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几个“担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利永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新课程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加强实验教学的呼声不绝于耳,但无论从平时的调查发现,还是每年高考中学生解答实验题的糟糕情况,都在说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还是比较薄弱的,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思想认识上和具体操作中的一些问题。
1 担忧一:教师思想上不够重视
教师是实验教学的组织者,虽然很多教师在新课程的相关培训中理解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承认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并非如此。很多教师也列举了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众多困难,比如学校领导不重视,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条件跟不上,无法开展正常的实验;比如“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等实验过程繁琐、持续时间长,能不做就不做;再比如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现在高一生物一周只有两节课,正常的课堂教学都来不及,没时间去安排实验,能省则省等。当然,还有一部分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高考成绩,认为完全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不一定是在实验室中。
由于学校实力和层次上的差异,在某些学校开展正常的实验的确存在种种困难,但作为教师来讲,既然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就应该想方设法去解决困难。实验室条件不够,教师可以自制一部分实验器材,也可以向其他学校的实验室借用,哪怕只做其中一部分实验也比不做强;教学时间紧,可以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人手,尽量安排出实验的时间等。教师在指导思想上真正重视了,实验教学还是可以做到、做好的。
2 担忧二:不备课,只要按照实验步骤开展即可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实验教学也不例外。但事实上,真正对实验课认真备课的教师并不多,很多教师的备课笔记上并没有实验课的备课内容,更不要说对实验课教法进行设计。不少教师认为:“实验课只要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做一下就可以了,能做到结果最好,做不到结果也无所谓,不需要专门去备课。”甚至有的教师和学生同时进实验室,也不提前先到实验室做一下实验。
其实,实验课的备课比一般的备课更重要。实验的目的、原理、注意事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易生成的问题、学生的技能和能力的起点在哪里、通过实验需重点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达到目标等,都是实验课备课的重点内容,尤其对实验过程的设计和创新,更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学生实验课前先做一遍实验,也是备课的内容之一,可以补充和改善备课笔记,确保实验课的成功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3 担忧三:没有认识到实验课承载的其他功能
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对生物实验的功能认识还很片面,认为,生物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有利于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能让学生掌握某种实验方法和技能。这些目的达到了,实验课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因此,也存在严重的轻过程重结果的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创新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解决,学生的实验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实验课也就失去了该有的意义。
新课程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其中在实验探究能力方面就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等内容。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生物实验还承载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积极的情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功能。比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临时装片制作、显微镜观察、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等方面外,还蕴藏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绘图技能以及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等作用。只有认识到实验的功能,才能更好地组织好实验教学,发挥生物实验应有的作用。
4 担忧四:用习题训练和多媒体演示代替实验
随着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和实验条件的不断改善,讲实验代替做实验的现象虽有所改观,但用大量实验习题和多媒体手段代替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现象还是十分普遍。尤其在高三实验复习过程中,虽然教师也知道高考(江苏高考模式)中实验题的分值占1/4,但也舍不得让学生重新回到实验室去浪费时间,因此用大量实验习题复习实验的相关内容,这样既省时、省事,也效率高。殊不知,学生真正在高考中解决实验题的能力是在真正的实验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而不是来自于大量的实验题目。不过也有些教师已经认识到重回实验室的重要性,因此出现了很多教师难以理解的“高三阶段学生仍在做实验”的怪现象。
多媒体技术在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的确有它的优势,但多媒体技术毕竟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的使用有其自身的条件和限制。在生物实验中,如果盲目使用多媒体技术,不管什么实验,不管难易程度如何,都用动画来演示,虽然课堂气氛活跃,背景呈现新颖,但往往是喧宾夺主,冲淡了实验教学的主题。也许学生能清楚实验的结果,但过程性的东西学生是不能体会的,真正的实验效果是不理想的。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必须做到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千万不能滥用。对于一些复杂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或者由于受时空限制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实验,可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辅助教学。如果很简单的一个生物实验,学生完全可以动手完成的,就不要再劳驾多媒体技术了。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有“教学中只要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就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好课”的错误观点。
5 担忧五:为实验而实验,为探究而探究
教材中相应章节的探究实验等活动的设置都是自然而然生成的,都是具有一定作用的。例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设置,一方面对应教材中的内容“捕获光能的色素”,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含量,从而理解色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另一方面该实验涉及的原理比较容易理解、实验步骤看似复杂但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完全可以在实验室中完成,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能力。甚至可以通过实验的拓展,生成一系列的探究问题,如提取过程中二氧化硅或碳酸钙是否加入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分离过程中使用不同层析液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不同种类叶片中色素种类、含量的差别等。因此,真正做好该实验,意义是非常大的。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尤其在某些公开课中,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实验时,为实验而实验,为探究而探究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主要表现在:(1)无意义的探究,一个很明确的结论非得通过探究来得出;(2)实验过程不实在,走过场,实验有没有无所谓;(3)探究的问题难度太大,凭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探究活动很难真正展开。探究实验是学生自主探索和体验的过程,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因此,探究实验等活动的开展应该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实效性、生活性和发展性。探究的问题要紧扣教材,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贴近生活实际。教师要注重探究过程的完整性,不能仅仅在课堂上关注实验这个局部,应从问题的提出一直到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进行多环节的培养,形成完整的科学探究的体系。一句话,通过某个探究实验的开展,要让学生真正得到些东西,不能仅仅流于形式。
实验教学是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生物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重视实验教学,在过程中改善实验教学,为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569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