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力系统线损管理问题优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线损是影响现代电力系统运行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减少线损的影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好线损的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线损对现代电力系统运行的影响,切实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才是最根本的。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历,探讨总结了现代电力系统线损管理工作的优化对策。首先,结合实际情况,从思想层面明确了现代电力系统线损管理问题分析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现代县里系统线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最后详细指出了现代电力系统线损管理问题优化的关键性举措。
【关键词】电力系统;线损;管理;优化;措施;探究
中图分类号: TM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9-0251-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9.121
0 前言
电力系统线损是影响电力运行可靠性的关键,因此广大电力系统也十分重视线损率降低的关键举措,清醒的意识到降低线损是保障电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保障相关问题的实时有效解决,供电企业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对策,最大限度地减少电力系统的线损,防止过度浪费情况的发生,促进社会能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1 分析现代电力系统线损管理问题的必要性
线损是影响现代电力系统运行安全稳定性的关键,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同期线损,同期线损是指:用于线损计算的供电量与售电量都是在同一时间段内发生的,包括同期分区线损、同期分压线损、同期分线路线损、同期分台区线损、同期主网网损。同期线损统计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公司同期线损统计及计量运维相关制度与标准,建立同期线损统计、发布、分析、处理、复核工作体系。对于广大供电企业来讲,必须强调降低线损的措施,供电企业也一直致力于降低线损的工作中。随着时代的变迁,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各个行业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电能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能源,其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有一些地区的用电量更是呈现惊人的增长速度,导致供电线损也在不断增加。供电企业必须将降低线损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此外保障每一个供电所达到线损指标,基本任务完成情况将直接反应供电所的综合管理水准。电力系统的线损管理现状直接影响广大供电企业的发展,因此各级供电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线损管理工作,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对策,降低线损,这一项工作本身的现实意义就此显现。
2 现代电力系统线损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线损是影响电力系统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各级各部门也十分重视线损管理,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城市的电力线损管理工作,都多多少少的存在一定问题,对电力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产生了十分负面的影响,所以有必要详细查找现代电力系统在开展线损管理工作的时候存在的问题,并且有效地掌握基础应对线损的对策,提升线损管理效率。
2.1 线损管理组织力度欠缺
虽然大部分电力企业对于线损管理工作有正确的认识,但是仍然步伐一些企业缺乏对线损的正确认识,因此重视程度也自身不高,这些企业在开展线损工作的时候更喜欢听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相关数据的资料汇报,而对于相关问题展开分析,往往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以及纵向对比工作不重视。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广大电力企业对地区线损情况无法正确把握,存在明显偏差,这些偏差的存在干扰电力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线损的方案。此外,部分地区确定线损相关指标的时候简单粗暴,缺乏相关理论指导,导致对线损工作无法有效把握,产生的负面影响相当大。线损管理工作开展的时候,对于线损相关指标的控制工作也明显忽略了。线损管理工作实际展开情况认识不正确,开展工作的时候其指导思想也存在明显不足,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完成相关指标,而没有深入分析线损这项工作的学习和实现。正是这一系列错误认识的存在,导致线损管理工作力度明显不足,管理效率不尽如人意。
2.2 电能计量装置有待于完善
电能计量装置相对落后也是现代电力系统线损管理工作存在不足的原因所在。线路数据的采集是开展线损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电能计量装置是获取线路数据的重要设备,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影响线损管理指标的精确性。部分电力企业计量管理力度不足,计量装置无论从配置层面考虑还是从应用层面考慮都存在明显不足,例如设备质量不达标,应用不科学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都将影响线损管理工作的效率。此外,不仅是计量设备方面的问题,部分企业在开展电源布点操作的时候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安装无功补偿设备的时候,由于安装不到位导致电网体系具备的功率因素达不到额定水平,所以电网具备的三相负荷无法保持均衡性。一旦电网具备的三相负荷无法保持均衡性,那么线损情况显著增加,过高的线损干扰整个电网系统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无论是电网体系的建设还是后期的维护都变得十分艰辛。
2.3 线损管理相关制度体系不完善
线损的管理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体系的支持。但是就当前线损管理的相关制度体系来看,十分不健全也是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部分电力企业不重视相关制度的建立,导致员工在缺乏激励机制的条件下开展工作,线损管理这一项工作无论是从质量层面考虑还是从效率层面考虑都是不理想的。还有一些电力企业,虽然为了提升线损管理效率制定了一些奖罚激励政策,但是并没有落到实践中,极大地影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难以达到提升线损管理水平的目的。
2.4 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准有待于提升
提升单电力系统线损的管理效率,离不开管理人员的支持。因此,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管理效率。很多电力企业在开展电力系统线损管理的时候,部分人员遇到问题无法从技术层面,自身层面探索原因,针对性的找出解决对策,而是更多地从电力系统的技术环境层面找原因,一味地将问题发生的原因归于及时环境,而忽略了自身业务水准的提升。正是由于观念和及时层面的缺损,使广大企业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会由于技术水平不足无法达到应有的管理目标,对于电力企业来讲也会造成较大的利益损失。 3 现代电力系统线损管理工作优化的有效对策
3.1 必须加大力度完成电网的改造
提升线损管理效率,首先需要强化电网的改造工作,特别是架设新的输配电线路的时候,更应该秉持着科学的规划,统筹兼顾的理念,结合地方配电网建设及运行的实际情况,切实提升电网的安全性,平稳性。此外,保障电网负荷功率的情况下,一定要注重电力系统线路网络的升压改造工作,将电网元件电流切实降低,这样能够达到降低线损的预期目标。电网实施升压改造的过程中,有必要和改造陈旧,老化的电网同步展开,这样一来满足了输电线路符合快速增长的需要,有效地降低了线损。此外,完成电网升级改造工作同时,还需要强调电源布局的合理优化,强调在电网的负荷中心安置电源,结合供电范围提供更广泛,负荷密度更大的供电区,安置电源的时候选择的安置形式应该是不少于两点的电源安装方式,这同时也是提升输配电线路降损率的关键路径。
3.2 必须保障降低线损的管理组织进一步建立健全
强调降低线损的管理组织的进一步健全优化。广大电力企业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降低线损是一项长期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降低线损的同时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平稳性,保障线损管理工作的稳步推进,推动电力降损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强化组织领导力度的加大,健全电力线损管理网络化集中运行体系的健全完善;广大供电企业一定要致力于线损管控的长效机制的研究工作上,需要将线损率指标和职工的绩效统筹考核,将电力线损的管理业绩直接与绩效工作挂钩,完善考评清单。在这个过程中,加大广大职工内部专业技能培训的力度,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责任感的专业团队,保障在最短的实践排查,识别,明确线损管理控制中暴露出来的各项问题,及时处理;日常的抄表,收费,财务核对等工作需要把好关,不能疏忽任何一个细节,将相关信息公开,以便达到制止和防范纰漏的目的。
3.3 必须强调电网无功补偿装置的科学化配置
合理配置电网无功补偿装置,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优势,促进城市电网线路中无功补偿装置的科學合理配置,为了保障配电网中的功率因数得到有效补偿,需要通过配电变压器的低压侧集中完成补偿,将配电变压器的高压侧补偿作为辅助。城市电网中在合适的位置加装无功率补偿装置也是一种降低线损的好对策,这样一来,变压器的安全稳定运行就成为了现实。
3.4 必须打造高素质的线损一线控制工作团队
致力于高素质线损一线控制工作团队的打造。必须强调专业培训以及业务提升,弥补线损管理的短板,结合现场实践,经验交流,观摩录像等手段,促进线损管理人员业务技能的不断提升,在实际工作环节注重电路流失大量电能问题的防范;此外完善相关制度,为人才的培养注入新鲜活力,合理运用激励机制,发掘人才潜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电力系统线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突出,广大电力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结合自身企业实际,考虑到行业的整体发展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优化对策,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线损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才是最为关键的。
【参考文献】
[1]佚名.现代电力系统线损管理问题及优化方案探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No.273(19):181.
[2]董君.试论电力系统实现线损管理的关键和重点[J].中国科技博览,2011(36):359-359.
[3]盛颖.配电网线损控制管理分析[J].民营科技,2014(9):46-46.
[4]任文.浅析电力系统计量自动化线损管理[J].新西部,2015(3):59-59.
[5]贾探喜.刍议电力营销信息化条件下配网线损精细化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7):39-40.
[6]隋鹏.10kV配电网的线损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7(4).
[7]宋文伟.浅谈电力系统中的线损管理[J].电源技术应用,201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84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