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博物馆展览传播中的视听交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各省的博物馆代表着本省特色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近几年也出现了多档关于介绍博物馆的节目,如央视《国家宝藏》、北京卫视《上新了故宫》等,都有很高的收视率。随着观众数量的逐年增多,博物馆在展览文物的技术手段上不断革新,引入视听交流,利用多媒体、VR虚拟等还原历史面貌,带给观众如同走进影院的参观体验。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传播;视听交流
  视听交流在传统多媒体与新媒体的互相交叉中产生[1]。处于不同展现位置的视听交流,承担着不同的传播任务,视听交流的综合运用也为博物馆展览带来了很多便利。博物馆有传播历史的职能,视听交流技术在博物馆的传播过程中加快了传播速度,扩展了传播内容。
  1 博物馆展览传播趋势
  1.1 主题明确趋势
  博物馆展览活动的举办次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每次展览活动举办前都要宣传造势,明确此次展览主题,达到统领全局的效果。结合展览主题展出的展品大都是一系列相关联的馆藏品,使用视听交流技术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主题明确的展览活动能够达到准确传播博物馆主题信息的目的。文物本就多种多样,让观众分清楚文物的种类,有助于对观众形成信息导向的作用。明确主题体现在方方面面,取决于主要策划展览团队对展览主题的认识和对视听交流技术在此主题中的应用。最终的目的都是呈现好展品,传达给观众展品信息。
  现代我国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愈来愈近,接地气的博物馆形象为大众展现了中国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国家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也加大了支持力度,对文物的保护和发扬继承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话题。能经过大浪淘沙淘下来的文物都是精品,文物的保存也不再是实物和文字记载,通过视听交流手段还会有视频资料、互联网影像资料,多媒体的兴起为人类保存了很多美好而珍贵的东西。
  我们还要实现主题明确的展览活动传播效益最大化[2]。展品呈现的方式多样,结合视听交流手段,首要的是提高多媒体设备使用率。多用技术手段实现对展品功能最大范围内的介绍,提供与展品有关的补充性信息,让观众有更多的了解。但在这过程中要注意使用多媒体设备呈现的效果要始终贴合主题和展品本身,为展品服务,最重要的实物还是展品。不同的主题和展品要求多媒体设备最终呈现的结果是不同的,历史呈现一定要保证其真实性,不能利用技术手段做出一些不符合历史的展品效果出来,适得其反。多媒体设备要用在正确的地方,才能发挥最大功效。
  1.2 融合传播趋势
  博物馆展览活动不再是单独由博物馆承担策划,而是聘请专业的媒体团队和策展专家,附上一定的商業价值,能够实现对展品展览和部分展品拍卖的目的。博物馆利用多媒体技术策展,都是多种呈现方式相互融合,多个剪辑组、拍摄组共同完成。融合传播在展览活动上的作用很重要,单一模式不适应现代发展潮流,融合是必然趋势。
  对展品的整理和信息资料的收集呈现是整个展览活动的主体部分,融合传播能够将这些信息以讲故事的方法呈现给观众,观众接收到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这种融合传播方式对博物馆的传播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视听交流在博物馆展览中的位置
  2.1 展览内容的重要辅助
  博物馆展览的展厅陈设是第一形象,能不能快速吸引观众的眼球很重要。视听交流作为一种调动感官运作的方式,是展览内容的辅助,也是作为展厅展现的建筑。设计者如何将视听交流运用到博物馆展品的展列中是很重要的,否则就失去了时间价值。观众观赏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对展品的充分理解,视听交流的存在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视听交流的技术运用要丰富多样,但不能作为主体凌驾于展品内容的传输上。所以,明确观众对展览的需求,对运用视听交流很重要。
  2.2 观众需求的着力点
  博物馆传播历史文化的职责使其有明确的角色定位,也就是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播者,同时要兼具服务观众的角色,让观众在比较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解相关历史知识。以前的博物馆展列展品是放在保护柜里,旁边放上注释,观众自行观赏。依笔者个人之见,去博物馆最好找个讲解,否则就真是走马观花,看完一遍转头就忘了。传统的展览方式忽视了观众文化水平的差异性,博物馆专家是资深学者,但不是所有来逛展览的观众都是资深学者,所以运用视听交流技术,简单明了,解决了文化差异水平导致的对文物理解不到位的问题。
  2.3 适应博物馆展览趋势
  现今各大博物馆也注意互相交流合作,博物馆为推销展品会与社会各大机构出联名款,通过开直播卖货等各种方式将博物馆逐渐推向大众。视听交流技术的运用是博物馆展现自我的现代化方式之一,让观众在三维与二维、虚与实的互相结合中,欣赏展览内容。互联网与多媒体的运用在视听交流技术中是常见方式,博物馆展览方式的改变是现代化发展进步后做出的必要的选择。博物馆展览方式呈现方式日益多元化,在视听交流中的呈现手段逐渐丰富。
  3 视听交流博物馆展览中的技术运用
  3.1 视听交流的展现
  视听交流最终呈现的结果,从最初的视频剪辑、图片处理和衔接最基本的方式,到动画制作、虚拟制作等专业团队的制作,期间经历设计、拍摄、制作、成型的繁琐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从现有材料中截取所需片段,制作成本较小的视频剪辑类;需投入前期创作的各种人力、财力、物力,制作成本较大的原创拍摄类和动画制作类。视频剪辑类就像是一份内容可视化的说明书,入门级教程,让观众对历史文物有个初印象。原创剪辑类通过还原历史故事、重新演绎,易让观众身临其境,回到历史现场。例如,《国家宝藏》节目请演员演绎与博物馆文物相关的历史故事,让观众观看。动画制作类趣味性十足,多呈现故事类,通过叙述与展览内容相关的故事来吸引观众,便于理解。例如,《上新了故宫》节目中,艺人对故宫的文物作旁白介绍,屏幕制作成动画呈现,活泼生动。
  3.2 视听交流的呈现方式
  首先,最常见的方式是图像与声音的综合[3],在生活中也是商户和厂家很常见的营销手段。博物馆通过声音与视频的展现,讲述一段历史,带给观众两种感官的体验。观众在听的同时也看到具体的画像,观看体验绝佳。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内的敦煌壁画展厅,会先在荧屏上放视频介绍,吸引观众买票进展厅实地感受。博物馆通过这种方式可实现一些收入。
  其次,以视频为主导,视频制作的水平越发先进,让观众通过动态的画面展现来了解历史,比静态的文字展现印象更深。例如,重庆市三侠博物馆中对三峡地貌的介绍,就是通过动态动画演绎地貌变化,比文字介绍更容易看懂,对地理知识匮乏的人很友好。动态的视频呈现需要一定技术手段的支持,需要更多专业人士的参与。
  最后,触屏硬件设施的设立。很多博物馆通过触屏设施让观众亲身体验历史游戏,趣味性十足的项目活动观众更愿意参与其中。例如,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市的新闻博物馆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座交互式新闻博物馆”。多媒体的产生给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进步,博物馆的馆藏不再是只有专门学习的人员才能了解,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与普通人的距离,消弭了文化的差异,外国友人也越来越被中国的历史文化所吸引。
  4 总结
  博物馆不仅仅是保存文物、展列文物的地方,更是输出重要历史文化的精华场所,它能够代表一段特色历史,能够记录一段又一段历史里的珍贵瞬间。博物馆是给观众参观的场所,也要注重观众的需求,多方调查观众对博物馆的意见,增加馆内的多媒体设备,不仅仅是为展列文物,也为观众学习和参观提供一个地方。能够越来越多地吸引观众,也是博物馆展览和视听交流研究要融合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杜莹.现代博物馆展陈的传播学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6(4):55-61.
  [2]王迪.博物馆展览中多媒体内容策划及写作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3]黄彩霞.博物馆展览传播中的视听交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61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