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模式化的学科竞赛培育体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我校电气工程专业根据自身发展及现有条件,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反哺教学及专业的发展。在不断的努力下,逐步形成我校电气类学科竞赛的模式化培育体系,并取得非常优异的竞赛成绩,这将对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后续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模式化;学科竞赛;培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06 . 13
我校是一所地方性师范类院校,2010年申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由于基础较弱办学面临着很多困难。电气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也是一直处于边招生边发展的模式,办学条件和办学基础也是在一步一步地进行充实,经历了国家审核性评估、专业评估等重要环节。以电气专业教研室为单位,凝聚人、财、物,最大程度上发挥资源的合力;教研室集中讨论、谋划发展,制定竞赛可行性的方案,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支撑。学科竞赛培育体系的构建关系到专业发展的影响力,关系到专业办学的声誉,所以在教研室日常工作中我们始终把学科竞赛作为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支点,努力夯实专业教学基础,以模块化分解、细化教学活动,并通过教学实践形成较为完备的学科竞赛培育体系。我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等关系,注意协调统一[1-2];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结构体系。注重学科交叉、理工结合;注意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等模块之间的关系;深化课程改革,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逐渐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来支撑我们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3-4]。
1 以竞赛为引领夯实教学基础
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先导,优化理论、实践等相关教学资源来夯实我们的教学基础。
1.1 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课程模块建设最终要体现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即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有具体的课程来体现。课程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梳理设置课程对学生相关技能进行重点引导和培养。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中应突出强电为主、弱电为用的特点,注重课程交叉,注重课程之间联系及前后关系,优化重点难点内容;突出系统关联性,强调协调发展;注重实际操作应用,扎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计划虽已构建为模块化、专业大类平台化,但从授课内容和课程大纲安排上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要分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近年来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市场对电气类专业需求倾向,进一步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课程体系的配置,以适应人才发展的需求。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中,研究如何使专业类竞赛作为一种推动力和引导力,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和兴趣、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同时参加这些赛事也是检验我们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在这几年参加各类比赛的过程中,也发现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我们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比如竞赛本身对于学生积极性的引导工作没有很好地被落实、元器件库的建立和长效机制的保证没落实、竞赛学生指导的效果没落实、竞赛作品的陈列、学生参赛的资源、作品的后期演示和实践延伸等,还需要我们研究构建出一套较完备的系统化体系,来保证教学管理和过程的可操作性。
1.2 构建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和学科竞赛模式化培育体系
理论课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提供学习方法、传播专业动态信息、培养技能引导的重要环节[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堂教学更应当注重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引导、注重能够培育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素养、侧重于问题的分析、方案的提出、方法的优化、手段的应用等方面。专业教学体系的完善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保障,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一味地停留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要明确本课程的理论定位和实践支撑,要在教学环节中真正落实好教学内容的充实、教学资源的积累、教育手段的创新、做好教学思路的调整、教学互动活动的开展等等。授课内容要以工程、案例、项目开发为背景进行延伸、展开,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大幅度提高,加大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交流,提高课程设计及课程大作业的质量。这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关键就是要确定其中的方法、途径、模式。
2 竞赛成果反哺于教学意义
在日常教研室“双基”建设过程中应考虑以下若干环节:
(1)可作为教研室专业发展、培育学生应用能力发展的校内应用技术基地。
(2)凝练专业特色,以竞赛引领电类专业的发展,以提升学生应用技能为根本目标。
(3)培育模式的形成,这也是保证我校在西门子等竞赛在国家级赛事上所取得成绩。这也是长期教科研工作的积累,及模式发展的优化。
(4)可以支持教师进行有效的科研活动和相应的课程改革。
(5)可以作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平台实验室,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应用能力,提供了硬件支持。夯实实验条件在消化现有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往强电方向进一步推进。
我们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还没有真正做到专业教学和应用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全面结合,虽有许多实践方面的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但是还没有形成较完备的系统模式,实习、见习、实验、竞赛等没有形成有效的体系支撑,使学生学得相对比较混乱,教学计划执行得不够到位,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就业方向定位模糊,学习思路混乱且效率低下,不能很好地认识到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和应用能力培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造成教与学在某些环节上出现了脱节,所以近些年我们通过总结竞赛经验,加大实验装置投入,逐步进行了改善。
3 以竞赛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
电气教研室教师能够立足于本职岗位,能够通过教科研反哺教学,项目组教师在2019年度取得第十三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获得国家一等奖1项、华东三赛区特等奖1项。近几年电气工程专业师生参与到机电学院主要赛事所获取的主要奖项等级有: “西门子杯”智能制造挑战赛:获全国总决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华东赛区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获国家二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安徽赛区一等奖5项。通过指导竞赛活动,教师的实践水平也得到了有效地提高,并且都达到了“双师型”教师的能力要求,为竞赛模式化培育体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之,通过学科竞赛要能够引領和带动学生整体应用水平的提高;要将学科竞赛所积累的资源和经验反哺于教学水平的提高;要以学科竞赛成绩作为一个示范和亮点,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找好自身发展的切入点,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日后进入职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要以学科竞赛作为教学改革的起点,认真梳理好教研室在专业建设上的成效和优点,并结合当下开展的“双基”建设,及专业认证等工作,促进我校电气类专业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新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探索[C].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7:50-52.
[2]黄肇,罗庆跃,袁旭龙,王晓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46-48.
[3]贾群.地方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的探索[J].科教导刊(下旬),2016(05):47-48+104.
[4]胡艳丽,刘团结,贾群.“任务驱动与学做合一”电工技术实训教学模式构建——以淮南师范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科技视界,2017(07):81+97.
[5]钟玲玲,刘康,王中豪.应用型本科院校高频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2):56-59+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823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