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控工作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阐述了中小规模养殖场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小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以期为我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小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控;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5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3-0196-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当前,中小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控工作存在诸多问题,给养殖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狠抓落实中小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控工作,对我国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小规模养殖场发展现状
1.1 中小规模成为当前养殖业的主要力量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加速,农村青壮年外出就业人员增多,农村从事养殖的散养户越来越少。以三山区为例,年出栏生猪50~500头的养殖场存栏量连续10年占全区存栏的85%以上,年出栏肉鸡2 000~50 000羽的养殖场存栏量连续10年占全区存栏的90%以上,并逐年升高。由此可见,中小规模养殖已成为当前三山区养殖业的主流。
1.2 市场波动加大,中小规模养殖场抗风险能力较弱
1.2.1 重大动物疫病发病风险高。近年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H7N9、H5N6)、小反刍兽疫、非洲猪瘟等突发性重大动物疫病疫情不断,给中小规模养殖场造成了致命的冲击,常常因防控不到位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2.2 环保压力巨大。随着政府和广大市民对生存环境及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中小规模养殖场的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自2008年以来,随着“水清岸绿产业优”及环保整治工作的开展,三山区共关、停、拆、迁养殖场110多户,其中主要是中小规模养殖场,而且下一步整治力度会更大。
1.2.3 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一是近年随着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泔水喂猪的打击力度,禁止泔水喂养成为常态,加上饲料涨价,饲养成本上升[1];二是人员工资上涨,土地资源的获得(含租赁)成本上升,环保整治的投入增加,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整体成本的上升。
2 中小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控存在的问题
2.1 选址不佳,布局不合理
由于多数中小规模养殖场是在传统养殖的基础上延续而来,普遍存在距离村庄等人口聚集地近、离水源地或公共水面近、离主要交通干线近等问题。养殖场多数没有标准的生产厂房,生产区、生活区、隔离区未严格区分,净道、污道、销售通道混用或部分混用,生物安全防控缺少硬性条件。
2.2 配套设施不完善
一是极少有养殖场配备标准的粪污处理设备,主要依靠人工清粪、运粪和自然降解;少数养殖场建的化粪池或沼气池规模较小,难以彻底解决排污问题。二是多数中小规模养殖场未配备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隔离消毒设施不全,难以达到真正的隔离、消毒灭源和阻止传播的效果。
2.3 技术支撑不足
据调查,三山区90%以上的中小规模养殖场没有专业兽医技术人员,多以传统经验和临时请兽医诊治为主;70%以上的养殖场难以切实做到按程序免疫,而是以政府强制免疫为主,辅以适当的补免,免疫效果不理想[2]。
3 对策
3.1 完善养殖场的选址和布局
结合当前的环保整治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坚决关停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中小规模养殖场;对一些具备改造条件的养殖场因地制宜进行改造,使其达到生物安全防控标准。
新建、重建和改造养殖场要选择非禁养区,距离村庄和学校等人口聚集区、饮用水源地、主要交通干线、动物及动物产品集贸市场、屠宰场及诊疗场所、其他养殖小区500 m以上,距离动物无害化处理场所3 000 m以上。场内要严格分区,生活区、生产区、隔离区、粪污处理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区或收集暂存设施要设立生物安全隔离措施,保证各区相对独立和具有一定间隔。实行“自繁自养”的猪场要做到种猪舍和商品猪舍相对隔离,养殖场要将场内净道与污道分开。
3.2 落实好防疫措施
一是养殖场要设置围墙等与外界有效隔离,防止外来人员、车辆及其他动物进入。笼舍要有防蚊蝇窗纱,有防鸟、防鼠设施。场区外建防洪沟,利于雨水排出。二是养殖场门口要设立车辆消毒池和人员入场消毒通道。消毒池长度为进出车辆车轮的2倍以上,深30 cm,与门同宽,上方设遮雨棚。生产区入口应设人员更衣消毒室,对进出人员进行更衣消毒。养殖场要建立独立的销售通道,对进入通道内的人员、车辆严格消毒;并配备相应的喷雾器、高压水枪、紫外线灯等消毒设备。三是建立兽医室,配备相应的防疫、冷藏冷冻、蒸煮和高压灭菌设备,聘用具有相应资质的兽医技术人员,安排独立的解剖和处理病死畜禽组织的地方[3]。四是完善无害化处理措施。不具备病死畜禽集中处理条件的养殖场,要配备焚尸炉或设立独立的远离场区的掩埋场所,对病死畜禽尸体按要求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实行雨污分离,建立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粪污处理设备;采取干湿分离,污水可通过发酵后还田、立页增氧挥发,干粪可售制有机肥、发酵还田等措施解决污染问题。
3.3 加强外源性产品管理
使用经相关部门批准的正规企业生产的饲料和添加剂,杜绝使用被污染、变质发霉或不明来源的饲料和添加剂;坚决杜绝泔水饲喂,禁止生冷畜禽产品、制品入场,使用清洁水源喂养并定期检查消毒。
3.4 强化生产管理,合理安排生产
一是中小规模养殖场要尽可能实行“自繁自养”,不具备“自繁自养”条件的也要尽可能实行“整进整出”,严格执行空笼消毒制度和隔离观察制度,对引进的外来畜禽要在观察区至少观察2周以上,对发病的畜禽也要及时进行隔离诊治。二是严格实施程序免疫,按要求及时足量地做好相關动物疫病的免疫工作,并建立、保存规范完整的进出栏、免疫、投料、喂药等生产记录[4]。三是根据养殖场的现有条件,合理安排生产规模,保持合理的养殖密度和良好的生长环境。
3.5 做好应急预案和物资储备
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的重大动物疫病疫情信息,做好发生疫情时的应急措施准备,一旦发生疫情及时上报,规范处置。
4 参考文献
[1] 张昱.当前动物疫病防控形势[J].兽医导刊,2017(17):6.
[2] 甘先春,关英奎,鄂素威,等.对动物疫病发生与防治对策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4(22):260-261.
[3] 吴洪,芮国兴,张文成,等.关于宿迁市发展现代畜牧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畜牧与兽医,2011,43(11):107-108.
[4] 王永利,孙学全,朱学荣.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现状、问题与建议[J].养殖与饲料,2010(12):82-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76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