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数字土著”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隨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化和数字化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特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新型学习者。本文结合“数字土著”的学习特点,基于抛锚式教学模式和探究教学模式,提出适用于当代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抛锚探究式”教学模式,并对这个模式进行分析阐释。
关键词: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数字土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35-0093-02
1 概述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这个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儿童,他们的生活被电脑、电子游戏、平板和手机包围,因而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方式和以往的学习者有着显著的不同。美国的教育游戏专家Marc Prensky把这种数字时代出生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叫作“数字土著”[1]。“数字土著”擅长同时处理多重任务,喜欢与人交流协作,倾向探究性学习,更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更喜欢图像化的表述方式。Tapscott则认为每代人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特点都受到环境的影响,他把1977年1月到1992年12月之间出生的人称为网络世代(Net Generation),网络世代的学习者接受知识的能力强,擅于主动从网络中获取信息进行学习[2]。正因为“数字土著”的成长融入了时代的特征,所以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学习者更需要适应他们自身学习方式与学习风格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但是,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很少考虑“数字土著”的需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教师为中心,重视知识传授,忽略学生技能的获得和情感培养;第二,教学方法单一,主要是教师讲授,灌输知识,学生缺乏自主性,单纯的接受知识,教师仍旧以单一的教学方法应对变化着的学生[3];第三,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数字时代的学习者,对电脑、网络的运用更加熟练;第四,教学中运用的案例有些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当代信息技术课堂急需改革以适应“数字土著”的学习需求,本文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为切入点进行探讨。
2 “抛锚探究式”教学模式
为了解决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满足当代“数字土著”的发展需求,本文参考抛锚式教学模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提出抛锚探究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主张在实际生活中或者是技术创设的情境化的环境中,进行知识迁移,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抛锚式教学的重点在于创设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影片中的情节,也可以是与情境有关的问题或者一个故事。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探究及合作交流,从而达到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要求[4]。本文在参考抛锚式教学模式和探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抛锚探究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抛锚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如下:
2.1情境导入
抛锚式教学模式主张在基于技术整合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感。它的核心要素在于“锚”,这里的“锚”一方面是指利用技术创建的真实的情境,如将教学内容以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形式展现,另一方面是指创设与所要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故事、歌曲、诗歌或情节等背景。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的过程,而是学生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5],其中学生主动建构的关键就在于学习情境的创设。例如:《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这一课可以以当下比较新颖的虚拟现实的相关视频进行教学内容的导入,通过播放视频,为学生创设一个与众不同的信息技术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视频中用到了哪些信息技术。
2.2问题提出
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老师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或者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产生疑问,主动思考问题。这里要注意,老师提出的问题应是涵盖当前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但是又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在上《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这一课时,教师以学生运动会的照片导入课程,询问学生可以以哪些方式将图像采集到计算机中,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图像信息的采集方式这一知识点。
2.3展开教学
教师在所提出的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指导,包括利用何种认知工具和学习资源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认知工具和学习资源,在这里教师是主导者。
2.4探究交流
教师可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接下来的活动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数字土著”更喜欢与人沟通,喜欢合作学习,同时沟通与合作也是二十一世纪所必要的能力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提出要培养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点的学习方式,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在课堂上,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利用教师提供的认知工具和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具体体现在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认知工具去收集信息,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如微课、帮助文档等进行分析与加工信息。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交流探究,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例如:《算法与程序设计》这本书中,很多知识点可以做成微课,让学生先通过微课自学,然后课上请学生进行讲解。
2.5集体分享
在这个环节,教师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是自己的作品,同时进行解说,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点评,学习他人优秀的地方,这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取长补短,进一步深化对当前所学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可以培养他们欣赏美与发现美的能力。例如:《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这一课,最后可以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2.6评价反思
在评价前,教师应向学生说明量规和评价标准(可参考表1),使学生的评价有据可循,学生在上一集体分享环节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作品或方案进行自我评价与修改,同时对小组其他成员的作品或方案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作品与方案,提出优缺点,指导学生进行修改。
2.7练习拓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练习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利用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相关的问题,进一步巩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计算思维能力。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行)》中就提到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8总结提高
总结的目的是找出当前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总结,对课程的学习内容总结,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总结升华。
3 结论
成长于数字时代的“数字土著”,他们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要想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要找到适应他们的学习方式与学习风格。“抛锚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基础,满足“数字土著”的发展需求,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种教学模式既有教师的参与,也有学生的参与,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导者,课堂氛围趋向于平等、和谐、互助。
参考文献:
[1]Prensky, M.Digital Natives,Digital Immigrants[J].On The Hori-zon,2001.
[2]余胜泉,曹培杰.数字原住民的提出、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2(4):21-27.
[3]王攀峰,张天宝.试论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其面临的困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
[4]何克抗,王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三一“探究性”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9):5-10.
[5]张剑平,李慧桂.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的发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27-429.
【通联编辑:王力】
收稿日期:2019-09-10
作者简介:宋秀秀(1992-),女,江苏省昆山人,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234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