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层文物保护部门馆藏文物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基层文物保护部门作为国家文物保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注。文章以临沧市文物保护部门为例,对馆藏文物基本情况进行综述,分析了基层文物保护部门文物保护现状,并指出了文物保护的不足,针对突出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有助于基层文物保护部门提升工作效率,更有利于提升对现有馆藏品的保护质量。
  关键词:基层文物保护;现状;对策;研究
  1 临沧市馆藏文物基本情况综述
  1.1 文物资源现状
  临沧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境内居住着23个民族,其中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保存于全市各地的内涵深厚、特色鲜明的众多可移动文物,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实物见证。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下简称“一普”),临沧市共登录2503件/套文物藏品,实际数量5万多件,登记珍贵文物111件,其中一级6件,二级5件,三级100件。藏品包括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史上各时代重要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有关的代表性实物等。
  1.2 临沧市文物保护部门设置及保护情况
  临沧市共有4家博物馆,市级有临沧微电影博物馆、滇缅铁路遗址博物馆,还有2个专题馆。市博物馆正在筹建中,目前还未建成。八县(区)除永德县和凤庆县设立博物馆,其他县(区)没有博物馆。多年来,文物由各级文物管理所保存。各文物管理所没有库房,都是用办公用房隔断改造成库房,同时缺少经费支持保存设备、设施建设,包括温度、湿度等控制等。因没有保存条件,文物保存状况差,且缺乏科学整理,文物修复、保存等面临很大问题。临沧八县(区)虽然均设置了文物管理所,但人员编制少,市级文物管理所经编制部门核定了17个编制,但同时代管两个专题馆,人力资源紧张,分身乏术。每个县(区)仅1~2个编制,且因脱贫攻坚等需要,人员不固定。缺乏专业人才成为制约文物管理发展最大的瓶颈,几乎没有文物修复、管理等方面人员。
  临沧市文物保护部门除了“一普”数据系统,各地均没有经费开发自主的数据管理平台,都是纸质档案。纸质档案弊端明显,人少事多,没有专门人员负责保管工作,“一普”以后新增的文物数据管理困难。
  2 当前基层文物保护部门文物保护现状分析
  文物指人类社会文明中遗留的物质遗存,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可替代,文物的不可再造性注定了它的弥足珍贵,所以文物的搜集、发掘、收藏、保护刻不容缓。近年来,国家为了满足城镇的发展需要,提升国民生活居住环境,基础建设与日俱增,大型建设工程施工使部分文物重现在人们面前,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更是促使人们对部分历史遗迹进行主动发掘保护,但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相关配套设施、人力、财力等的匮乏使文物储存环境岌岌可危。
  基层文物保护部门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影响文物长期保存的重要原因。基层人才的缺乏依然成为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最大绊脚石,基层文物保护部门专业人才的缺失更为突出。调查发现,基层文物保护部门人力结构编制很少,薪资待遇与发达的城市相比更是相差甚远,生活基础配套设施不足,拥有文物保护专业知识的高等人才即使拥有满腔热血与激情也只能望而却步。编制设置不合理,人力资源结构杂乱,文物保护工作烦琐、要求高,造成仅有工作人员常常高负荷运转。长此以往,文物保护工作效率低,使文物不能及时得到妥善保护,日常维护管理不足,文物修复工作滞后,造成文物虽被发掘但始终得不到科学的保护,造成不可恢复的损伤,这是最让人痛心的。基层文物保护部门工作人员责任心不足,缺少主观能动性,制约了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陈列设施、设备和文物保护技术落后。以临沧市基层文物保护部门为例,其场馆建设用地不足,大量文物得不到合理安置,常常造成文物堆放(石器类文物),杂乱无章,修复时多次搬运二次损伤不可避免,无形之中增加了修复的难度。得到合理陈列的文物缺乏科学的保护措施,如抗震与减震、氧隔离、防腐处理等。环境的改变,使完好的文物发掘后陈列在人们眼前却成了灾难,古人的智慧与艺术精髓灰飞烟灭。各类文物的防潮、防火、防雷、防虫、防锈、防蠹、防老化等措施严重不足,木质和竹制文物的高分子材料灌注加固技术、石质文物表面风化采用有机硅高分子材料处理技术更是鲜为人知,这都是文物科学保护的短板。基层文物保护部门陈列设施、设备和文物保护技术落后,已然成为文物科学保护的阻碍。
  馆藏运营、维护经费不足,长期得不到解决。基层文物保护部门经费来源以政府财政核拨为主。以经济建设为主导的发展方式,极大制约了文物保护经费的划拨,而且应有的经费不能按时到账与分配,更甚者出现拖欠。基层文物保护部门经费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进程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政府对文物保护认识观念的转变只表现在口头上,文物保护经费在财政开支预算中的比例得不到实质的提升,文物保护经费逐年增加,时间决定了文物的可恢复性,经费又是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与时间赛跑的障碍,文物保护陷入恶性循环,这已成为基层文物保护部门的通病。
  3 基层文物保护对策研究
  基层文物保护部门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专业人才的不足,文物保护设施、设备、技术的落后,运营经费的欠缺等方面。看似独立的制约因素,实则是一个整体。在经济大发展的今天,华夏儿女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与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相比,人们更需要精神文化的熏陶,作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软实力之一,文物的历史文化作用举足轻重。
  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引进是提升文物保护质量的捷径,但是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现有人员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也迫在眉睫,人才引进的“输血”功能与自身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这一“造血”功能的强强联合才是基层文物保护单位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前提,这也是基层文物保护单位“打铁还需自身硬”最直观的体现,工作人员的责任担当以及对文物价值的深刻认识是提高文物保护工作质量的关键。在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时代,利用网络加快文物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进程,让文物的“个人”信息得到共享,是基层文物与市级、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部门无缝衔接的最好方式,也有利于学者对文物的深度研究,探索古人的灿烂文明和文化内涵。
  注重文物保护设施、设备、技术的引进,在当前科技水平下最大限度延长文物的保存时间,为后人留下丰富的物质、精神“口粮”,避免随着文物资料、信息的不断完善而文物因保存不当失去了修复、欣赏价值。由此也使文物保护延伸出经费不足问题,财政的直接划拨与预算比例的增加,在经济大发展的今天,随着政府对文物保护的认识,经费问题不再棘手。基层文物保护部门也应利用自身优势增加收入补贴文物维护经费。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凭借3D、VR等技术还原文物原貌,提升吸引力,借鉴秦俑手办、故宫淘宝、字帖临摹、留念手册等模式以纪念品的形式有偿销售增加营收,增加基层文物保护部门运营经费。由此可见,文物保护人才的引进、现有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文物保护技术的更新、运营经费的开源节流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这也是提升基层文物保护部门工作质量最科学的途径,只有实现“输血”与“造血”强强联合才能使文物保护工作高效、积极开展。
  4 结语
  文物的价值不可复制,大量文物的发现让既有文明重现在人们眼前,每一件都弥足珍贵。基层文物保护部门的存在无疑是缓解了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机构馆藏的压力,但需要基层文物保护部门馆藏品保护设施、技术、专业人才的不断跟进,让文物“永葆生机”,流芳百世,让后辈欣赏古人的独具匠心和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陈识濡.试论文物管理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民族博览,2018(12):220-221.
  [2]李云梅.我国文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技信息,2013(17):495-4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29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