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画幅的“剩余场地”在绘画中的表现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画幅中的剩余部分常常会与当中形象,或者说是形象的材料构成一种奇妙的沟通。这样,会使画作在空间与结构上产生关联与互动,使整个体系弥漫着感觉的搏斗与交合,推动着“剩余场地”自由变化。
  〔关键词〕剩余场地;平涂;黑色;孤立;联合
  传统西方油畫多为一个方形的画框,里面呈现着一位人物,也就是一个画家描绘的形象。形象本身确实富有无与伦比的魅力,而在形象之外,则多为大块的色彩所占据,这大块的色彩使整个艺术作品的画面更加饱满,并传达直观的信息。在中国画中,则特意地为画面留出相应的空白,给予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留以余地,这种艺术创作手法称为“留白”。而在油画中则很少会留下大块画面的底色,多会以各种方式去画油画中形象之外的部分;这样自然是将其中蕴含的力量赋予了新的表现形式。
  一、剩余的场地
  (一)“剩余场地”的含义
  吉尔·徳勒兹在《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中对弗兰西斯·培根的作品进行了这样的描绘:“一个形象被孤立在一个圆形的活动场所中,在一把椅子上、一张床或一张躺椅上,在一个圆形中,或者在一个多面体中。它只占据了画面的一部分。那么,画的剩余部分……”那是否可以定义为在一幅画中除了描述形象之外,或者说没有点、线等形象构成的其他无意义的画面部分则为剩余部分。其中首篇《圆,圆形的活动场地》指出:“常常是一个圆圈,限定出一个场地,里面坐着一个人物,也就是……简而言之,画中有一个圆形的活动场所,它的场地就是一个马戏场。”我们将这个“马戏场”称为“剩余场地”。该场地有时集中,有时规则,有时分散,为画面整体增色。
  (二)“剩余场地”的自由变换
  在弗兰西斯.培根的画面中,他在画面中将自己的形象孤立出来。画幅的剩余部分是一个圈,一个圆形的活动场地,或大或小,亦可超出画面。这些场地在画面中,总会与当中形象,或者说是形象的材料构成一种奇妙的沟通。这是空间与结构上的关联与互动,使整个体系弥漫着感觉的搏斗与交合,并推动着“剩余场地”自由变化。
  二、“剩余场地”的处理方法
  (一)“剩余场地”的平涂色彩
  在培根的《自画像》(图1)可以看出,形象与场地进行了孤立,剩余部分占了绝大部份。画面的剩余部分是一大片平涂的色彩,这种颜色具有统一性和不变性。颜色鲜艳美丽与画面中各个元素,产生着互动和共鸣。
  在笔者的画作(图2和图3)中,画面的剩余部分充斥着颜色的叠加与覆盖。这种颜料之间的挤压,色彩之间的碰撞,将相互的凝视用符合自己的意境表达出来。这里的材料并不仅是指利用其进行艺术创造的物质,而是图像中既存的形象、事物;它是一种形象的材料。它像是一种存在即合理的编码。破碎与整合的平涂互相交织,有好多新的组合、色彩的变化。在剩余部分叠压中掺杂着平涂的色块,保留了时间的流逝感,将凝固与演变向周边投射。
  (二)黑色在“剩余场地”的作用
  色彩作为一种纯视觉的体验,在空间与结构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时在平涂中,经常会有一块黑色的区域,如图2和图3中,它们分别画有一块竖直的黑色部分。此时,黑色的平涂区域好像被周围的元素给限定了,溶入画布的本身,并在后方支撑着周边的元素。因此,黑色的区域在画面中往往可以起到一个平衡和支撑的作用。事实上,在笔者的创作实践中,就利用了黑色或者褐色画出一片区域。图2和图3用黑色的区域或者是全部的黑色范围来调节画面颜色的深浅度,并营造活跃性。利用大块的黑色可以将其他部分区分开来,使大量元素相互整合调节。
  三、孤立的“剩余场地”与联合的“剩余场地”
  在培根的作品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的就是其“三联画”(图4)了。但无论是哪个被其支离的人物形象,都孤立地存在于画面之中。仿佛隔着画布,对着观看者呼喊着、呐喊着和咆哮着;并且其“剩余场地”与其形象相对立。读取其“剩余场地”特殊的事实,不再讲述故事,只表现自身结构和连接方法。让其表面灵活的元素变得凝固,似乎有一种看不见的力将其与画面人物形象抽离。
  笔者的画作(图2)取其“粉”字,用大片粉,表达了其及其粉碎。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但这个“人”指的是思想,而非肉体。人类是胎生动物,是在子宫内部进行发育,并慢慢长大,直至生产;而精卵则为物种成长之前的状态,因为其只有肉体,没有脑袋。甚至破碎的肉体才能组成作为一个“人”的我们。“人”却不仅仅依靠物质就能有其自己的思想,还要囊括很多物质以外的精神层面。将“剩余场地”与“人”相融、相依和联合地进行互动。这个汇合的力量具有广度与力度,妄图将这看不见的力量变得肉眼可见,直击人心。画幅中的“人”与剩余部分的颜色、厚度和体积都处于一种互相借给力量的关系,互相摄取对方鲜活的触觉和感受。
  “剩余场地”在画面中不是必须要存在的。那么其消亡的过程是如何呢?无论是破碎的“剩余场地”,还是平涂的“剩余场地”,其本身都为孤立的存在,孤立升华为联合,直至“剩余场地”的消亡?“剩余场地”在绘画中的呈现有所举例,那在其他的艺术方式中是否有所表达?这都是未来要探索的方向。
  (责任编辑:伍益中)
  参考文献:
  [1](法)吉尔·徳勒兹著,董强译.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403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