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业创新技术推广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介绍了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推广模式,分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期建立一种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关键词    創新技术;农技推广;机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4-0049-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我国农业取得了重大发展和进步,当前又因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化肥零增长行动的推动,社会追求高品质农产品以及农户对创新技术的期盼,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以结构调整为核心的阶段。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等创新技术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流。但农业创新技术只有转化应用到生产实践,才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1-2]。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丰硕,但转化率低。同样,农业创新技术推广的同时伴随着高风险、高复杂性,想要达到推广农业创新技术、提高创新技术转化的目的,就需要有良好的方式、方法,建立完善的创新技术推广机制、体制[3-4]。
  1    农业创新技术推广现状及推广模式
  农业创新技术的产生有以下几种方式:高校、科研院所自主研发;科技中介机构根据市场及其他需求研发农业生产或有助于农业发展的相关技术;农技推广机构在推广过程中积累经验的总结扩展,结合当地情况的实际生产技术;企业、农户自我创新经验及总结。其中,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为创新技术主要产出基地;农技推广机构以推广为主;涉农企业、农户则是技术的主要应用者。农业创新技术不仅可以包括农业生产配套技术,也应包括农业相关的推广应用技术,只要有利于农业发展,均为农业创新技术,应大力推广。
  县、乡级农技推广机构作为创新技术推广的主要机构,是连接创新技术与企业、农户等应用者之间的枢纽,实际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机构。目前,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主要推广模式为承担省市安排的区域试验、示范项目,同时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择推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技术模式。通过技术员、科技特派员等对新型种植经营主体、科技示范户、农户进行示范、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开展科普活动等,把实用的技术推广到农户[5]。通过技物等多种形式激励、指导农业经营者,从而推广创新技术。
  农业创新技术推广需要在技术前、技术中和技术后做到很好的实施和衔接,保证每个环节的作用不仅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能起到整合扩大效益的作用,从而促进农业创新技术更有效地开发、推广及应用。目前,农业创新技术推广的模式主要有以下7种。
  1.1    现场观摩
  对于有示范指导意义的科研院所试验、示范基地以及技术应用开发较好的农户、新型种植经营主体,产生了一定的成果和效益,通过组织人员至现场观摩学习其生产模式、种植技巧、大田操作等,具有更加直观、深刻的特点,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人群之间的沟通交流[6]。
  1.2    培训学习
  采用培训学习的方式进行技术推广时,主要选择以下4种模式:一是组织推广人员及种植大户进行培训,由教授授课,这种方式规模较大、针对性较强;二是县乡培训,规模大;三是深入农户间授课,有针对性地对农户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互动性较强,学习效果较好;四是组建农民培训班、培训学校。
  1.3    物化激励
  对创新技术涉及的物资以物化补贴形式激励,推广相应的创新技术。主要实施对象为新型种植经营主体,可以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1.4    通过宣传或新型媒体推广
  通过报纸、宣传车、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等模式进行多方位宣传,除了种植业粮食作物高产新技术外,近年来对园艺型经济作物、蔬菜瓜果类作物的新技术也进行了很好的宣传,满足了农户多种需求。
  1.5    在新型种植经营主体中试验示范推广
  受经济规模和承担风险能力的局限,小规模经营模式降低了农户对新技术的需求。因此,推广机构需要在新型种植经营主体中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以达到“样板引路,试验先行,典型示范”的目的。
  1.6    将扶贫脱困和创新技术推广联系起来
  目前,我国正是扶贫攻坚时期,“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技”。扶贫脱困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农业科技走进贫困村、走进贫困户,让其学习到实用的农业技术,找到脱贫的路子,达到长期脱贫的目的。
  1.7    高产计划项目
  高产创建、千亿斤粮食高产项目,范围较大,效果较明显,受政府等多个主体支持,能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2    农业创新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推广、应用三者关系分离   农机推广、科研、教育各成体系,三者缺乏良好的协调、协作机制,易造成推广人员不了解新技术,科研人员不了解农村实际情况,适合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技术很少。农业教育在培养农业经营者方面仍然缺乏必要的措施,无法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科研機构、科技中介机构是创新技术的主要产出地,虽然农业创新技术很多,但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应用很少。
  2.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目前,我国农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率非常低,只有30%~35%,只达到了发达国家的1/2。分析其原因,一是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激励少;二是农户对新技术的需求低;三是创新技术与生产实际存在脱节。
  2.3    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机制、体制不稳定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给农技推广机构及市场带来新的契机,但由于一些政府管理部门片面理解市场经济,将包括农技推广机构在内的一些部门推向了市场,使其在市场中经营、收支。因此,部分地区减拨甚至不拨事业经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收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的双重冲击,造成农技推广机构经费不足、体系不稳定、技术人员流失等问题。部分人员离开了技术推广岗位,选择外出经营或者创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对组织建设和队伍稳定等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解决经费不足等问题,农技推广机构在国家政策的规范下,稳定了职能、机构和编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问题。农技推广机构被国家定性为公共服务机构,履行公益性推广职责。虽然现在情况有所缓和,全国农技推广机构大部分定性为全供事业单位,但仍有部分地区将农技推广机构定性为差供单位,自收自支,甚至是经营性实体、“以钱养事”等。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工作难以开展、工作职责难以明确、任务难以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长此以往,对组织体系、队伍建设、农技推广机构稳定不利。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需要长期从事农技工作、有丰富经验的“土专家”,也需要引进年轻人才,做好后续技术力量储备。目前推广工作繁杂,而队伍呈老龄化趋势,年轻力量引入不足。农技推广事业的一线阵地就在县、乡2级,创新技术是否彻底落实主要看基层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经费不足、技术人员不足等问题都制约了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4    推广手法、内容不完善
  农户不仅需要新技术,而且需要紧跟市场信息,市场需要什么,农户则趋向于生产什么,这需要农技人员具备全面的技术,必要时需进行公益性干预指导,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此外,目前推广手段单一,一般农技推广机构只是完成了上级安排的各项试验、示范任务,或者高产创建目标,选择性地将种植高产技术推广给农户,未考虑农户是否需要这些技术,农户成为技术的被动受体,没有主动去了解、学习创新技术的急切渴望。
  3    对策
  3.1    改变观念,以新的理念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一是转变政府主导机制为政府领导科研机构同企业、市场相结合的推广方法。根据本地区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开展创新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二是农技推广部门向信息咨询方向转变。企业、农户需求什么创新技术,向农技推广部门进行咨询,农技部门根据需求做备案,并给予其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完成一般的培训科普,或者将深入科技机构培训,学习针对性更强、更加细节的专项技术。三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构造多层次、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调动多元化主体积极性。创新政府、市场结合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划清农业技术推广分类和定位,转变职能。四是放开市场,加强管理。积极应对市场无法调节的或经营主体不愿意参与的农技部门。比如耕地质量监测,社会效益大而市场效益小,农技机构要发挥主导作用,提供无偿的技术服务。五是积极做好农业推广教育工作。帮助农户提升自身素质,提高相关知识水平,能自觉做出正确决策;帮助农户规划、指导未来发展方向,调动农户的自主能动性。
  3.2    建立奖惩及风险评估保障机制
  将推广农业创新技术纳入绩效考评,对推广成效较好的推广人员予以奖励,评优评先。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较好的创新技术研发单位或个人予以奖励,鼓励更多创新技术的研发。对创新技术应用较好的企业、农户予以物化奖励,起到加快创新技术的推广作用。创新技术的推广存在高风险,在推广新技术的同时,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划清权责关系。
  3.3    提升队伍素质,加强技能培训
  农技推广人员的技术信息也需要不断更新,尤其是县乡推广一线机构,人员流动比较缓慢,对新知识、新技术接触不多,应不断更新其知识体系,从而使其有更好的农业创新技术推广发展理念大格局,更好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推广工作。
  3.4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国家也提出了“互联网+”的理念。应跟紧时代潮流,在农业发展中投入新科技、新理念,伴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推动农业发展。利用手机APP、电脑网站、网络自媒体等多种宣传渠道进行多方位宣传。一般新型种植经营主体对现代信息技术较熟悉,可以采用先在新型种植经营主体试点,然后带动辐射的推广模式,技术上网、商品上网、服务上网,搭上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列车”,让农业也走在信息的前沿。
  3.5    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切实保障机构投入
  保障基层一线的农技推广机构经费是推广机构机制、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在待遇上给予农技人员应有的重视,促使农技推广队伍逐渐稳定。完善县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建设,捋清、审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情况、完成任务能力,完善财政拨款,是当前的首要之急。
  3.6    引进人才,使推广队伍年轻化、高学历化   增加人才引进渠道,一方面,利用常规的事业招聘考试,招引相关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打通人才引进计划,为农技机构带来新鲜活力。农技推广机构目前正面临青黄不接的危机,应加快推进引进人才计划的步伐。
  3.7    完善农技推广平台
  搭建农技推广、农技创新技术学习、交流平台,多元主体均可以在其中沟通交流,农户可以询问生产难题,学习新技术;推广人员可以与同行沟通交流,促进工作互补、共同进步,也可以了解到农户的需求,进行疑难解答和技术指导;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应了解农户及市场需求,调整研发方向,使科研更接地气。
  3.8    完善农技推广相关法律、法规
  一些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农业创新技术得不到较好保护,无偿变为公有,研发出的农业创新技术得到的激励很少。因此,应完善创新农技产权保护,加快完成《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建设,保障科研机构及推广人员权益,促进农技推广体系的完善。
  4    参考文献
  [1] 朱希刚.依靠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J].农业技术经济,2004(1):3.
  [2] 陈志英,王楠.国外农业合作社农业推广体系概况[J].新农村,2016(5):34-35.
  [3] 边全乐.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与方法的创新[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5964-5968.
  [4] 付在秋,罗慧,周维维,等.农业高校与科研机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22):185-188.
  [5] 顾琳珠,唐齐千.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界定和实践形式[J].上海农业学报,1998,14(2):76-78.
  [6] 张东伟,程国栋,朱润身.论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J].农村经济,2006(5):98-100.
  [7] 黄玉银.基于农户需求视角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式转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4.
  [8] 黄季焜,胡瑞法,孙振玉.让科學技术进入农村的千家万户: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0,21(4):17-25.
  [9] 程立军.对县乡两级基层农技推广体制设置的看法[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2):29-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189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