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草原地下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文俊 杨光维 乃比江

  
  摘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伊犁河谷草原地下害虫的发生特点,论述了其发生规律,并提出了对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草原地下害虫;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20)01-0041-02
  草原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草食是畜牧养殖产业的主要饲料来源,做好草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维护当地生态安全,保证畜牧养殖产业科学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伊犁河谷草原地下害虫主要包括蛴螬、金针虫、蝼蛄、地老虎、拟地甲、根蝽、根蚜、根象甲、根叶甲、根天牛、白蚁、蟋蟀与弹尾虫等。主要以蛴螬、地老虎、蝼蛄、金针虫这4类为主,发生面积广,为害程度重,是地下害虫中常发性、灾害性类群。因此在进行草场地下虫害防治时,应提高重视程度,切实做好草原地下害虫防控,充分掌握各种害虫的发病规律,在进入高发期前进行针对性防控,将草原地下害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避免危害到草地的正常生产。
  1  发生特点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有很多多年生植物,不能像其他农作物一样通过科学的轮作或土壤深松翻耕消灭地下害虫,一旦草场存在地下害虫,危害就会逐年加重。草原地下害虫的发生与牧草本身的品种、土壤质地、土壤含水、盐碱程度以及生态环境有密切联系。如大部分地下害虫较喜欢潮湿疏松多孔的土壤。随着对草原地下害虫流行规律的调查逐步深入,可发现大多数地下害虫多集中发生在春秋两季,主要以咀嚼式口器危害种子、幼苗、根部、幼嫩的叶片,造成牧草不能正常出土,牧草种子腐烂。
  2  发生规律
  2.1  蝼蛄
  草原蝼蛄主要为害牧草幼苗,同时还会在牧草土壤中窜道,导致幼苗根系与土壤分离,直接造成幼苗枯死。蝼蛄属于直翅目蝼蛄科害虫,在土壤中主要以成虫、若虫与虫卵3种形态存在,其中成虫与若虫的形态大致相同,主要差别是若虫的赤翅还没有形成,触角节数较少。蝼蛄成虫外观呈现纺锤状,前足开掘式,口器咀嚼式。在新疆地区主要以华北蝼蛄、东方蝼蛄为主。该种地杀害虫1年生产3代,以成虫与当年若虫正常越冬,6—7月后成虫产下大量虫卵,若虫第3年8月羽化成成虫。
  2.2  金针虫
  金针虫又被称为钢丝虫、小黄虫与姜黄虫,专门在牧草植株的地下根茎处钻洞,被危害的牧草植株表现为萎蔫不能正常生长发育,造成牧草大量死亡。在新疆地区金针虫主要有3种,其体表颜色与长度存在一定差别,其中勾金针虫幼虫体表呈现红黄色,体表皮肤有光泽,长度为20~30 mm,宽度为4 mm。细胸金针虫幼虫体表较细长,颜色呈现淡黄色。褐纹金针虫身体颜色较深,外观呈现红褐色[1]。在新疆地区金针虫一年可以发生2~3代,以幼虫与成虫在土壤中正常越冬,第2年4—5月出土活动,并产下大量虫卵,当年3龄期的幼虫越冬,幼虫在土壤中生活第3年7—8月化蛹。成虫羽化后不会直接出土,而是在土壤中越冬。
  2.3  地老虎
  地老虎又被称为土蚕、地蚕、切根虫,危害牧草的地老虎种类主要有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八字地老虎等。其中以小地老虎较常见。地老虎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害虫。成虫体长为16~23 mm,展翅长度为42~50 mm。头部与胸部外观呈现深褐色或暗褐色,腹部呈现灰褐色。前翅肾形纹外侧有一尖端向外的楔形黑色纹与亚缘线上有2个尖端向内的楔形黑斑相对。地老虎所产的虫卵外观呈馒头状,并且在虫卵表面存在很多横向隆起的纹路,直径大小为0.5 mm,高度为0.3 mm。刚产下的虫卵外观呈现乳白色,生长发育一段时间后,逐渐变成黄色或黄褐色,前端顶部呈現黑点。幼虫重体为37~47 mm,外观呈黄褐色或深褐色,表面粗糙,并且在虫体表面存在很多致密的黑色颗粒,虫蛹长度为18~24 mm,外观呈现赤褐色,并且具有光泽感。在新疆地区,小地老虎1年能发生3代,以虫蛹与老熟的幼虫越冬。小地老虎具有夜间活动的习性,趋光性较强,对糖、酒、醋气味十分敏感。在草场4月下旬出现第1代幼虫,幼虫成熟后潜入6 cm深的土壤中化蛹。1~2龄的幼虫具有日夜采食的习惯,将牧草的心叶啃咬呈针孔状[2]。叶片展开后呈现一排排的小孔。在牧草幼苗阶段,从接近地面的茎部咬断,导致草场幼苗数量下降,造成草场产量显著下降。
  3  防治措施
  3.1  强化检疫
  在牧草品种或草坪调运中,运输过程一定要检疫,避免害虫传入新地区。
  3.2  农业防治
  在人工草种植中,一定要做到科学选种,尽量以本地牧草品种为主,这样能极大降低地下害虫的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草场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在牧草播种前,应做到土壤翻耕精耕细作,破坏地下害虫的生存环境。通过对土壤进行翻耕,增加害虫接受天敌与其他自然条件的影响,提高死亡率,这是做好人工防治的最有效措施。通过土壤翻耕能直接杀死地下害虫的成虫与虫卵,减少草场虫口基数。
  3.3  生物防治
  在草场日常管理中,可以利用某些地下害虫的天敌达到防控地下害虫的目的。对于自然天敌数量不足的,可以采用人工招引或释放的办法。通过吸引成群的鸟类,能有效减少草场地下害虫的数量。草场病虫害防治中,应严格控制化学药物的使用量,避免各种鸟类采食死亡的害虫导致中毒死亡。还可利用某些微生物代谢中产生的多种活性物质,抑制害虫的正常生长发育。近年应用较多的微生物制剂主要包括阿维菌素等。
  3.4  化学防治
  采用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措施达不到防治要求时,应选择化学手段进行防控。药物使用一定要保证科学合理,避免选择的农药对牲畜产生药害,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牧草在播种前,种子用辛硫磷乳油进行拌种。针对某些害虫的趋性,还可以在牧草中设置诱杀盆进行诱杀,选择使用糖、醋、白酒、90%的敌百虫颗粒,按照6∶3∶1∶1配制成溶液,放置在草场中,诱捕地老虎成虫。在牧草秋苗或返青后,每667 m2用50%的辛硫磷乳油300 mL,随水灌入土壤中。或选择使用9%的晶体敌百虫300倍液,和炒香的麦麸混合均匀后,添加适量青菜,傍晚洒在草场周围,对降低地下害虫危害有很大帮助[3]。
  4  小结
  草原地下害虫是威胁草原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具有危害严重、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因此,要求相关部门不断加强草原地下害虫工作的优化,提高草场管理质量,研发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确保草原地下害虫防控工作能高效开展,保证草原生态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秋华,温德铭,徐志健.南方草坪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24):73-74.
  [2] 秦雪峰,吕文彦,杜开书,等.草坪蛴螬种群调查及综合治理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7(2):56-57.
  [3] 赵同贵,吴彤林,莫熙礼,等.黔西南州牧草常见地下害虫调查[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174,1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141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