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含有“马”的俄汉成语对比及翻译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字是一个国家交流与沟通的前提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成语更是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一个成语,往往有很多文化和历史蕴含其中。“马”作为“六畜”之首,经常会出现在俄汉成语中,发挥着相同或不同的作用,对两国文化的翻译与交流有着特殊的含义,研究含有“马”的俄汉成语对比及翻译的对比和方法,对两国成语翻译与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马 俄汉成语 翻译
  中图分類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6-0094-02
  俄文化与汉文化为了以简练的字数表达出更多意思,从古至今积累了许多的成语与谚语,这些成语与谚语在两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文化的碰撞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障碍,进而产生一些误会与不和谐的因素,探究成语翻译的对比与研究的任务迫在眉睫。“马”文化在俄民族与汉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处于无可取代的地位,关于“马”的成语在两民族文化中也是数不胜数,“马”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俄汉民族对含有“马”的成语的对比与翻译的研究,从俄、汉两民族的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更好的翻译方法,以利于翻译实践。
  一、汉民族对于含有马的成语研究
  1.马与战争
  中国古代交通工具非常有限,家畜种类也是如此,因此选择一个能够真正用于战争之用的动物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一个地区的和平与安稳,甚至关乎一个国家的现在与未来,不少动物脱颖而出,但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战争的需求。马凭借体格健壮、容易驯化、速度飞快等优点,承担起了这一重要使命,出色地帮助人类赢得战争的胜利,推动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新蜕变。马对人类历史进程造成的影响是任何动物无法比拟的,甚至在冷兵器时代,历史一度被称为“马的时代”,正确地运用马匹,是一场战争中的重中之重,马的饲养、保养、驯化等环节都会有专人看管,环环紧扣。因此在古代,含有马的成语往往与战争、兵器等联系在一起,褒义的有:戎马一生、马到功成、汗马功劳、戎马生涯、单枪匹马等,贬义的有:兵荒马乱、人仰马翻、脱缰之马等。
  2.马与日常生活
  同样是在古代中国,“马”作为“六畜”之首,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廉价的、能够帮助人们运输、交通的工具。因此,关于“马”在日常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成语也有很多,主要分为:一是“马”作为交通工具,用于骑乘:鞍马劳顿、就坡下马、骑马找马等,这类词往往带有赶路之意,或是在路上,出现了借马喻人的现象,马累即人累。二是作为运输工具,用于驾车运输:车马盈门、车如流水马如龙、车如游龙等,这类词往往身处迎来送往之中,因为古代运送往往处于闹市,马也常常穿梭于市。三是古人也在日常生活中以马来形容人的精神好,如:龙马精神、人头马大,这类词语借马的特性形容人的优点,还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以老马自称,形容有经验的长辈,如老马识途。
  另外,有一些关于“马”的成语是从古书中流传至今,约定俗成了其用法,如:青梅竹马、墙头马上、白马非马等。这些词语往往是出自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对后人造成比较深刻的影响,使人们有了深刻的印象。如墙头马上,讲述的是李家小姐和裴家少爷游园相遇、坠入爱河,最后几经波折,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男女互相爱慕,美好的时光。本与马无关,由于经典故事的原因,以四字成语的形式固化下来,流传至今成为街头巷尾的美谈。
  二、俄民族对于含有马的成语研究
  俄罗斯民族表示马的单词有两个:一个是лошадь,另外一个是конь。Лошадь多表示农业耕地所用之马,马所干的农活往往与我国的牛相似,这也是两国地理因素造成的。我国水田多,多用牛;而俄罗斯农村耕作则以马为主。конь则多表示骑乘的交通工具。На коне表示觉得自己是胜利者,Рабочая лошадка则表示勤劳的人。
  Лошадь这一词语据考证是以突厥语лоша引入的,最后加上-адь后缀组成了现在的形式。最早出现在12世纪的古代文献记载中。俄罗斯民族在俄国时期是农业大国,农业的观念在俄国是根深蒂固的,无论在技术和经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马在俄罗斯更多则是以耕地为主,也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关于马的成语和俗语,如ломовая лошадь(干苦活的人)、работать как лошадь(干活干得非常多)、рабочая лошадь(勤劳肯干的人)、Поставить не на ту лощадь.个人的打算落空,等等。这些词语无褒贬之意,单纯形容所干的活非常繁重及能干的特点。
  Конь比лошадь更为久远,是一个斯拉夫词语,最早出现在11世纪的俄罗斯法典之中。由于其词汇意义更偏重于坐骑,因此经常出现在军事用语中,是力量的象征,也是战争的象征。其组成的成语有:конь ещё неваляялся(马还没有打滚)、троянский конь(木马计)、конь на четырех ногах и тот спотыкается(人有试错,马也有失蹄)、старый конь борозды не портит(宝刀未老),等等。
  三、俄汉民族对含有“马”的成语研究对比
  虽然,“马”在俄汉文化中都在表示代步、运输等意义,但是在俄文化中,带有“马”字的成语往往含有贬义,而且贬义色彩浓重,比如:конь не валялся(八字没一撇),表示什么事情还没有开始,毫无进展就不要妄加揣测。черного кобеля не отмоешь до бела(天生的黑马洗不白),表示不好的脾气或性格等缺点是天生的,没有办法改掉,或者也不愿意改掉。这一类词语借马身上某种特性来表达贬义色彩,主要是比喻人具有某些不好的习惯和品质。
  褒义较少,多形容勇敢、有本事的人。相关词语有如:как(точно)застоявшийся(стоялый)конь,像没有做事的马一样,表示有才华的人希望得到用武之处,希望自己能够在某一领域大有作为。   与俄民族不同,汉民族对“马”则是青睐有加。由于马与中国社会的联系非常广泛,以及马对中国古代的推进作用和在生活中对人类的帮助,汉民族中“马”所存在的成语多数表达褒义。用于战争的如:马到成功、单枪匹马、千军万马、一马平川、招兵买马、一马当先、马革裹尸,等等,多形容战争的顺利,或者战争声势浩大等与战爭有利因素相关的积极成语,与兵器等与战争因素有关的字搭配。用于生活的如:老马识途、走马上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马不停歇、鞍前马后、人高马大,等等,借马的象征意义形容人精神奕奕、勤劳无私、积极向上等特点,与人、鞍等字搭配。
  汉语中关于马的贬义成语少之又少,多围绕马的长相和某种特殊的性格,如:马马虎虎,形容一个人做事不认真,丢三落四,或比如牛头马面和驴唇马嘴,都是形容长得不好看,和马的脸一样长。
  四、俄汉民族对于含有马的成语翻译方法
  俄汉互译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对于“马”字成语的翻译,往往先进行直译,按照普通的字面意思翻译,然后再找本民族相同词语来代替其所表达的含义。由于两民族在某种背景下的文化和历史的差异特点,有很多情况不能一起比较,考虑到其内在与外在的诸多因素,将翻译方法大体分为三类:
  1.对应法
  对应法主要用于俄文化成语与汉文化成语的意义,相对来说比较对应,如:старый конь борозды не портит,直译为老马耕地不毁沟,指的是年纪大的老马很内行,它丰富的经验不会把所有事情弄坏。该词语的含义与汉文化中的老马识途非常相似,因此我们按照俄汉民族成语一一对应的对应法进行翻译,多将该俄语成语翻译为“老马识途”,此种方法也是最常见的翻译方法。
  2.替代法
  替代法就是俄文化成语与汉文化成语大相径庭,字面的直译上看似毫无联系,但是表达的意思相似或相同,可以替代,如:Не пришей кобыле хвост,直译为不要给鞍马缀上尾巴,指多余的人或物。但我们在翻译时,就翻译成了画蛇添足,和成语中的马没有一点关系,根据其具体表达的含义在本民族文化中寻找,只能找类似的汉民族文化成语予以代替,无法完美替换。因此,我们会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看到其译本和真正的原本有所出入,很有可能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运用替换法进行必要的修饰,使其翻译能够浅显易懂,适合本民族的读者学习与阅读。
  3.意译法
  意译法就是在汉文化中无法找到与俄文化对应的成语,就连所表达的意义也没有一一对应、可以勉强替代的成语,只能对其意义进行直译,让其表达想表达的本意,也就是意译法。如не в коня корм译为白吃了、吃了不长胖,在汉文化中就没有相应的,表示“白吃了”这个概念的成语,因此翻译中保留原译,不再进行替换。此种翻译方法的优点是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俄文化的原汁原味;缺点则是容易导致读者的不理解,以及对所描绘事物无法感同身受,从而与作品产生距离感,无法真正感受作品魅力所在。
  以上三种方法是在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可以为翻译工作、对外交流等提供更好、更深层次的帮助。借助上述三种方法,运用所学知识,会对俄汉含有马的成语有更全面的认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俄民族和汉民族关于“马”的成语进行了对比与研究,总结了两个民族博大精深的成语文化中的一小部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两个民族历史、环境、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马”字成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也有所区别,有的甚至是大相径庭。熟练地掌握区别,有利于我们在以后的翻译过程中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掌握运用翻译方法,也有利于促进两个民族的文化交流。在翻译实践中,应用其翻译的对比与研究,可以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在工作中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张会森.俄汉语对比研究:下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吴军.现代语言学视角下的俄语成语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洁.俄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袁俭伟.谈谈конь、лошадь在俄语中的文化伴随意义[J].РУССКИЙ  ЯЗЫК,2010(6).
  [5]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成语大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责任编辑:杨国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22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