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多且抽象、教学方式单一、大班授课、学生参与度低这一学情,本文中从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优化小组任务四个方面谈了教师如何教,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如何学以及本课程的课程考核方式,目的是引导学生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关键词:以学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开展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改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程作为全校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紧紧围绕“以学为中心”进行综合性课程设计,并于2019年秋季学期在试点班级开展了教学实践。本文在分析我校《原理》课程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为持续性改进该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追求卓越教学提供参考。
一、学情分析
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目的是“为了能给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学习经历”[1]p18。基于此,教师必须对学情做出精准的分析。通过分析,笔者发现有些是《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有些是基于我校情况的个性问题,现在把这些问题总结如下:
(一)教学内容多且抽象。在课程设置上,《原理》课程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6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从内容上来讲,《原理》课程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又是比较抽象的,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弄懂、学通、悟透是一个难题。
(二)教学方式单一。近年来,在我校《原理》课程教学中,虽然采取了多媒体教学、专题式教学,并结合新兴的网络教学平台,如:蓝墨云班课等开展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但从根本上來讲,仍没有改变传统的“单声道”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大班授课。由于我校当前的师生比决定了我校《原理》课程只能实行大班授课的方式,2-4个自然班合班使得课堂授课的学生基本在90人以上,甚至超过120人。这就很难做到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发言、讨论等互动中来。
(四)学生参与度低。内容抽象、教学方式单一、大班授课这些可以说是影响学生参与度的外在因素。从学生自身来说,一些学生认为《原理》课程与未来的工作、生活关系不大,导致其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二、教师如何教
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下,教师成为教学经历的设计者,而不只是教书匠。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进而激励学生能够持续有效的学习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基于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进行优化:
(一)优化教学目标。根据迪·芬克创造的有意义学习的分类法,确立《原理》课程六个维度的课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如: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建立起本课程的知识框架结构,对本课程的知识体系有充分理解。
(2)应用。能够运用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对不同的问题和情况进行批判性地分析和评价,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综合。发现并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专业知识及其他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如: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政治、物理等,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4)人文维度。培养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自我定位,即能够逐步确定自己的科学信仰,正确认识并对待人际关系;能深刻认识自己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和国际意识。
(5)关心。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一些观点和理论感兴趣,或者对诸如幸福、人生意义、社会发展等问题感兴趣,或者对国内国际形势感兴趣,等等,愿意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深入了解。
(6)学会学习。掌握人文类知识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学会如何有效地进行这一领域知识的查询、获取和研究。
(二)优化教学内容。在前期专题化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本学期情况,把教学内容优化为7个专题,这七个专题分别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前面说过原理课程教学内容多,所以在专题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优化每一个专题的知识点和重难点。例如,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知识点有: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专题一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难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把每一个专题的知识点和重难点列举出来,其目的是让学生自学时做到有的放矢。
(三)优化教学资源。除教材外,本课程还为学生提供了以下教学资源:一是超星学习通平台上的慕课资源。我校选择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熊晓琳团队的慕课,同学们普遍觉得慕课视频内容太多,有些内容讲的过于简单、不利于理解和接受。二是教学资料库的资源。老师把和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书籍、文章和视频按专题整理好,发送到超星学习通资料处,学生随时下载查阅。学生反映这些资料拓展了视野。三是拓展参考资料。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老师引导他们自行搜集相关的书籍、文章和视频。四是推荐参考书目,学生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借阅这些资料。从2019年秋季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这些资源内容丰富、多样,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四)优化小组任务。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也给同学们布置过小组任务,本学期又对小组任务进行了优化。首先,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精选小组任务的主题,制定小组任务评分标准。在确定小组任务的主题时,要充分考虑真实性任务。比如有一个主题是:“假如你是一家生产性企业的老板,为了企业的盈利,你应该做哪些事?为什么?”试图通过真实性任务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然后,自然班内部5-6个同学自由结合为一个小组,根据老师所给选题在学习基本理论和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工协作制作出汇报交流的PPT、写出汇报交流的讲稿,课堂上主题演讲环节随机挑选小组成员代表小组交流演讲,并由学生代表和老师根据评分标准现场点评、打分。小组任务培养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运用能力、对材料的搜集、归纳和总结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学生普遍反映小组任务最能锻炼人,老师也发现同学们的PPT越来越精美,由学期初的羞于登台演讲到学期末的落落大方、侃侃而谈。 三、学生如何学
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范式下,学生习惯了“被填鸭”。那么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下,学生该如何学呢?很多同学心中都有一个大问号。结合教学实践,本文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总结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曲。
首先是课前。课前学习最能体现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学生课前学什么?课前主要学习与本专题知识点相关的教材内容、慕课资源、老师提供的资料库里的资料、需要自行搜集的拓展参考资料以及推荐参考书目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撰写自学报告。一份优秀的自学报告涵盖以下内容:(1)本部分知识的思维导图;(2)选取本专题的一个重点或难点,结合案例资料、现实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3)反馈在本专题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除了自学报告,学生还需要完成小组任务。不论是撰写自学报告,还是完成小组任务,都需要学生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学生觉得通过完成这两项任务收获满满。
其次是課中,即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有以下三个环节:一是自学报告点评与展示环节。老师通过批改学生提交的自学报告,选出优秀的自学报告,甚至是差的自学报告,课堂上展示与点评优秀与差两类自学报告。通过自学报告点评与展示,构建起本讲或本专题的知识框架体系,初步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二是主题演讲活动,即小组任务中小组学生代表汇报交流环节。通过汇报交流,老师进一步弄清楚学生哪些方面做的好,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三是重点问题讨论环节。在这一环节老师把本讲或本专题的内容由点连成一条线、一个面。对于学生在自学报告以及主题演讲活动中已经清楚明白的问题一带而过,而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或者理解不透彻的问题重点讲述,以此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最后是课后。课后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在教学中老师主要安排两个课后活动,一是超星学习通平台上的章节测试,二是课后学生自评,即是否完成本讲教学目标以及完成情况如何。同时,对于自己的困惑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超星学习通平台、微信、电话、短信等方式与老师交流解决。
四、课程考核方式
2018年10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科学设计考核内容和方式”,“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和本课程的教学实际,本课程期末总评成绩由线下平时成绩(40%)、线上慕课成绩(30%)、期末机考成绩(30%)三部分组成。其中,线下平时成绩又由自学报告(35%)、小组任务(40%)、课堂参与(25%)构成。期末机考试题由试题库随机抽题,试题库由上千道题构成,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三种题型,命题覆盖了所有的章节,题量分布侧重于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可以看出,本课程考核侧重过程考核、考核方式多元化且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此激励学生整个学期都努力学习。
五、结语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组织与管理、课后总结与反思、成绩评定等环节都做好预设,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来,获得有意义学习的经历。
[参考文献]
[1]L·迪·芬克.胡美馨,刘颖,译.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综合性的大学课程设计原则[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469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