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文人观念对明清玉器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玉器作为我国古代最为常见的装饰品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在当时先民的生活之中,其传承发展历史十分悠久,一直被视为是诸多美好品行的象征。因此,玉器与社会文化间产生了非常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玉器的形态特点、纹饰风格、整体结构等更是受到了当时文人观念的直接影响。文章以明清时期的文人观念及玉器特征为出发点,对二者间的联系展开了分析,希望能够明确明清文人观念对玉器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文人观念;明代;清代;玉器
  从先秦时期开始,诸侯王室与士大夫阶层就一直将玉器视为君子的象征。在这种爱玉心理的影响下,有关玉器的各种理论学说也随之被提出并发展起来。如在《说文解字》中,就提出玉乃是“石之美”,有“仁、义、智、勇、絜”等五德。由此可见,玉器的发展往往与士大夫阶层或文人阶层的思想观念、要求直接相关。而在不同时代,士大夫、文人思想观念不同的情况下,无论是民间用玉还是帝王用玉,也都呈现出显著的时代风格。
  1 明清时期的文人观念分析
  1.1 明朝时期的文人观念
  明代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君主集权已经得到了高度强化,虽然科举制等人才筛选制度同样有所完善,但很多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已经很难再凭借知识与道德能力跻身于官僚阶层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明代文人观念开始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独特性整体特征。一方面,由于自身观念得不到统治阶层的认同,甚至会受到有针对的打压,所以当时的文人观念在整体上趋于保守,不仅深受传统艺术思想与社会规范的影响,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封闭性。相对于其他群体,文人群体的精神世界是相对孤立且排他的[1]。而在另一方面,即便明代文人群体大多对做官都已经失去了热情,但在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其思想观念也开始出现追求“个性自由”“个性解放”发展的趋势。到了明代中后期,很多文人甚至还在这种崇尚“个性”思想的影响下开始追求“清议”。这同样是当时文人观念最为主要的特征之一。此外,出于对黑暗社会的失望以及对皇权、君权高度集中的无奈,隐居山林几乎成了明代中前期文人群体中最为流行的人生选择。而在与山水自然为伴的生活状态下,很多文人无论是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还是在对生活的追求上,都形成了一种清雅高洁、恬淡雅致、追求意境的思想态度。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久居山林的文人们出于对世俗生活的向往,还产生了一种开放、旷达的文艺思潮与思想流派,与明代中前期的文人观念形成了对立。
  1.2 清朝时期的文人观念
  与明朝时期相比,清代文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其原因也是比较多样的。首先,清政府是由满族这一少数民族所建立起来的,为巩固统治,清代初期对汉族文人士大夫阶层有极强的防范心理,不仅实施了200余年的文字狱,同时还严格推行极度专制的文学、教育政策,对文人的思想展开了严密监控与牵制。在这样的环境下,当时的文人群体虽然普遍存在对亡国的哀思与悲愤,但却碍于统治阶层的打压而无法直接表达,只能将其寄托于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之中,隐晦、含蓄地抒发自身情感。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来自外界的约束,清代初期文人也形成了稳重、均衡、追求意境而又略有些循规蹈矩的文学、艺术创作风格[2]。其次,在经过初期的动荡后,康熙时期的清政府通过灭三藩、擒鳌拜、击溃噶尔丹部、收复台湾等一系列手段,开始逐步使政权得到稳固,当时的社会开始逐渐趋于稳定。在这一时期,民族矛盾与汉民族的亡国之痛已经开始趋于淡化,清政府对于文人思想的管控也开始变得更加宽松,有时甚至会为了拉拢汉族文人群体,给予部分代表人物以特殊礼遇,如陈宏谋、冯文止、郑珍等均属此列。受此影响,文人群体开始逐渐从悲愤走向避世。而有的文人却选择出仕,与清政府合作,注重深远意境、层次分明的文人思想也因此迅速发展起来。最后,由于部分坚持抗清的文人不愿与清政府合作,同时又无力改变当前被统治的现状,纷纷选择隐身山林、闭门谢客或是出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护汉家威仪。这一文人群体虽然同样为当时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体现出的文人思想却与出仕文人截然不同,反而与明初文人观念比较类似。
  2 明清时期的玉器特点
  2.1 明朝时期的玉器特点
  明代玉器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玉器在形态、结构、风格等方面均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明代初期,玉器深受宋元时期的风格影响,不仅在纹饰上趋于简练豪放,同时还具有圆润敦厚、古拙质朴的特点。在题材选择上,也多以龙凤、花鸟鱼虫、山水人物以及梅兰竹菊等为主。其中花卉植物大多比较完整,而山水人物的刻画则与各种历史故事密切相关,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明代中期,玉器则逐渐开始趋于纤巧、细腻,虽然在题材选择上并未发生太大变化,但图案、纹样风格却已截然不同。如在对花卉植物的刻画上,已经不再追求植物图案的完整性,而是会用折枝、缠枝花卉等组成图案,力求给人以清新、活泼之感。及至明代晚期,玉器的风格又在此基础上发生了变化。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工艺得到极大的发展,如浮雕、透雕、阴线刻等工艺都已经趋于成熟,并得到了较为普遍的使用,同时在技法上还具有粗犷浑厚的特点,人们常说的“明大粗”正是由此而来。当然为追求更好的艺术效果,当时玉器的图案纹饰也会比较繁琐。
  2.2 清朝时期的玉器特点
  清代玉器品种与数量都非常多,其中以陈设品与玉佩饰最为常见。从玉器的纹饰、结构、整体风格等角度来看,不同时期的玉器同样会有明显差异。清代初期,由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民间玉器行业十分萧条,产量也非常稀少。虽然宫廷玉器中不乏精品,但整体风格仍然与明末比较类似。而在之后的康乾时期,随着经济的不断复苏以及手工业的持续发展,民间玉器逐渐增多,开始与清代绘画相融合。由于我国绘画艺术在明代才逐渐趋于成熟,且在清代中后期仍然处于顶峰状态,因此玉器艺术受到绘画艺术的极大影响,并在整体风格上开始趋于绘画化。这一时期的玉器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多与绘画表现题材相关,如花卉、禽兽、山水、人物等装饰图案都十分常见,且普遍具有细腻、丰满而富有层次感的特点。   3 明清时期玉器与文人观念间的联系
  通过对明清时期文人观念与玉器特点的分别分析可以发现,明清玉器虽然在各个时期有较大的风格差异,但这一差异实际上是与文人群体思想观念变化保持同步的。不同时期玉器在风格上的变化,其背后都与当时的文人观念密切相关,这也充分体现了明清时期文人观念对玉器的直接影响。具体而言,在明代初期,当时的文人群体与统治阶层存在较深矛盾,大多都隐居山林,因此其对于玉器的要求深受宋元时期文化艺术风格的影响,并未在短期内完成创新。之后随着其思想逐渐转向对个人高雅志趣的追求,玉器才逐渐形成了简练豪放、圆润敦厚、古拙质朴的整体风格[3]。此外,文人存身于自然的生活状态下,使山水景色、历史典故以及象征君子、高雅品质的梅兰竹菊都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并将这些元素融入玉器之中,使玉器题材的选择与图案内容最终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明代中后期,文人群体与统治阶层间的矛盾虽然未能在根本上得到调和,但文人的志趣追求却开始从自然转向世俗生活。因此,在先进玉器制作工藝的支持下,明代玉器一方面仍然追求高雅,另一方面则更多与现实生活实现了融合,不仅风格上变得更加简练放达,风格也更加多样,如玉杯、玉执壶等与生活相关的玉器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进入清代后,民间玉器数量较少且比较刻板,精品不多,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受战争的影响,更多的是由于清政府对文人思想的钳制限制了玉器的创新。此后随着清政府对文人思想控制的放宽,当时的文人们做出了两种不同的选择,即出仕及隐世,这让文人观念形成了对立。在不同文人观念的影响下,清代玉器的风格、种类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即便后与绘画相融合,但由于文人艺术创作理念的不同,玉器的绘画表现题材及图案风格仍然十分多样。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明清玉器千姿百态、造型各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艺术造诣。只有正确认识到当时玉器特征与文人观念间的重要联系,并对明清不同时期的文人观念变化展开深入了解,才能准确把握各个时期的明清玉器风格特点。
  参考文献
  [1]潘晓菁.从文人的理想居舍看宋代瓷器[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9(5):36-37.
  [2]王达.沉沦与超越:晚清文人的思想立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1):185-186.
  [3]周颖.明清玉器形态及文化内涵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607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