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无人机航拍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优势及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无人机在新闻报道中具有视觉冲击力、增强监督报道公信力、提高现场报道实时性等方面的优势,为此,无人机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得以广泛运用。目前,在新闻报道中无人机能够成功应用,起飞前的安全准备、航拍中的飞行安全、航拍时需遵守法律规章等成为关键。
  关键词:无人机;电视新闻;宣传报道;优势及运用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09-0213-02
  无人机相对有人驾驶机来说,价格便宜操作简单方便,而且拍摄画面视觉冲击力非常强,成为当前各级新闻媒体必备的器材之一。在新闻采访中,如何进一步拓宽无人航拍器的拍摄视野,加强无人机的航拍技术与影像创作的整合,有效提升影像质量,是航拍人必须探索和掌握的基本要领。
  1 无人机航拍新闻的优势
  1.1 提高电视新闻的视觉冲击力
  作为一名一线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场面宏大的拍摄场景,但以前苦于没有航拍器,只能望洋兴叹。近几年,在新闻报道上,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华网在内的很多媒体都在报道中突出航拍画面,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在新闻频道开设的《航拍中国》等以航拍画面为主的栏目,以其独特的视角,將祖国各地的秀美风光呈现给观众,令人耳目一新。从2015年起,我也将无人机航拍器运用在了新闻报道中。
  无人航拍器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拍摄视觉,因无人航拍器体积小,重量轻,既可以在空中拍摄全景,也能够在低空飞行穿越,对于拍摄大场景的新闻事件非常适用。航拍器拍摄的画面优美、大气,能将新闻现场的场景、风貌、规模、地理位置等都充分展现出来,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冲击力,深受观众的喜爱。但拥有了航拍器,不代表就能拍摄到好的航拍作品,特别是刚从事航拍者,所拍画面没有细节,航拍作品成了航测画面,只有大场景,没有航拍器应有的画面冲击力。因此,好的航拍作品不仅要有大场景,也要有细节和穿越感非常强的画面,这就要求航拍手必须具备一流操控无人机的技术和美学方面的综合素质,也要有动力学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良好心里素质,否则,即使拥有一架再好的航拍器,也不可能拍摄到各项技术参数达标的航拍作品。
  2017年12月18日,我接到中央电视台驻甘记者站负责人的电话,邀请我参加12月22日到12月30日,中央电视台对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在甘肃白银景泰县横跨黄河的现场直播,我的任务是航拍高压线路横跨黄河的高空镜头。到达本次直播现场看到三面悬崖,一面临河和100多米高压铁塔上纵横交错的线路,心中不由惊呼起来,这怎么飞?山头上没有起飞的场地,河谷、山峦气流已经让飞行环境非常复杂,更要命的是就在新建铁塔300米左右的旁边,还有一座已建好输电的高压铁塔,强磁场对无人机信号干扰非常大。为确保在23号直播时拍摄到首条高压导线横跨黄河的航拍镜头,在22号下午3点左右,选择一处悬崖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方作为无人机起降点,这是山头上唯一较为平坦的地方,然后认真细致地进行预演,生怕第二天的拍摄出现疏漏!但23号早上,因天气太冷,平板电量瞬间降为零,没有办法,急得将平板抱在怀里取暖,电量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次起飞接近目标,和第一次一样,平板突然又关机,再拉回再起飞,如此反复多次,高压导线早已通过黄河,12月23号早晨的拍摄以失败告终!
  12月24号,用施工方宣传部门带的精灵4无人机完成后面的拍摄任务。在相关人员的配合下,起飞精灵4直扑高压塔上的“蜘蛛人”,但还是信号干扰大,画面模糊,是继续接近再拍还是拍远景?急中生智,随行人员联系铁塔上的工人在空中观察,他在塔下向上观察,有了空中地下的双观察,将无人机飞到离目标仅有2米左右的空中悬停,再垂直向上攀升,终于近距离拍到了工人施工的画面。飞完环绕继续向塔顶拉,从8根高压线旁一米处攀升到塔顶的施工人员面前,这一过程虽然信号干扰非常大,但当看到穿越感非常强的画面后,一切都觉得值!最关键的时刻到了,随着最后四块牵引板拉着8根高压线即将横跨黄河,我争分夺秒拍摄,先攀升到80多米高的滑轮旁,每个直径1米的四个滑轮展开“怀抱”,静候远道而来的“银线”穿越而过。像鸟儿一样自由飞行的无人机,在不到一米的距离见证了第一块牵引板顺利通过滑轮的精彩瞬间。黄河两岸两塔之间的距离有922米,中间要跨越黄河。没有收紧的牵引线和高压线落差有七八十米,在空中随风飘舞,要想接近快速前进的牵引板,实属不易。眼看牵引板拉着高压线快到黄河边了,我从80多米高将无人机降到10多米捕捉红色牵引板,调整机位,镜头朝下,操作无人机再近点、再近点,紧跟红色牵引板跟拍,画面精彩无比。由于此次航拍准备充分,不仅拍摄到交待环境的大场景,也在1米处拍摄到高空作业的工人,通过航拍画面,将世界最高电压横跨黄河时的惊险、刺激以及非常强的视角冲击力的画面展示到全国观众面前,顺利完成了此次航拍任务,得到业内人士的充分肯定。如果不借助航拍器,很难想象能够完成这样的报道任务。
  1.2 增强监督报道公信力
  在新闻的读图时代,无人机航拍提供的新视角,已经成为新闻产品竞争中最有突破性的领域之一。由于无人机尚属新生事物,社会上对无人机还存在许多的盲目认识。无人机用于新闻前景广阔,但面临的法律和技术风险是需要跨越的障碍。首先国家法律对无人机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国内已经发生多起无人机干扰民航飞机的事故,当事人和所在单位都遭到严肃处罚;二是使用无人机需要相关的航空、气象和法律知识,违反规则不仅可能摔飞机,如果伤人还可能面临法律纠纷;三是飞行器和拍摄设备属于特殊拍摄器材,每次飞行对飞手都是一次严格的考验,一旦失事,损失代价也会十分高昂。对于无人机驾驶员资质来说,2013年底,中国民航局已经颁布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因此,从业者要通过正规的专业技术培训,让整个新闻界带头合法使用无人机。为此,我于2017年参加了由新华社和中新社联合举办的无人机培训班,通过考试,拿到了无人机飞行执照,成为一名执证飞行的无人机操作员。   1.3 提高现场报道的实时性
  无人航拍器也要针对事件,一些过程性、动态性的新闻事件就非常适合。一些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若只是使用固定的机器拍摄,很难展现出事件的全貌。选用无人航拍器进行全貌俯拍,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地理位置而言,甘肃省定西市位于黄土高原区,区内地形复杂,山峦连绵起伏,这种地形给新闻拍摄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无人航拍器飞行速度快,小巧灵活,这种特点能够突破地势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在第一时间前往事件现场,提供权威的现场素材。
  1.4 增强突发事件报道时效性
  在一些突发事件报道中,无人机更是发挥了关键作用。因为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拍摄者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现场,但是突发事件又存在很多潜在危险和不确定性,因为外部因素很多拍摄者是无法前往现场的,而使用无人航拍器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在突发事件和灾难性事件面前,无人航拍器为拍摄者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同时也保证了现场采访人员的人身安全。比如,笔者在参加中央电视台对世界最高电压线横跨黄河的报道中,由于横跨宽度在900多米,空中各类牵引线如蜘蛛网,对于安全飞行造成极大影响,但为了完成任务,笔者先后选择了几处备用拍摄点,以确保无人航拍器放得出,能收回。
  2 无人航拍器拍新闻的要点
  2.1 起飞前的安全准备
  操作无人航拍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起飞前,要对遥控器、无人机电池、螺旋桨、机身等进行安全检查,防止因准备不充分和机身故障造成飞行事故。并要选择视野开阔,没有树林和电线等障碍的起飞场地起降无人机。不要在大风、潮湿及低能见度的气象条件下飞行,严禁在机场周围和禁飞区飞行。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一点小失误就会造成大的损失,飞行过程最大的威胁就是缺乏常识和一瞬间的过失,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远离人群、高层建筑和密集车辆。若是没有特殊要求,无人航拍器不要在人群头上飞行。若是为了满足画面要求,需要在密集人群上空飞行,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就不要在人群上空航拍。
  2.2 航拍中的飞行安全
  无人航拍器在飞行之前一定要观察当前的天气,如天气不适宜,宁可不拍也不要强行放飞航拍器,这样做不仅会严重破坏无人航拍器,而且风雨天拍摄的航拍画面基本不能用。如果飞行时刮有阵风,无人机有被风吹走的风险,特别是起飞和降落时事故高发时段,很容易出现坠毁倾翻。当无人机刚刚起飞尚未升高时,要迅速测试各个控件,以确保所有控件才能准确响应指令,但进行这个操作时,一定要注意低空周围的人和障碍物。除了在起飞之前排除各种潜在的危险和障碍外,飞行过程中也要密切留意周边发生的一切。例如,当听到周围其他飞行器的声音时,一定要寻找其具体位置,防止发生碰撞事故。
  2.3 航拍時需遵守法律规章
  安全第一,严格遵守当地法规,时刻绷紧安全弦。如果在飞行过程中,有执法部门要求停止飞行,我们要按照要求终止飞行,哪怕有时他们的要求并不合理,我们没有必要和执法部门发生冲突。如果我们还想继续飞行,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无人机登记备案,待有关部门批准后合法飞行。尤其需提醒的是,要控制飞行高度和飞行范围,禁止酒后飞行和在大型人员密集场所飞行,禁止高风险和鲁莽的飞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601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