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黑龙江优质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其要点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 土地的选择和整治
  土地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玉米营养物质获取的来源,因此,土壤的优质选择对玉米生长意义重大,要合理选择土地,黑龙江的土壤多为黑土,较为肥沃,可以为玉米提供优质的种植环境。在种植前,多选用疏松多孔,保肥保水效果好的土壤,此外,要避免连耕影响玉米的抗性,可以在栽种玉米前种植其他农作物,从而提高玉米的抗病性和防虫能力。
  除了对土地的选择,还要考虑种植地周边的环境,要尽量靠近水源,满足玉米的灌溉需求。一般来讲,在耕作前需要对种植土壤进行进行深翻来改善土壤的保肥效果,深度控制在大约25-35厘米左右,整地過程要确保土地的耕作结构,使土壤细碎且平整。还要在整地时施足底肥,使玉米在生长发育中有充足的养分供给,底肥的施加方法有三种,撒施、穴施和条施,要根据玉米品种及土壤情况选用合适的施肥方式,促进玉米根部的发育。
  二、 品种的选用
  选种对玉米的收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根据当地环境选用优质、高产、抗性好、适应能力强的品种,才能确保玉米的增长增收。选种时,可参照国家标准的二级优良品种以上的种子,在黑龙江地区,郑丹958和阳光99都是常用的玉米品种,适宜当地的种植环境。
  在选好种子后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首先要将干瘪、霉变的种子剔除,挑选出饱满圆润的种子晾晒,然后用冷水或温水浸泡种子,去除病粒,浸泡后要及时晒干。此外,还要利用药剂对种子进行拌合,每100千克的种子需要百分之十五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约500克搅拌均匀,可以抵抗黑穗病的发生。
  三、 育苗及移栽
  在播种前要挑选靠近种植地的土地作为苗床,在整地后利用2克/平方米的辛硫磷防治玉米虫害。育苗时先施加肥球,再盖上一层细土,接下来进行灌溉,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然后覆上地膜,这期间要定期观察幼苗,避免缺水情况阻碍玉米幼苗生长。
  一般来讲,在一心一叶时就可以将幼苗从苗床移栽到田地里,合理密植可以确保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确保玉米的产量,因此在移栽时要控制好种植密度。通常每公顷密植约6万株左右即可,还要根据品种的特性来选择栽种密度,对于干旱缺水地区或者粘土适合稀疏种植,而肥沃的土壤,贫瘠的土壤和供水充足的土壤宜密。种植后要保持定根水分的充足。覆膜种植技术是玉米高产种植的主要技术之一,可以选用覆膜施肥一体化的机械进行耕作,可以选用0.01毫米厚度,70厘米宽的地膜,覆盖时要尽量保证起垄、盖膜、种植一次性完成,垄的高度最好不超过10厘米,覆盖一半的地膜可以使垄与垄之间形成集水沟,有利于土壤中水分的储存,为玉米的种植提供充足的水分。
  四、 田间管理技术
  (一) 清除杂草
  玉米栽种时要及时清除杂草,避免与玉米植株争抢养分,要结合中耕情况进行除草工作。在除草药剂的选择中,要以安全、高效为主,避免药物影响幼苗的正常生长。百分之五十的百草灵或者百分之四十的乙阿合剂都可以起到封闭除草的效果。
  (二) 管控水肥
  在玉米生长期,要合理控制水肥。玉米生长初期所需的水分较少,可在持续增长中增加水分的施加量。在灌溉时利用机器均匀洒水,满足玉米的生长所需。
  若玉米施加底肥时可以确保玉米养分的充足,那玉米的苗期可以不用二次追肥。施肥时主要利用有机肥,化肥可以辅助施加,确保玉米养分的充足。可以根据玉米的生长情况对弱苗和后期的补苗进行单独补肥,确保这些幼苗在拔节期可以和其他幼苗生长一致。若不是干旱严重,幼苗期不用进行灌溉。在大喇叭口期可以进行施肥,尽量一次性施加,且施肥后要进行灌溉。
  (三) 防治病虫害
  在玉米的生长中常会出现各种病虫害,影响了玉米的健康发育,要根据不用的病虫害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控制疾病和害虫的肆虐。在操作中尽量选用绿色环保的农药,为了减少环境污染,还可选择生物防治,促进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玉米黑穗病是玉米种植中的常见疾病,又被称之为乌米。一般在接穗后影响玉米穗的正常生长,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为做好种子的处理,从源头预防黑穗病的发生,经常发病的地区可以实行轮作。
  玉米黑粉病是由病菌孢子产生并传播至植株上,在玉米茎、叶、穗等部位均会发病,现象为在受害处形成白色孢子逐渐变黑。防治措施主要为选用抗病品种或清除患病玉米,集中深埋或烧毁。
  在玉米的病虫害中,玉米螟最为常见,玉米螟的防治措施主要可通过辛硫磷颗粒剂拌细砂撒在玉米穗和玉米叶上。玉米的大小叶斑病可以在玉米叶上喷加百分之五十的百菌清或多菌灵来进行防治。
  (四) 适时收获
  人们的收获期多选在玉米苞叶变黄、籽粒发硬时,但是这个时期的玉米还没有完全成熟,若此时收获,收成要降低百分之十左右。玉米可以收获的标志是籽粒变硬且略微凹陷,苞叶发白、松散。最好在封冻前半个月收获,既能确保果实的脱水,又能为整地留出足够的时间,收获后要将秸秆还田,实现玉米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土壤肥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328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