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美媛

  【摘 要】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是带动广大党员和联系师生员工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得以实现的基础和保证。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基层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迎难而上,勇于创新,才能不断提高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开创高校党建工作的新局面,是高校党组织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
   1.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确实存在不少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理智地审视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和实际,可以发现,党的基层组织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1党建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
  市场经济的双重性对学生的影响。市场经济利益刺激功能,是以追求最大的盈利为目的的,它主导着市场主体和整个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过程,这种功能作用有利于人们主体意识的弘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强化效益观念、竞争观念,但容易导致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滋长,特别是对涉世不深,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利益原则易使他们追求实惠化、功利化。市场经济对学生观念的双重影响,使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下降了;主体意识增强了,群体观念淡化了;竞争意识增强了,道德观念淡漠了;效益观念增强了,功利意识产生了。第三,是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意识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从总体上讲是积极的,为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但在这个过程中,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
  1.2教育的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
  学生关心的热点是就业和考研,政治意识、理想激情逐渐被理智、客观、冷静、现实的头脑所取代,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往往表现出更多地采用生产力的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具体利益的标准,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标准;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的标准,而不是传统的道德标准;更多地采用批判的标准,而不是建设的标准;更多地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而不是“中国特色”的标准。从思想价值看,由于生活经历的单纯和价值环境的复杂,不少人存在认知与行为的背离。他们主流积极,亮点突出,但缺乏艰苦生活磨练,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初步具备了一些现代性的思想品质,但他们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公德意识、心理素质还有欠缺。有些学生自我意识强烈,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大局意识、社会整体意识缺乏,“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趋势日益突出。有些学生面对复杂社会,面对激烈竞争,面对将来就业择业,信心不足,适应能力差。
   2.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努力开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2.1加强党建理念上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造就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因此,高校基层党建的重要使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理论武装,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一党员的思想,不断提高师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培养政治上靠得住的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胸怀和志向,培养他们刻苦学习、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品质,培养他们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他们助人为乐、善于合作的道德情操。
  2.2加强基层党建制度的创新,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加强制度建设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前提,也是加强党组织内部管理,形成战斗力、凝聚力的依据。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在严格纪律、规范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创新,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加强基层党支部设置的创新,扩大党的覆盖面。随着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调整,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模式有很大的变化,实行了三级建设,二级管理体制。同时,学科专业已成为高校最活跃的层面,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科研实力、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而且,随着学分制的推行,学生班级的组织形式也逐渐淡化,而以公寓等非正式组织形式凸现出来。面对新的变化,应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党支部的设置形式,以利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应按照大多数党员工作性质相近、工作学习目标相同、活动时间统一、党员人数相对集中,科学合理地设置党支部。针对高校教育管理机构设置的特点,尝试突破单一的支部建设模式,根据不同情况,在坚持适度规模的前提下,多种形式地设立党支部。把党支部尽可能建立在相对独立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工作实体上,做到学科专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跟进到哪里;学生学习活动在哪里,党组织就出现在哪里。
  2.3加强党员发展教育的创新,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基层党组织必须重视发展党员工作,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加强党员发展的创新,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高校大学生和青年教师是党和国家建设的重要人才来源,高校党组织必须与时俱进,站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高度,站在改善党员队伍的结构,提高整体知识水平,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重点抓好青年骨干教师和大学生的党员发展工作,扩大党在青年和知识分子阶层中的力量。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主动出击,因势利导,既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把个人的发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与学校的改革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培育他们对党深厚的感情,激发他们入党的愿望和要求;又要把事业激励作为党建的重点,以事业发展的共同目标激励人、凝聚人,努力为广大青年教师搭建实现理想、施展才华的舞台,营造人才健康成长的工作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有所用,使他们对基层党组织从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依赖感,积极吸收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尤其是学术骨干入党,改善和优化高校党员队伍的结构。
  最后,还应当辩证地看待党务工作者的流动,形成人才合理流动的局面。事实上,长期稳定的状态犹如一潭死水,缺乏外来因素的激活,反而不利于队伍建设。人才的流动是高校未来党建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通过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在稳定骨干的同时,应放开一片,合理流动,实施“双向选择”,但对流出率要控制好,以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相对稳定。为增强党建队伍的吸引力,除了在待遇方面与别的教师一视同仁外,还应优先提供各种培训,不断提高党建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徐益会,王永凤.政党的政治参与功能与政治稳定――“新社会阶层成员入党”的一种解读视角[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02).
  [2]贾绘泽.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整合[D].河北师范大学,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701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