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1号植物免疫剂对大型蜜瓜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为筛选防治大型蜜瓜白粉病的高效、低毒、安全的植物免疫剂,对JM-1号植物免疫剂原液、JM-1号植物免疫剂10倍液、粉巧(白粉强效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粉巧(白粉强效装)化学药剂处理的防效较高,JM-1号植物免疫剂原液处理的持效性较好,JM-1号植物免疫剂10倍液处理的持效性一般。因此,防治大型蜜瓜白粉病适宜选用粉巧(白粉强效装)以及JM-1号植物免疫剂原液。
关键词 JM-1号植物免疫剂;大型蜜瓜;白粉病:药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S436.429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2-0083-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白粉病是瓜类生产上一种常发性、气候性病害,是常见的真菌病害[1],在瓜类整个生育期均可以发生。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一般基部叶片先发病,并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发病叶片虽然不会脱落,但光合作用明显受到抑制,是一种重要的叶部疾病,对瓜类的品质和产量影响极大[2]。瓜类作物特指葫芦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包括黄瓜、南瓜、西瓜、甜瓜、哈密瓜、西葫芦等。据统计,白粉病对于瓜类作物的危害最严重[3-4],近年来,随着设施栽培面积的扩大及重茬、连作次数的增加,白粉病发生日趋严重。不少学者对白粉病生物防治技术及物理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5-7],但化学防治仍然是目前防治该病害的主要技术措施[8]。白粉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分布范围广等特点[9-12]。为了筛选防治大型蜜瓜白粉病的有效药剂,2018年利用JM-1号植物免疫剂原液、JM-1号植物免疫剂10倍液和粉巧化学药剂进行了防治大型蜜瓜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旨在明确内蒙古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蜜瓜品种抗病性的基础上,进行抗白粉病多样性分析和风险评估,为白粉病的预测预报、指导抗病育种[13-14]以及更好地利用抗病品种合理布局控制病害[15]等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8年7—8月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胜丰镇农田进行,试验地面积为4 002 m2。土质为壤土,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力中等,多年种植向日葵与大型蜜瓜,大型蜜瓜白粉病历年发生。大型蜜瓜于6月上旬定植,株行距50 cm×150 cm,长势良好。施药时大型蜜瓜处于后叶期,试验期间白粉病试验区内未使用其他化学药剂,栽培管理及害虫防治措施按常规措施进行。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有JM-1号植物免疫剂原液、JM-1号植物免疫剂10倍液、粉巧(白粉强效装),均由中国诺普信有限公司生产。供试蜜瓜品种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胜丰镇种植的大型蜜瓜。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施用JM-1号植物免疫剂原液(A)、JM-1号植物免疫剂10倍液(B)、粉巧(白粉强效装)(C),以清水作对照(CK)。采用小喷壶对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用水量1 500 mL/株,施药3次。第1次施药时间为7月14日,第2次施药时间为7月22日,第3次施药时间为7月30日,施药间隔期为7 d。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在每次施药后第7天开始调查,共调查3次,记载各处理小区病害情况。
1.4 调查方法
每个重复取2株,共8株,自下而上调查全部叶片的正反面发病情况。
病害严重度分级标准: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4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40%以上。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3个处理对大型蜜瓜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处理C的防效最高,第1次药后7 d、第2次药后7 d、第3次药后7 d的病指防效分别为77.56%、95.14%、98.97%,高于处理A、B的防效,与处理A、B之间的差异极显著。由此可见,施用粉巧(白粉强效装)仍然是防治大型蜜瓜白粉病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施药次数的增加,处理A的防效不断上升,防效增幅高于处理B,第3次药后7 d防效高达48.75%,优于处理B。由此可见,处理A的持效性较好。这说明JM-1号植物免疫剂是一种有效防治大型蜜瓜白粉病的生物制剂。处理A的防效虽低于处理C,但持效性好,如果适当增加有效成分用量,处理A的防治效果可能会更理想,可在生产上继续使用。3次施药时,处理B的防效增幅一般,其在生产上已不能单一应用于防治大型蜜瓜白粉病。
3 结论与讨论
防治大型蜜瓜白粉病适宜选用粉巧(白粉强效装)以及JM-1号植物免疫剂原液,其中JM-1号为新型植物免疫剂。从化学农药减量使用的角度出发,可以优先选用JM-1号植物免疫剂及其复配制剂;从农药抗性治理的角度出发,为防止和延缓新型化学药剂对白粉病的抗性,建议采用JM-1号植物免疫剂原液或者不同作用机制的化学药剂轮换使用。JM-1号植物免疫剂10倍液田间防治大型蜜瓜白粉病的实际效果偏低,可能与该植物免疫药剂的稀释浓度有关,致使药剂浓度偏低,使病原菌无法彻底杀死,需要进一步验证。 4 参考文献
[1] K K LIYANAGE,SEHROON KHAN,SIRAPRAPA BROOKS,et al.Taxon-omic revision and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rubber powdery mildew fungi[J].Microbial Pathogenesis,2017,105:185-195.
[2] SAMIN SEDDIGH,LEILA KIANI.Evalu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mp-ost tea to control rose powdery mildew(Sphaerotheca pannosa var. rosa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st Management,2018,64(2):56-61.
[3] P?魪REZ-GARC?魱A A,ROMERO D,FERN?魣NDEZ-ORTUNO D,et al.The powdery mildew fungus Podosphaera fusca(synonym Podosphaera xanth-ii),aconstantthreatt cucurbits[J].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2009,10(2):153-160.
[4] MART?魱NEZ-CRUZE J,ROMERO D,D?魣VILA J C,et al.The Podosphaera xanthii haustorium,the fungal Trojan horse of cucurbite powdery mildew interactions[J].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2014,71:21-31.
[5] 李衛利,何鹏飞,吴毅歆,等.黄瓜白粉病的生防细菌筛选及鉴定[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6):160-165.
[6] 唐洪杰,魏萍,姚夕敏,等.2种生物制剂对有机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农学学报,2015,5(6):42-44.
[7] 许世芬,张宇,刘益新,等.空间电场对温室黄瓜白粉病及生长的影响[J].中国果菜,2015,35(6):55-57.
[8] 杨金叶.小麦品种(系)抗白粉病和条锈病遗传分析及抗条锈基因的分子检测[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9] 刘易科,朱展望,佟汉文,等.湖北省主要小麦品种抗病基因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8,16(4):1040-1049.
[10] 杨立军.小麦品种抗白粉病和条锈病性评价及其抗性QTL定位[D].武汉:武汉大学,2017.
[11] 宫丹丹.陕西省小麦白粉菌群体结构分析及小麦区试品种(系)抗白粉病评价[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12] 王振花.我国小麦白粉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及耐高温菌株CRT基因的表达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13] 吴秋红,陈永兴,李丹,等.利用SNP芯片和BSA分析规模化定位小麦抗白粉病基因[J].作物学报,2018,44(1):1-14.
[14] 裴自友,温辉芹,程天灵,等.普通小麦-簇毛麦T6VS·6AL易位染色体的品质效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6):41-43.
[15] 夏晴,麦艳娜,董振杰,等.小麦-野生亲缘种属添加系白粉病新抗源筛选及特异分子标记鉴定[J].河南农业科学,2018,47(6):64-6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271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