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安庆市宜秀区水稻田间杂草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2019年8—9月,采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三层三级目测法,对安庆市宜秀区稻田杂草发生种类及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宜秀区稻田杂草主要有8科13种,杂草平均密度为50.7株/m2,杂草优势种为稗草、千金子、碎米知风草。
  关键词    稻田杂草;种类;危害;安徽安庆;宜秀区
  宜秀区位于安庆市郊,农作物种植面积1万hm2,其中水稻0.6万hm2,水稻以直播单季稻为主。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和栽培方式的改变,尤其是直播稻面积的增加,稻田草相不仅发生变化,而且给杂草防除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为探明宜秀区现阶段水稻田间杂草发生种类、发生面积、分布范围、危害情况、群落组成等,2019年8—9月,研究人员对安庆市宜秀区水稻田间杂草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稻田杂草发生与危害基本定型,此时田间杂草种类较齐全,适宜开展杂草调查。为此,选择的调查时间是2019年8月17日,宜秀区共有6个乡(镇、办),除以工业为主的大龙山镇、大桥办外,主要将白泽湖乡、杨桥镇、罗岭镇、五横乡4个农业乡镇纳入重点调查范围。
  1.2    调查方法
  采用踏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水稻田杂草的种类与分布,同时用三层三级目测法调查杂草发生和危害情况[1]。
  1.2.1    稻田杂草的种类组成。全区4个乡镇,每个乡镇选择10个代表性田块,共40块田,采取倒置“W”九点取样法(图1),共计360个样点,总面积90 m2。调查样框统一为0.25 m2,即边长为0.5 m的正方形框[2],记载样框内全部杂草的种类及数量(禾本科以杂草茎秆数为单位,其他科以杂草株数为单位计算田间杂草数量),计算平均密度、频度和多度。
  对不确定或不认识的杂草要用数码相机拍摄其主要特征(花序、花瓣、果实、叶片、叶舌、叶耳等)和整株照片,并采集整株标本,将标本按“标本序号+照片序号”编号[3],带回辨认或送专家进行鉴定。
  1.2.2    杂草危害情况。杂草危害情况调查即对已经过防治的农田杂草的实际危害情况进行调查[4-5],参照三层三级目测调查法调查主要种类杂草的危害等级,见表1。
  1.3    统计指标计算方法
  密度(株/m2)=某种杂草株数/调查总面积;
  频度(%)=某种杂草出现的田块数/总调查田块数×100;
  多度(%)=某种杂草总株数/杂草总株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田杂草的种类组成
  由表2可知,宜秀区稻田杂草有8科13种,包括稗子、千金子、粹米知风草、双穗雀稗、李氏禾、马唐、游草等10种禾本科杂草,牛毛毡、异型莎草、碎米莎草、水莎草等8种莎草科杂草,还包括雨久花科(鸭舌草)、泽泻科(矮慈姑)、千屈菜科(节节菜)、眼子菜科(眼子菜)、豆科(合萌)杂草。
  2.2    稻田杂草危害情況
  4个乡镇40个田块共计360个调查点,查得杂草总株数4 567株,杂草平均密度为50.7株/m2,最高达140株/m2,最低为0。
  由表3可知,本地稻田主要恶性杂草——稗草的平均密度、频度、多度分别为17.1株/m2、72.5%、33.7%,均高于千金子,但是从危害程度看,除稗草外,千金子已上升成为直播稻田中另一种难于防除、危害显著的恶性杂草;值得注意的是粹米知风草的危害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稻田杂草群落组成有稗草+千金子+异型莎草+节节菜、稗草+千金子+粹米知风草+李氏禾、稗草+千金子+粹米知风草+鸭舌草、稗草+千金子+异型莎草 +矮慈姑等。
  3    结论与讨论
  综合宜秀区稻田杂草种类、平均密度、频度、多度以及危害程度等4个因素,可知宜秀区稻田杂草的优势种为稗草、千金子、碎米知风草。
  根据调查结果,宜秀区稻田杂草防治重点是抓好稗草、千金子、碎米知风草的防治,应根据当地抗药性实际,分别提出推荐药剂。防除稗草可用五氟磺草胺和二氯喹啉酸,防除千金子可用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防除碎米知风草可用精噁唑禾草灵和噁唑酰草胺[6]。
  4    参考文献
  [1] 鲁传涛,吴仁海,王恒亮,等.农田杂草识别与防治原色图鉴[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 林伟.倒置“W”九点取样法在杂草群落结构调查上的应用[J].上海农业科技,2002(3):13-15.
  [3] 孙光旭.不同除草剂对直播水稻田杂草的防效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6.
  [4] 高婷.水稻机插秧田杂草发生及防除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4.
  [5] 魏守辉,朱文达,杨小红,等.湖北省水稻田杂草的种类组成及其群落特征[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32(2):44-49.
  [6] 左然玲.稻麦轮作田杂草迁移动态规律研究及其调控技术[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288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