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与“金课”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对新文科内涵及其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要求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运用潜在冲突指数(PCI)等分析方法,探究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产生原因,提出了“金课”建设的基本标准和主要路径。研究强调,应按照新文科理念和要求推动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中心,构建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体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彰显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融合相关学科和现代科技的全新课程体系与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按照人才培养与课程目标具有高阶性、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具有创新性、课程设计与考核评价具有挑战度、教学过程与课程学习具有互动性、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具有优良性、教学制度与教学模式具有先进性和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具有丰富性的“六性一度”标准,重点建设五类旅游管理类本科“金课”,营造包容性旅游课堂,培养有思想、有知识、有能力的旅游行业精英。
  [关键词]新文科;旅游管理类;课程改革;“金课”建设;包容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20)10-0083-13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0.10.012
  引言
  当前,全国正在掀起一场高等教育“质量革命”[1]。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指出,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其质量水准直接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强调,回归教学,打造“金课”,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培养层次逐步提高,为旅游业发展持续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不断注入了新生力量和发展动能。据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共有608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年度本科招生规模达5.9万人,我国已成为全球旅游管理类专业规模最大的国家[2]。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成为旅游发展的主题,进一步提高旅游教育質量,培养有思想、有知识、有能力的行业精英,是高等院校旅游教育工作者应该担当的重要使命。
  国内学者围绕旅游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旅游教育的发展问题与改革思路[3-5]、中外旅游教育比较与借鉴[6-7]、旅游教育理论及其与实践的关系[8-9]、旅游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10-11]、旅游教育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12-13]、旅游实践教学体系与虚拟仿真实验[14-15]、旅游教学模式与创业创新教育[16-18]、旅游产业需求与旅游人才培养[19-20]、旅游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21]、旅游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22-23]、一流旅游专业建设方向与路径[24-25]、旅游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26]等方面。其中,针对本科旅游管理课程改革的研究,主要包括课程结构优化与核心课程设置[10,27-28]、课程教学方法[29]、课程改革模式[30-31]、精品课程建设[32]、实践课程建设[33]、课程教学效果[34]等内容。在“金课”建设方面,席俊敏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金课”的建设内容[35],徐尤龙依据“两性一度”标准论述了《旅游规划原理》“金课”建设之道[36],王叶丁基于虚拟仿真平台,对旅游英语“金课”教学资源建设进行了研究[37]。总体而言,旅游教改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成果较为丰富,并由早期的重视旅游教育现状与问题、对策与措施、中外对比与借鉴、课程设置与优化、教法改革与实践教学等相关研究,到近些年来更加重视旅游教育理论与实践反思、学科内涵升级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教学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创业教育等研究,有效推动了我国旅游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旅游教育教学理论、旅游学科与本科一流课程建设、旅游教育创新与内涵式发展等研究仍需加强,尤其在如何按照新文科的建设理念和要求,开展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金课”建设方面,目前研究成果仍不多见。值得关注的是,近期邱汉琴等在《旅游学刊》发表文章,提出必须以新文科建设引领未来旅游高等教育改革创新[38],刘沛林提出要将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网络虚拟旅游)应用于新文科背景下的一流旅游本科专业建设[24],对深化旅游教改研究和实践具有方向性引领价值。本文在对新文科内涵及其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建设要求进行解读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金课”建设的基本标准和主要路径,以期为深化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提高“金课”建设水平和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
  1 新文科及其对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建设要求
  1.1 新文科的建设内涵
  教育部启动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为新文科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新文科建设要把握新时代要求,培育中国新文化,培养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家,推动学科与新一轮科技变革交叉融合[39]。张俊宗认为,应立足中国立场和赋予新时代人文精神要求,在人文精神主题、学科融合交叉、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上体现新文科之“新”[40]。王铭玉认为,新文科具有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和系统性等特征,应从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并认为新文科建设带来了一场文科教育革命[41]。根据教育部精神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将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归纳为:(1)新文科是在传统文科基础上的创新突破和更新升级,要在“守正创新”原则指导下,重新定位文科的学科内涵和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新专业、新方向、新理论和新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模式;(2)把握新的时代特征和国家发展需求,推动学科思想理念、人文精神、知识体系、研究方法、服务方式、文科教育等方面的变革与创新,强化学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3)坚持人文特征和社会属性,加强文化自信,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4)坚持学科交叉和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人文科学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促进学科的领域拓展、知识更新和技术升级;(5)立足中国国情,深入开展中国人文科学研究的本土实践和学术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旅游理论体系,形成人文科学的中国学派,扩大中国人文科学理论和学术思想的世界影响力和话语权;(6)坚持立德树人,推动人文学科教育改革和“质量革命”, 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卓越拔尖文科人才。   1.2 新文科对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的建设要求
  1.2.1    以新理念为课程建设引领
  新文科背景下的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建设,应突破传统学科思维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成效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全面推进“四个回归”,以创新发展的思维、协同培养的机制、绿色教育的内容、开放包容的格局、共享教学的功能,大力推动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创新,改造提升老课程,开发建设新课程,持续优化课程体系,打造一批旅游“金课”,全面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
  1.2.2    以新需求为课程建设导向
  在新战略、新经济、新文化、新基建、新技术、新媒体、新业态和新格局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时代,传统旅游教育已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课程建设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特征,以国家战略和社会与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大众(小康)旅游兴起、生态文明建设、文化繁荣发展、信息科技赋能、文化旅游融合、全域旅游升级、公共服务优化、休闲度假兴起、旅游扶贫富民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行业特点与人才需求,建设具有新文科特质并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为行业培养和提供支撑性与引领性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1.2.3    以新品质为课程建设主线
  新文科的建设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在提升专业内涵和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工夫,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认知水平和综合能力。应切实推动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教学“质量革命”,打造一流本科课程,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以新的培养目标、新的课程(教材)内容、新的教学方式、新的管理举措、新的评价体系,真正做到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的“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
  1.2.4    以新文化为课程建设内涵
  新文科建设需要突出“文”的特质,以文化丰富教育内涵,推动教育内容变革。课程改革建设要突破传统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局限,将旅游科学(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文化教育和旅游教育有机结合,在加强中国文化主体性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将新文化思想、内容和方法融入旅游课程与人才培养体系,重视学生文化自信、人文精神、家国情怀、文化知识、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的培育,培养文化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文旅新人才。
  1.2.5    以新融合为课程建设手段
  新文科建设具有鲜明的综合性、跨学科、融合性特征。应立足于旅游科学的发展特点和内在需求,坚持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结构观,有效推动旅游管理科学(课程)与自然及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有机融通,旅游科学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建设包容性旅游课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旅游信息化和智慧旅游课程建设,以新科技助推旅游管理类专业更新升级,推动旅游专业技术“硬化”和人才创新能力提升。
  1.2.6    以新模式為课程建设重点
  以需求为导向、以课程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协同为手段,探索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建设的多元路径与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应需、强基、重能、特色、融合”的思路和要求,将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优化作为重点,建设一批旅游“金课”,构建跨学科的新型复合性课程群。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理论教学与社会(行业)实践有机结合,构建产教融合、文旅融合、科教结合、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与课程模式,并在具备条件的院校实施学院与书院结合、本科与硕士贯通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2 旅游管理类本科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1    数据来源
  本文依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及已有研究文献,围绕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与“金课”建设主题设计了调查问卷,并于2020年1月在江苏省内部分高校进行了预调研和专家访谈,进而根据调研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优化设计,形成正式问卷。问卷主要涵盖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金课”建设的标准与要求、“金课”的建设内容和主要措施、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优化、“金课”类型与建设计划、旅游管理包容性教学等方面内容,共涉及58个题项。2020年4月,面向全国高校旅游专业师生进行正式调查,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次问卷只能通过“问卷星”进行线上调查,调研对象覆盖了30个省份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共209所高校,共回收有效问卷1854份,其中,教师问卷335份,学生问卷1519份。样本的描述性人口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调研对象兼顾了不同性别(女性居多)、不同高校(普通高校为主、重点院校次之)、不同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为主、酒店管理专业次之)、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职称学历和工作年限的教师。总体而言,调查样本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代表性。
  2.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对问卷调查样本的统计分析,运用潜在冲突指数(potential conflict index,PCI)分析和验证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教学的存在问题与产生原因,进一步揭示教师与学生群体的认同差异。PCI最早由Manfredo等提出[42],作为反映组织中潜在冲突的一项测量指标和重要的决策参考工具,通常采用5点、7点或9点Likert量表法研究特定群体对某一事物或政策的看法,PCI值一般介于0~1之间,本文将问卷中各题项的分值均减去3,即在PCI计算过程中,2代表非常认同,1代表比较认同,0代表中立,-1代表不太认同,-2代表很不认同。PCI计算公式如下[43]:
  [PCI=1-i=1NaXa-i=1NuXui=1NaXa+i=1NuXu×i=1NaXa+i=1NuXuZ](1)   式(1)中,PCI即为潜在冲突指数;Xa为对题项表示认同的受访者选择的1或2;Xu为对题项表示不认同的受访者选择的-1或-2;Na和Nu分别为表示认同和不认同的受访者数量。Z为样本中可能存在的最大得分之和(Z等于2n,n为样本数)。当受访者都选择相同的选项时,PCI=0,此时样本内部没有差异;当表示认同和表示反对的样本各占一半时,PCI=1,此时样本内部差异最大。在完成计算后,运用气泡图(图1)反映变量的PCI值以及相应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和分布形态情况。气泡图的横、纵坐标分别为变量及样本认知均值,气泡的中心位置为受访者对该题项认知的平均值,气泡中心位置在横轴上代表受访者对该题项的认知为中立,气泡的中心位置越高代表受访者对该题项的认知越趋于认同,反之越趋于不认同;气泡的大小表示PCI值,气泡越大表示PCI值越大,代表受访者对该题项认知的内部差异越大,即分歧越大。
  2.2 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
  全面调查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有效突破教学困境深化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在问卷涉及的8个题项中,有4个题项的认同度均值大于0,可视为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图1):(1)Q1课程体系不优,脱离行业实际;(2)Q2理论课程过多,思维训练和实践课程较少;(3)Q3课程缺乏难度,能力养成薄弱;(4)Q4课程内容陈旧,部分内容重复。而对另外4个问题:Q5教师队伍不强,教学不够用心;Q6教学组织松散,教学管理不严;Q7学习体验较差,教学效果不佳;Q8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条件欠佳,认同度相对较低。
  从各题项均值看,全样本分析结果显示对Q2的认同度最高(均值0.57),认同度最低的为Q6(均值-0.44),说明重理论课程、轻思维训练和实践教学是最突出的问题。但师生之间对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其中,学生对Q2的认同度最高(均值0.52),认同度最低的为Q5(均值-0.53);而教师对Q4的认同度最高,对Q6的认同度最低。说明学生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实践教学薄弱,而不是师资问题;教师认为课程内容的重复和陳旧是最主要问题,并非教学管理问题。全样本中PCI值最大为Q8,PCI值最小为Q2,表示师生对教学资源条件存在问题的看法分歧最大,对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认知分歧最小。
  2.3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针对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建设问题产生原因的调查,共涉及10个题项,其中有8个题项认同度大于0,反映了旅游管理类本科课程建设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图1):(1)X1对本科教学重视不够(重研轻教),人才培养质量意识淡化;(2)X2就业和专业不对口,课程设置脱离社会和行业需求;(3)X3教改流于形式或偏离方向,未能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中心;(4)X5教材陈旧,课程设计不科学,缺乏实际价值;(5)X6课堂枯燥,教法单一,学生参与不够,无法调动学习兴趣;(6)X7教学监督管理与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学激励机制不健全;(7)X9学生学习动力不强,学习过于轻松,精力投入不足;(8)X10教学经费和教学资源投入不足。但对另外两个题项(X4师资力量难以满足需要,教学培训薄弱,教师人格魅力和教学投入不足;X8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德行培养)的认同度相对较低。
  全样本分析结果显示,均值最高的题项为X2(均值0.30),认同度最低的为X8(均值-0.25),学生对X2的认同度最高(均值0.21),认同度最低的为X8(均值-0.34),而教师对X3的认同度最高,也是对X8的认同度最低,说明“就业和专业不对口,课程设置脱离社会和行业需求”“教改流于形式或偏离方向,未能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中心”是导致课程教学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各题项的PCI值偏大,说明受访这认识存在明显分歧。全样本中PCI值最大的为X4,最小的是X3,说明在产生问题的原因认知中,对师资因素分歧最大,对教改未能以学生为中心分歧最小;学生和教师样本的PCI值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态度与努力程度因素认知分歧最大,对思想教育与德行培养因素认知分歧最小;而教师对思想教育与德行培养因素认知分歧最大,对教改未能以学生为中心因素认知分歧最小。
  3 旅游管理类专业“金课”建设的标准与路径
  3.1 旅游管理类专业“金课”的建设标准
  上述调研结果表明,破解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已成为高校师生的基本共识和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而“消灭水课、打造金课”,则是教育部明确提出的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所谓“金课”是指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即“两性一度”)的一流课程[44]。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和高教司吴岩司长的观点,可将“金课”的标准与类型归纳为表2。
  上述意见和标准作为官方提出的政策性要求,对全国各类“金课”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就旅游管理类专业而言,旅游“金课”建设刚刚拉开序幕,广大师生心目中“金课”究竟是怎样的呢?依据“两性一度”要求,将金课的建设标准归纳为7个方面,并进行问卷调研(认同度从1~5分为5级,数值越高认同度越高)。全样本分析结果表明,7个题项的认同均值都在4.00以上,说明教师和学生对旅游管理“金课”建设的7项要求均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图2)。认同度从高到低进行排序为:R7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具有丰富性(4.25)>R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具有创新性(4.23)>R5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具有优良性(4.21)>R4教学过程与课程学习具有互动性(4.20)>R1人才培养与课程目标具有高阶性(4.17)>R6教学制度与教学模式具有先进性(4.16)>R3课程设计与考核评价具有挑战度(4.03)。其中,教师的认同均值普遍较高,并认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创新尤其重要;学生认同均值明显低于教师,并认为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非常重要,但对课程的挑战度认同度最低,反映了学生对“金课”建设的理解深度不及教师,同时又在“金课”建设方面对教师寄于期望,并表现出对课程学习难度的担心。   基于上述调研结果,本文在“两性一度”标准的基础上,将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金课”标准与建设要求拓展和具体表达为“六性一度”的“钻石”模型(图3),即坚持人才培养与课程目标具有高阶性、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具有创新性、课程设计与考核评价具有挑战度的核心标准,同时符合教学过程与课程学习具有互动性、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具有优良性、教学制度与教学模式具有先进性、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具有丰富性的基本要求。
  3.2 旅游管理类专业“金课”的建设路径
  围绕如何建设旅游管理类专业“金课”问题,从“金课”的建设内容和主要措施、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优化、“金课”类型与建设计划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受访者总体上对调研内容认同度较高(图4)。从全样本分析结果看,所有题项的认同度均值都在3.55以上,除少数题项认同度略低外(B6、B7、C1、C2、C3、C4的均值在3.55~3.99之间),其他题项认同度均值都大于4.02。据此,可将“金课”建设的主要路径和措施归纳如下。
  3.2.1    围绕新的目标需求优化课程体系
  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和旅游发展需求,立足于培养高质量旅游人才的目标,按照新文科的建设要求,坚持以新理念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旅游管理的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一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等)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融合,前沿性、时代性和挑战性有效融汇,理论性、创新性和实践性有力融通。二是课程设置应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合理安排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模块,并有效融入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与德行培养课程。三是充分体现新文科特点和行业需求,强化旅游管理类专业特色,按照《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突出《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消费者行为》4门核心课程,适当增加学科交叉和人文素养课程,加强智慧旅游课程配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专业技术含量并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四是适度压缩理论课程,强化实践课程,同时要调整优化课时结构,适当减少讲授课时,增加论坛、研讨、实践和学习交流体验课时。调研过程中共收到受访者对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与“金课”建设的建议126条(教师24条,学生102条),包括强化专业培养目标、重视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材水平、加强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加交流学习机会、重视科研能力培育、强化课程监督管理等。其中,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议最多,高达62条(教师9条,学生53条),总占比高达49.21%,说明高校师生对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呼声最高,教改需求也最为迫切。
  3.2.2    围绕一流课程标准打造旅游“金课”
  (1)坚持一流课程标准引领。在教育部出台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意见及相关规范的基础上,建议教育部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制订旅游管理类专业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标准或指南,以便更好地规范、引领和指导全国相关高校开展旅游“金课”建设,有效淘汰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的“水课”[44],提高課程建设质量和效能,并为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评价提供规范依据。
  (2)以学生为中心建设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是本科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旅游管理类专业“金课”的建设,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始终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了解学习与发展需求的前提下,科学设定课程目标,整合优化课程资源,围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改进支持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活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推动旅游课堂教学革命。课题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通过课堂教学革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醒学生的自身潜质,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高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效率。坚持创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在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推广高水平互动式、辩论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鼓励采取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教学模式,加强学习过程管理,丰富课堂互动体验,并要改革和完善课程考核内容与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营造包容性旅游课堂。包容性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和保护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表达自我,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并获得成功 [45]。美国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北卡罗来纳大学等高校通过营造包容性课堂与学习氛围,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国内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师生的调研结果表明,受访者对包容性教学的认同度较高,均值都在4.13以上(表3)。因而,应倡导打造包容性旅游课堂,在教学理念、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全新的包容性的课堂建构,真正造就有利于每个学生平等学习和个性化创新发展的优质课程。
  (5)打造五类旅游“金课”。按照教育部部署要求,积极响应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建设一批旅游管理类专业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重点建设五类旅游“金课”,即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44],并要汇聚高校优秀旅游师资,联合建设一批优质课程群,推动旅游“金课”资源共建共享。
  (6)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将专业教育、课程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有机结合,构建面向实践、突出应用的实践实习教学体系,以新文科推动旅游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提高旅游实践实习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水平,继续举办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意策划、实践技能、创新创业等大赛,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行业服务与创业就业能力。   3.2.3    围绕提升课堂效果改革教学方法
  (1)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改革教材和编写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的基础上,按照“高阶性”要求整体设计课堂活动和优化教学内容,面向高层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炼与设计教学问题,使教学内容既有知识又重思维,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体现传统又关注前沿,切实改变教材与教学内容陈旧和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投入度,引导学生主动开展深度学习,提升课程教学内涵和学生学习价值。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教学形式,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课程目的和教学内容灵活采取讲授、提问、答疑、讨论、实习、参观考察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鼓励教师积极采取启发式教学、互动式交流、研究性(探究性)教学、情景化模拟、案例分析、现场教学、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方法开展教学,强化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使学生在体验、思考与创造中成功学习和主动发展,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学识、能力和产出成果。
  (3)融合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5G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旅游教学模式创新。研发信息化旅游教学服务平台,鼓励创建移动教学平台和开发授课助手及教学App,打造智慧旅游课堂,构建泛在化的旅游学习环境。加强在线课程资源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旅游慕课和旅游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构建“互联网+旅游课堂”教学新形态,提高旅游教学的信息化和智慧化水平。
  (4)推动多元课堂协同。积极拓展课堂空间和延伸教学活动,通过校内与校外、线下与线上、理论与实践等多元课堂的建构和教学环节的链接,综合提升课堂教学成效。以校园线下课堂为基础,建立以知识与思维能力培养为主的旅游管理类专业第一课堂;以实训实践课堂为依托,建立以旅游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的旅游管理类专业第二课堂;以网络线上课堂为载体,建立以在线旅游教育和新技术(智慧旅游)应用为主的旅游管理类专业第三课堂;以研学研修课堂为拓展,建立以社会(行业)研学考察和海外研修交流为主的旅游管理类专业第四课堂,构建多元化、兼容性、协同发展的课堂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
  3.2.4    围绕提升教学能力加强师资建设
  教师是开展高水平教学活动的主导因素。要建设品德高尚、专业卓越、教学优秀、善于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是加强师资培养培训,建议教育部和省级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及各高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师德养成教育、教学与课程研讨、示范教学与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推动教师教学培训常态化,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能力。二是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争取政府部门、教指委和高校等机构增加旅游教育教学课题立项与经费支持,争取主要旅游期刊开辟旅游教育专栏和增发教育教学成果,并要强化教育教学成果的科学评价和教改实践转化。三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学梯队建设,做好教师队伍的引进、培养和储备,发挥好教授、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重点培养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构建优质的旅游师资队伍共同体。四是加强旅游产教融合,组织教师参与产业实践,帮助教师把握产业前沿,了解行业特点,积累产业经验,增强产业服务与创新能力,同时积极整合产业资源和产业师资力量,共同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3.2.5    围绕激发教学动力改进管理制度
  (1)激发教师教学动力。大力营造尊师重教风尚,形成以教学为重、以育人为荣的浓厚氛围,引导、激励教师回归教学和潜心教书育人。严格教学制度管理,实施课程准入制度,严把课程质量关,拒绝“水课”进入旅游专业课堂。严格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对长期不承担本科课程或教学不合格的教师实施流转退出机制。实施卓越教师计划,培养和遴选一批旅游名师,在具备条件的高校推行旅游名师工作坊、教学特聘教授和旅游“荣誉课程”。加强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健全课程教学监督管理,完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改变“重研轻教”的考评体系,强化对教师教学能力和育人绩效的综合考核与科学评价,加大对优秀课程和教书育人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爱好和学习动力为着力点,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教育全过程,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机制。课堂教学需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精彩的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形式、互动的教学过程,增强课程学习趣味和效果。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强化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更好地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与指导作用,彰显人本教育、师生互动和个性化教育的价值。进一步完善学习过程管理与评价制度,建立健全知识与能力考核并重、过程与期末考核统筹、作业与考试方式结合、非标准化与综合性评价兼顾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和挑战性,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刻苦学习。
  3.2.6    围绕一流课程建设完善政策保障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专业、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定和完善课程教学激励政策,增加教学业绩在教师职称评聘中的权重。加大教育教学经费投入,争取国家、地方财政和高校对本科课程及“金课”建设更多的經费支持,并通过校企合作,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支持,以一流的投入为建设一流本科课程提供保障。
  (2)加强“金课”组织管理。在教育部和教指委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各院校及旅游专业“金课”建设的主体作用,按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实施“双万计划”的要求,制定本单位的“金课”建设规划或实施计划,搭建课程教学服务平台,精心组建优秀教师团队,系统推进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或选定)、师资培训、课堂教学、实训实践、考核评估和教学管理等工作,提高“金课”组织管理效率和实施效果。   (3)建立协调育人机制。聚合校内教育资源,建立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教学管理、教学成果共建共享的机制。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搭建多元化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平台,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协同、旅游专业(实践基地)与行业企业共建、校内师资(课程)与校外师资(课程)共享,进一步拓展旅游人才培养空间。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树立全球视野,积极引进发达国家旅游教育和课程建设的先进理念、优质教材、教学模式和师资人才,鼓励将全球化要素列入旅游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方案,积极探索通过国际合作培养旅游本科生和授予联合学位,鼓励更多院校进行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认证,并通过国际认证改进教学和课程建设,提高旅游教育国际化水平。
  4 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结论
  本文将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置于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围绕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原因及“金课”建设的标准与路径进行了调研、分析和思考,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必须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旅游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有思想、有知识、有能力的行业精英。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建设仍存在课程体系不优、脱离行业实际,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较少,课程缺乏难度、能力养成薄弱,课程内容陈旧、部分内容重复,教学不够用心、学习要求不严等主要问题,而思想观念上重视不够,课程设置上脱离需求,教学评价中激励不足,教师教学中投入不多,课堂教学中教法单一,学生学习中动力不强等,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其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则是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与教育行政化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制约,高校办学方向与人才培养本位及社会(行业、学生)发展需求的偏离,“重研轻教”的教育质量评价与教学激励机制的扭曲等结构性矛盾。因而,有必要掀起一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革命”,将“金课”建设作为新时期培养高质量旅游人才的核心任务之一。
  (2)应突破传统的学科思维和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新文科理念和要求,探索新专业、新方向、新理论、新课程、新机制和新模式,推动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和“金课”建设。坚持以新理念为引领、新需求为导向、新品质为主线、新文化为内涵、新融合为手段、新模式为重点,构建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体现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彰显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融合相关学科和现代科技的新的课程体系和协同创新教学模式,并要积极倡导包容性教学,营造具有教学理念、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包容性的旅游课堂,真正造就有利于每个学生平等学习和个性化创新发展的优质课程。
  (3)“金课”是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中心,以知识、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培养为目标,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两性一度”)的一流课程[44],本文将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金课”标准与建设要求拓展和具体表达为“六性一度”的“钻石”模型,强调要坚持人才培养与课程目标具有高阶性、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具有创新性、课程设计与考核评价具有挑战度的核心标准,同时符合教学过程与课程学习具有互动性、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具有优良性、教学制度与教学模式具有先进性、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具有丰富性的基本要求。
  (4)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金课”建设要围绕新的目标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围绕一流课程标准打造旅游“金课”,围绕提升课堂效果改革教学方法,围绕提升教学能力加强师资建设,围绕激发教学动力改进管理制度,围绕一流课程建设完善政策保障。重点建设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五类旅游“金课”,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推动旅游“金课”资源共建共享。
  4.2 问题讨论
  新文科背景下的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与“金课”建设是全新的旅游教育改革命题。课堂教学改革是本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金课”建设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教学改革和“金课”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讨论和破解。
  (1)调研结果的客观性与偏差性问题。本文调研结果虽然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师生之间的认同差异,但由于被调查对象理解问题角度和认知程度存在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调研题项重要性及其认同度的判断结果。例如,学生认为师资问题并非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但在原因认知调查中对师资因素的认知分歧却最大,这不能排除学生对教师情感因素的影响,而调研结果中认同度较低的问题和成因因素,如教学资源投入相对不足、教学管理不够严格等,在国内旅游教育界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在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与建设中仍然需要对这些问题予以关注。
  (2)新文科建设与旅游管理类专业改革方向问题。本文虽然从课程建设层面探讨了本科教育改革问题,但事实上专业的建设和改革更加迫切和重要,如果不对传统的旅游专业内涵和培养定位进行突破和提升,仅仅推动课程建设和改革,其实际效果显然是有限的。新文科建设对学科的战略定位、学科融合、技术升级、文化培育和人才培养等提出了新要求,旅游管理类专业该如何进行学科的重新定位、融合创新和升级发展?专业方向该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调整优化和拓展(如根据需要设立与建设智慧旅游、休闲度假服务与管理、康养旅游服务与管理、文创旅游设计与管理、研学旅行等专业方向)?课程体系该如何结合专业特点优化设计?新技术、新文化、新产业如何与专业课程建设有机融合?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索和创新实践,无疑对深化旅游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问题。旅游管理类专业“金课”建设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加强教师(包括“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加强教师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组织教学、课堂管理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能力,改革教师绩效评价和激励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旅游“金课”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   (4)学科地位与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学术研究与学科地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由于国务院学位办《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旅游管理确定为从属于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对旅游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国内高校普遍实行学科大类招生和人才培养的情境下,旅游管理类专业面临新生难招、老生难留(转专业)、就业难为、专业难保(专业撤并)等窘境。在旅游业快速发展并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与重要的民生幸福产业,对高层次旅游人才需求趋旺的形势下,加强旅游学科内涵建设,推动学科地位提升,建设与旅游学科发展相匹配的一级学科,培养一流旅游人才,已成为旅游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紧迫任务和全体旅游科学与旅游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使命。
  致谢:谨向为本研究问卷调查提供帮助的全体老师和学生及为本文修改完善提供帮助的审稿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陈宝生. 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 2018(15/16): 4-10. [CHEN Baosheng. Speech at the n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onference in the new era[J]. China Higher Education, 2018(15/16): 4-10.]
  [2] 保继刚, 谢彦君, 王宁, 等. “旅游学纵横: 学界五人对话录(续)”之“旅游教育40年: 不惑之惑”[J]. 旅游論坛, 2019, 12(2): 1-13. [BAO Jigang, XIE Yanjun, WANG Ning, et al. Random thoughts on tourism studies: A dialogue amongst five scholars (Ⅱ): Chapter two - Forty years of tourism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dilemma[J]. Tourism Forum, 2019, 12(2): 1-13.]
  [3] 保继刚. 中国旅游教育: 发展、问题与挑战[M].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8: 3-16. [BAO Jigang. Tourism Education in China: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Challenges[M].Beijing: 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 2018: 3-16.]
  [4] 王丽梅. 中国旅游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11): 84-86. [WANG Limei.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education and their improvement strategies[J].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2015(11): 84-86.]
  [5] 陆林, 张宏梅, 汪婷. 基于制度创新的旅游本科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 2010(2): 25-27. [LU Lin, ZHANG Hongmei, WANG Ting. Study on the reform of tourism undergraduate teaching based on system innovation[J] 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 2010(2): 25-27.]
  [6] 田里, 吕天云. 比较视野中的旅游专业教育教学定位[J]. 旅游科学, 2008, 22(3): 59-62, 77. [TIAN Li, LYU Tianyu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rientation of tourism major: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 Tourism Science, 2008, 22(3): 59-62, 77.]
  [7] 韩宾娜, 吕品晶. 普通高等院校旅游教育实践教学之中外比较[J]. 人文地理, 2010, 25(6): 154-157. [HAN Binna, LYU Pinjing. A comparison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major of tourism studies in tertiar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J]. Human Geography, 2010, 25(6): 154-157.]
  [8] 刘鲁, 孙佼佼. 新时代旅游教育与研究——2019《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综述[J]. 旅游学刊, 2019, 34(11): 147-151. [LIU Lu, SUN Jiaojiao. Tourism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new era[J]. Tourism Tribune, 2019, 34(11): 147-151.]
  [9] 谢彦君, 李淼. 关于旅游教育与研究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J]. 旅游学刊, 2017, 32(11): 10-13. [XIE Yanjun, LI Mia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education and research[J]. Tourism Tribune, 2017, 32(11): 10-13.]   [10] 韩国圣, 李辉. 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计的结构与挑战——基于教学大纲的内容分析[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10): 77-80. [HAN Guosheng, LI Hui. Structure and challenge of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design in tourism management: Content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syllabus[J]. 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 2014(10): 77-80.]
  [11] 馮颖, 李悦铮, 李君明, 等. 中日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以南开大学和立教大学为例[J]. 旅游学刊, 2008, 23(12): 82-87. [FENG Ying, LI Yuezheng, LI Junming,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n Sino-Japanese tourism-major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 Taking Nankai University and Lijiao University as examples[J]. Tourism Tribune, 2008, 23(12): 82-87.]
  [12] 王妙, 胡宇橙. 欧美MBA案例教学法对我国旅游管理教学的启示[J]. 旅游学刊, 2004, 19(S1): 37-42. [WANG Miao, HU Yucheng. An enlightenment from MBA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Europe and America to China’s tourism management teaching[J]. Tourism Tribune, 2004, 19(S1): 37-42.]
  [13] 李丽红.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研究——以旅游教学为例[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5: 97-110. [Li Lihong. The 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 Taking Tourism Teaching as an Example[M]. Beijing: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2015: 97-110.]
  [14] 关俊利, 吕观盛. 高等院校旅游教育全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思考[J]. 旅游论坛, 2011, 4(6): 133-136. [GUAN Junli, LYU Guansheng. Construction and consideration on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tourism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Tourism Forum, 2011, 4(6): 133-136.]
  [15] 逯付荣, 吴贵华, 汪京强, 等. 旅游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建设[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 37(1): 167-170, 195. [LU Furong, WU Guihua, WANG Jingqiang, et al.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of tourism virtual simulation[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20, 37(1): 167-170, 195.]
  [16] 赵彤, 赵富才, 黄业坚.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混合教学模式与实施路径研究——以高校旅游专业教学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 2019(6): 95-101. [ZHAO Tong, ZHAO Fucai, WONG I K A. Research on blended teaching mode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Taking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tourism as an example[J]. 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9(6): 95-101.]
  [17] 杨红新, 付强, 刘海朦. 旅游高等教育的PAT-CDIO模式研究[J]. 大学教育, 2020(4): 6-9. [YANG Hongxin, FU Qiang, LIU Haimeng. Study on PAT-CDIO model in tourism higher education[J]. University Education, 2020(4): 6-9.]
  [18] 刘振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L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 38(33): 12-14. [LIU Zhenzhong.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Reflection on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L College[J].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2018, 38(33): 12-14.]   [19] 余昌国, 曾国军. 旅游管理学科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J]. 旅游学刊, 2016, 31(10): 18-19. [YU Changguo, ZENG Guojun. Talent training and industrial demand of tourism management[J]. Tourism Tribune, 2016, 31(10): 18-19.]
  [20] 李美云, 利尚仁. 构建旅游本科教育4.0 时代“三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9, 40(5): 18-23. [LI Meiyun, LI Shangre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riple-Innov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tourism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4.0[J].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2019, 40(5): 18-23.]
  [21] 石玉, 罗金华. 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16(9): 135-137, 152. [SHI Yu, LUO Jinhu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ourism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J].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16(9): 135-137, 152.]
  [22] 保继刚. 建设旅游管理一级学科, 加快旅游人才培养[J].旅游学刊, 2015, 30(9): 1-2. [BAO Jigang. Constructing the first level discipline of tourism management and speeding up the training of tourism talents[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9): 1-2.]
  [23] 黄松山. 澳大利亚的旅游高等教育与旅游学科建设[J]. 旅游学刊, 2019, 34(11): 8-11. [HUANG Songshan. Tourism higher education and tourism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Australia[J]. Tourism Tribune, 2019, 34(11): 8-11.]
  [24] 劉沛林. 从网络虚拟旅游趋势看一流旅游本科专业建设的新方向[J]. 旅游学刊, 2020, 35(5): 11-14. [LIU Peilin. Viewing the new direction of first-class tourism undergraduate major construction from the trend of online virtual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5): 11-14.]
  [25] 马勇, 童昀. 旅游管理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的价值诉求与实施路径[J]. 旅游学刊, 2020, 35(5): 3-4. [MA Yong, TONG Yun. The value demand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national first-class major construction in tourism management[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5): 3-4.]
  [26] 沈世伟, VIOLIER P.“一带一路”旅游教育与研究的交流与合作[J]. 旅游学刊, 2017, 32(6): 11-13. [SHEN Shiwei, VIOLIER P. “One Belt and One Road” tourism education and research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J] .Tourism Tribune, 2017, 32(6): 11-13.]
  [27] 李柏文. 响应社会需求的旅游动态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 旅游科学, 2009, 23(4): 72-77. [LI Bowen.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ynamic tourism management curriculum system in response to social needs: A case study of tourism management program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J]. Tourism Science, 2009, 23(4): 72-77.]
  [28] 张朝枝. 面向旅游学一级学科的核心课程设置探讨[J]. 旅游学刊, 2015, 30(9): 2-4. [ZHANG Chaozhi. Discussion on the core curriculum of the first level discipline of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9): 2-4.]
  [29] 颜文华. “三轮驱动教学法”及其在旅游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 旅游论坛, 2011, 4(5): 113-115. [YAN Wenhua. Teaching method of “Three-wheel-drive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ourse teaching of tourism major[J]. Tourism Forum, 2011, 4(5): 113-115.]   [30] 成志湘, 严帆. 基于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改革模式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26): 55-59. [CHENG Zhixiang, YAN Fan. A study on the model of curriculum reform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ourism students[J]. 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2015(26): 55-59.]
  [31] 马勇, 余楚凤, 刘军.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9, 32(10): 137-140. [MA Yong, YU Chufeng, LIU Jun. Research on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of 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 touris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J]. Pl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 2019, 32(10): 137-140.]
  [32] 刘耀龙, 段锦, 程佳. 我国旅游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与布局研究[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5, 20(4): 81-86. [LIU Yaolong, DUAN Jin, CHENG Ji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layout of excellent courses of tourism major in China[J]. Journal of Hebei Tourism Vocational College, 2015, 20(4): 81-86.]
  [33] 刘鸣, 赵玉宗. 基于模块化的旅游专业实验课程建设探索[J]. 现代教育技术, 2012, 22(1): 122-125. [LIU Ming, ZHAO Yuzong.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courses of tourism management based on modularization[J].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2, 22(1): 122-125.]
  [34] 刘建华, 汪京强, 丁鑫.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主题旅游实验课程学习效果探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 37(6): 178-184. [LIU Jianhua, WANG Jingqiang, DING Xin. Exploration on the learning effect of theme-based tourism experimental course by using content analysis method[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8, 37(6): 178-184.]
  [35] 席俊敏. 旅游管理专业课“金课”建设刍议[J]. 文教资料, 2019(34): 191-192, 188. [XI Junmin. The construction of “Golden Courses”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tourism management[J].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2019(34): 191-192, 188.]
  [36] 徐尤龙. 基于“两性一度”的《旅游规划原理》“金课”建设[J]. 品牌研究, 2019(1): 143, 159. [XU Youlong. Construction of “Golden Courses” on “principles of tourism planning” based on “two characteristics and one challenge”[J]. Journal of Brand Research, 2019(1): 143, 159.]
  [37] 王叶丁. 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旅游类英语“金课”教学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 3(34): 60-61. [WANG Yed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in tourism English “Golden Courses” based on virtual simulation platform[J].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Innovation, 2019, 3(34): 60-61.]
  [38] 邱漢琴, 陈东芝. 以新文科建设引领中国旅游类本科教育的改革创新[J]. 旅游学刊, 2020, 35(5): 1-3. [QIU Hanqin, CHEN Dongzhi. Lead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ourism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with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5): 1-3.]
  [39] 吴岩. 新工科: 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对高等教育未来的战略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6): 1-3. [WU Yan. Emerging engineering: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2018(6): 1-3.]   [40] 张俊宗. 新文科: 四个维度的解读[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6(5): 13-17. [ZHANG Junzong. The explaining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J].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56(5): 13-17.]
  [41] 王铭玉. 新文科——一场文科教育的革命[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28(1): 19-22, 30. [WANG Mingyu. New liberal arts: A revolution in liberal arts education[J].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0, 28(1): 19-22, 30.]
  [42] MANFREDO J M, VASKE J J, TEEL L T. The potential for conflict index: A graphic approach to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human dimensions research[J]. Human Dimensions of Wildlife, 2003, 8(3): 219-228.
  [43] 黄向, 保继刚. 基于PCI的“中国生态旅游机会图谱”适用性评价[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8(1): 81-86. [HUANG Xiang, BAO Jigang. Feasibility examination of “Chinese Ecotourism Opportunities Spectrum”[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Sunyatseni (Natrual Sciences Edition), 2009, 48(1): 81-86.]
  [44] 吴岩. 建设中国“金课”中国大学教学[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12): 4-9. [WU Ya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Golden Courses” in Chinese university teaching[J]. 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 2018(12): 4-9.]
  [45] 梁瑜. 浅析包容性教学策略在民办本科高校教育中的应用[J]. 才智, 2018(30): 8-9. [LIANG Yu. An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clusive teaching strategies in private undergraduate college education[J]. Ability and Wisdom, 2018(30): 8-9.]
  Th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and “Golden Courses” Construction in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HUANG Zhenfang1, HUANG Rui1, 2, HOU Guolin1
  (1.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Industry Technology,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and its requirements for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of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the Potential Conflict Index (PCI) method, and puts forward the basic standard and main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olden Courses”. It emphasizes that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reform in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should be promo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w liberal arts concept and requirements. And by centering student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a brand-new curriculum system and cooperative innovation teaching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to embody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to highlight the humanistic spirit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o merge the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th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six qualities and one challenge” standards of high-level personnel training and curriculum objectives, innovativ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challenging curriculum design and evaluation, interactive teaching process and curriculum learning, excellent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 advanced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model, abundant faculty and teaching resources, the paper concludes to focus on building five types of “Golden Courses” of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to create inclusive tourism classes and cultivate tourism industry elites with ideology, knowledge and ability.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curriculum reform; “Golden Courses” construction; inclusive teaching
  [責任编辑:吴巧红;责任校对:宋志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390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