  [3]保安族.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150923.
  [4]高娜.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乡村聚落景观整体营造初探[D].昆明理工大学,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40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