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积石山县侧柏造林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积石山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即处于青藏高原边沿带,也处于黄土高原的边沿地带,黄河依境而过,全县总面积910平方公里。地势特征特殊,既有青藏高原的凉爽阴湿,也有黄土高原的干旱少雨。积石山县侧柏人工纯林较少,主要在沿黄一带的干旱山区。近些年来,随着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侧柏面积逐年增加,引进了一些造林新技术,通过在造林中推广应用,总结优缺点,形成了一套适合积石山县实际情况的侧柏栽植技术。
  一、造林地选择
  侧柏适应性较强,造林地地点选择上主要考虑海拔因素,海拔一般在2500米以下,阴湿山区和干旱山区都可以栽植侧柏。侧柏耐旱性也极强,不耐阴,可以栽植在阳坡,通过栽培实践证明,阳坡上栽植比阴坡生长快。
  二、苗木选择
  适宜栽植的苗龄。在工程造林中,侧柏的苗龄以3年和4年生为最好,年龄太小,栽植的苗木矮,对环境的适应性弱,容易造成人为等方面的损失,生长较慢,和杂草一块生长,其竞争势弱一些,后期管理如除草等成本增加,后期投入较多。如果苗木年龄过大,则栽植的苗木较大,购买苗木成本增加,栽植成本也相应增加,突破亩投资,造成施工单位无法实施工程。3年和4年生生苗木高度在20以上,40厘米以下,根系活性强,适应性强,生长也快,后期管理投入相应减少。
  产地要求。工程造林苗木以本地为最好,一是育苗地土壤类型与造林区基本一致,二是气候等因子与造林区相同或相似,造林后苗木很快适应新环境。通过多年的造林实践证明,本地苗木造林成活率最高。
  苗木要求。用于工程造林的苗木要求是一级苗,特征要具备这些方面,一是顶芽必须饱满,二是根系要保持完整,三是没有病害和虫害,也没有虫卵等潜在性的危害因素,四是整株没有受到任何危害机械和外力损伤。除此之外,影响造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是带土栽植,挖苗时尽量带土,或者选择容器育苗,直接将容器连同苗木栽植,这样做没有中间的缓苗过程,成活率会大幅度提高。调查表明,影响造林成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间环节,中间环节越少间隔期越短,则越有利于成活。
  起苗要求。工程造林對起苗环节有要求,一是起苗时间要短,最好是随挖随栽;二是起苗前要灌水,一般是一周前。三是起苗后要用遮阳网包裹,防治根系周围的土壤掉落。
  运输。运输过程中要遮盖,防治日光暴晒,苗木失水枯萎。
  三、造林技术
  造林季节。积石山县由于地形地势和海拔方面差异大,导致造林时间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造林时间一般从4月上旬开始,到5月上旬结束,时间跨度达一个月左右。沿黄河的低海拔干旱山区一般在4月上旬开始造林,海拔较高的积石山麓一带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造林。从理论上讲对容器苗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全年都可以造林。大规模工程造林一般在春季和秋季,冬季也可以造林。多年的造林实践表明,秋季和冬季造林成活率最高,主要原因一是积石山县降雨集中在秋季,二是这个时期苗木植株地上部分在生理上由生长转入休眠时期,蒸腾量小或基本上无蒸腾,三是地下部分根系还可以生长一段时间,缓苗时间短。秋冬季造林一般在从10月下旬开始,至11月中旬结束。
  整地。为保护植被,不破坏生态环境,尽量不扰动土壤,不做水平台,整地方式为穴状整地,栽植穴直径在1米以下,深度40厘米以上,50厘米以下,穴外围稍高,苗基部土壤低,便于蓄水。在沙荒地上栽植,要从周围运输来土壤,堆放在栽植穴周围,栽植时填入穴中,以改善苗木生长环境状况。
  株行距。侧柏株行距一般为2Ⅹ3米,每亩111株,行距与等高线相一致,行距从山下部一直到山顶,株距则从同一条等高线由左向右布设,这样做的目的是相同的等高线上由于布设了株距,间距为2米,小于从下到上的行距,前期水土保持效果较好。
  栽植。将苗木放入栽植穴,切记不要去掉保护根系土壤的遮阳网等包扎物,先放表土,然后放心土,稍活动一下苗,覆土至苗基部土痕迹,边沿培高呈盘状,栽后浇水,最后覆土。
  扶苗。栽植后一个月左右,就要扶苗,将土块压倒和栽植倾斜的苗木扶起扶正,并将苗木枝叶上的土粒抖落,乘早拔除周围的杂草,除早除小,减少后期管理用工量,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四、抚育管护
  造林后,应当采取有力的管护措施,多年的造林经验表明,苗木损失主要发生在造林后期,管理不善造成的,“三分造七分管,造林后要必须加强管护,保护造林成果。在幼苗期,侧柏一般生长较慢,容易被杂草压抑,在造林2—3年中,应加强管护,每年松土除草两次,一次在杂草旺盛生长时期,另一次在草籽成熟期,要做到锄小锄了。造林后全区封禁,不允许放牧。侧柏萌枝力较强,侧枝容易萌发长出,会影响植株的向上生长,管理技术措施为修枝,时间是栽后第4年,将植株下部的枝条剪除,强度为剪去三分之一枝条,技术要求为剪口平整,不留残桩,修枝间隔期一般为2—3年。
  (作者单位:731700甘肃省积石山县自然资源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953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