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贝雷钢便桥施工工艺及计算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贝雷桥由于其施工便捷,强度高,得以广泛应用。依托徐州大马路大跨度连续贝雷钢便桥项目,通过对钢便桥施工工艺及拆除技术进行总结,并对钢便桥进行Midas/Civil数值模拟,验算其安全稳定性,为同行在类似环境施工或建模计算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贝雷桥;钢便桥;Midas/Civil;有限元分析
  中图分类号: U415;U448.36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11.062
  1 工程概况
  大马路桥位于徐州市鼓楼区大马路跨越现状故黄河处,西起于黄河西路,东至黄河东路,现状大马路桥为(2×8.7+14.04+2×8.7)=48.82m钢筋混凝土桥,桥跨与河道中心线正交,桥宽11.6米,人行道宽2.3米,双向两车道。大马路桥(又叫迎春桥,大坝头桥)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最早为5孔木质桥,1964年大马路桥改建为3孔8.7米钢筋混凝土桥梁,后于1983年保留原桥西侧桥台和两座桥墩扩建为现状的5孔梁桥。
  大马路桥水中桩基施工时需进行搭设钢便桥。经实地量测知,故黄河河面宽55米,河中央水深约为2.8m。因桥梁施工需要,且遵守环保文明施工要求,须修建钢栈桥及施工平台,供桥梁结构施工及部分资源跨河调配需要,河道桩基作业时需搭设施工平台。
  考虑新建钢便桥于现状路顺接问题,将钢便桥利用老桥桥墩修建部分与其他部分钢便桥断开,利用老桥桥墩部分标高由墩顶标高38.75m+贝雷1.5m+工字钢0.25m+工字钢0.12m+0.01钢板,标高为40.63;其他便桥考虑常水位为36.139m,三十年一遇水位36.729m,考虑钢管之间横撑、顺接问题,钢管桩顶标高37.139,桥面标高为钢管桩顶标高37.139+贝雷1.5m+工字钢0.25m+工字钢0.12m+0.01钢板=39.019m。
  1.1 钢栈桥及施工平台简介
  主栈桥全长75m,共7跨,标准跨径12m,余3m搭接在旧桥桥台,主栈桥桥面净宽8m,设计有效载荷110t,栈桥横坡及纵坡为0.00%,限速5km/h,不通航。栈桥采用装配组合结构形式。
  栈桥及平台结构的立柱采用φ630×8mm型钢管桩,钢管桩顶设凹槽,凹槽内布置双拼I40a工字钢做主横梁。栈桥桥面板采用10mm厚花纹钢板,下设I12.6工字钢,工字钢间距30cm,I12.6工字钢与桥面板焊接连接,I12.6工字钢下设I25B工字钢,间距75cm,I12.6工字钢与I25B工字钢焊接连接,I25B工字钢下设4组“321”贝雷片,单组贝雷片采用90cm定型花架连接,组与组之间间距为1.36m。I25B工字钢与贝雷梁之间通过卡扣连接。贝雷片的下弦杆与下部横向分配工字钢采用U型卡扣连接(或采用双夹片进行焊接固定,工字钢与贝雷接触之处必须进行固定)。
  2 钢便桥施工技术
  2.1 施工工艺
  2.1.1 测量放线
  根据设计图,计算出钢管桩坐标值,专业测量人员全站仪放样出钢管桩具体位置,对放样位置进行复核,确认后方可进行施工。
  2.2.2 钢管桩施工
  板桩主要插打设备采用液压振动锤。桩头采用2cm钢板通过垂直直径线焊接夹板,便于振动锤夹头夹吊。用振动锤液压卡盘夹住夹板,用吊车缓慢吊起振动锤将钢管桩提起,钢管桩完全离开地面后,用绳索拉住柱脚,放在桩位,调整桩身,保证纵横向垂直,找正桩位、落钢管桩,再次检查倾斜度、平面位置,合格后打开振动锤将钢管打入土中。打桩过程中随时注意控制钢管桩的垂直度和平面位置,位置偏差应在30mm以内,倾斜度应在1%以内。
  2.2.3 焊接剪刀撑
  同排钢管桩插打完成后,同排钢管桩之间均焊接剪刀撑,将钢管桩连接成整体,保证纵横向稳定并防止出现不均匀下沉。横联采用20#槽钢进行连接,斜连采用16#槽钢进行连接,各支撑型钢与钢管桩连接处采用满焊的方式,必须确保焊缝质量。
  2.2.4 桩顶分配梁
  桩顶处理完后,用吊车将工字钢吊至钢管桩顶,并按设计将工字钢置于钢管桩中心调整水平,进行中线复核,完成后进行临时固定,然后进行加固满焊,检查合格后焊接。
  2.2.5 主梁拼装
  贝雷片采用标准型,长3m,高1.5m。首先将贝雷片转运至河岸处,然后采用吊车进行预拼装。当第一跨钢管桩打设完毕安装剪刀撑后,采用25t汽车吊架设贝雷梁。
  横梁安装完毕后,安装贝雷梁纵梁。纵、横梁的横梁用10槽钢制成的U形件焊接,并与工字钢焊接,将贝雷梁固定在横梁上。为保证贝雷梁的整体稳定性,采用90型支撑架和角钢连接系统,每隔3m将贝雷梁固定在一跨上,靠近钢护筒的纵梁应严格按设计位置放置,防止钢护筒间隙侵入。
  2.2.6 工字钢横梁安装
  贝雷梁安装完成后,按照设计布置铺设分配横梁,分配横梁采用I25b工字钢,中心间距0.75m,与主梁之间采用U型卡连接,采用人工配合汽车吊进行横梁安装。
  2.2.7 工字钢纵梁安装
  横梁铺设完成后,开始铺设纵梁,纵向分配梁采用I12.6工字钢,中心间距为0.3m,与横向分配梁进行焊接连接。
  2.2.8 桥面板及护栏安装
  桥面板采用10mm厚的防滑钢板,护栏采用2m/道布置10#槽钢及2道φ48×3.5mm的钢管组成,高度不小于1.2m。
  护栏立杆为10#工字钢高度为1.3m,布置间距2m。在立杆根部设置3mm的踢脚板,在60cm、120cm處各设置一道48mm的钢管作为栏杆。立杆与分配横梁采用焊接连接。   2.3 钢栈桥拆除
  当主体工程进行到上部结构施工时,结合现场施工情况着手进行栈桥进行拆除工作,拆除方向由一端逐跨拆除,便桥的拆除顺序为自上而下,升降装置为汽车吊机,采用DZ60拔桩机将基础钢管桩拆除。
  2.3.1 桥面系割除
  栏杆利用人工割除后,吊装上平板车转运到岸上回收场。
  2.3.2 贝雷桁架梁拆卸
  工字钢分布梁拆除后,贝雷桁架拆除。贝雷梁在栈桥上分解成单贝雷,平板车运回岸边。
  2.3.3 钢管桩拔除
  单跨贝雷桁架拆除后,应切断钢管桩顶面工字钢连接和横向连接。拔桩机采用平板车运至便桥端部,安装在钢管桩顶部。拔桩机液压钳夹紧钢管桩后,启动拔桩机,在振动力作用下,钢管桩周围土壤开始液化。土壤对钢管桩的摩擦阻力将大大降低。这时,吊车可以慢慢将拔桩机和钢管桩向上提起,逐渐将整个钢管桩拔出,并用扁桩将踏板车通过栈桥运至岸边。
  2.3.4 驳岸恢复
  钢管桩拔除后应对驳岸进行恢复,驳岸恢复型式与原驳岸型式统一。驳岸采取土方回填时,填料应采用路基填筑土方并进行分层回填,分层厚度不大于30cm,每层采用挖机斗进行压实。填筑完成后进行河道驳岸刷坡处理,修复好的驳岸线形应与原驳岸边顺接。
  3 钢便桥建模验算
  3.1 模型建立
  栈桥桥面板采用10mm厚花纹钢板,下设I12.6工字钢,工字钢间距30cm,I12.6工字钢与桥面板焊接连接。
  I12.6工字钢下设I25B工字钢,间距75cm,I12.6工字钢与I25B工字钢焊接连接。
  I25B工字钢下设4组“321”贝雷片,单组贝雷片采用90cm定型花架连接,组与组之间间距为1.36m(净距)。I25B工字钢与贝雷梁之间通过卡扣连接。
  贝雷片下设横向双拼I40a工字钢,贝雷片与横向I40a工字钢之间通过限位装置连接。
  栈桥下部结构单墩采用4根φ630×8mm钢管桩,钢管桩中心距离2.26m。桩与桩之间采用20#槽钢连接,并设16#槽钢剪刀撑增加整体稳定性。
  采用midas civil进行计算分析,焊接连接采用弹性连接,整体计算建模见图2。
  3.2 荷载组合
  3.2.1 恒荷载
  1)10mm厚钢板:78.5kg/m2。
  2)I12.6工字钢:18.1kg/m。
  3)I25B工字钢:42.0kg/m。
  4)贝雷片:270kg/片。
  5)双拼I40A工字钢:95.8kg/m。
  3.2.2 活荷载
  三一SR360型旋挖钻机
  总重:110t,1078kN
  履带单侧长度:5484mm,宽度800mm
  履带着地面积=5.484×0.8×2=8.77m2
  履带中心距:3500/4800mm,计算取3500mm。
  3.3 验算结果
  由Midas建模结果可知,
  I12.6纵向分配梁最大应力组合33.5MPa<215MPa,
  最大剪应力为11.4MPa<125MPa。
  I25b工字钢横向分配梁最大应力组合为56.7MPa<215MPa,
  最大剪应力为26.13MPa<125MPa。
  贝雷梁最大应力组合为227.1MPa<310MPa,满足要求。
  最大剪应力为109.7MPa<180MPa,满足要求。
  钢管桩顶端横向承重梁最大应力组合为24.2MPa<215MPa,满足要求。
  最大剪应力为16.9MPa<125MPa,满足要求。
  4 结论
  综合以上计算结果,栈桥部分结构受力均满足设计要求,需注意以下几点:
  1)贝雷梁支撑点位置竖杆轴力较大,需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在对应位置增加竖杆。
  2)钢管桩入土深度应严格按照图纸设计施工,根据实际图层厚度可适当加深,并应保证钢管桩的垂直度满足要求,钢管立柱平联需严格控制焊接质量。
  3)栈桥行车道与人行道应设置明显的界限,禁止任何车辆进入人行道行驶或停留。
  参考文献
  [1]李伟峰.贝雷梁钢便桥设计与施工要点.《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年24期.
  [2]包建平,杨振兴.水上贝雷梁钢便桥设计、验算与施工.《上海建设科技》2012年6期.
  [3]修林岩.海上大直徑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浅析.《山东大学学位论文》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185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