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日戏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洁
1977年,萨宾在迷路后发现了一片风景绝美且适合拉力比赛的荒漠;1979年,首届达喀尔拉力赛在此正式举行,从法国巴黎到塞内加尔的达喀尔,从此多了一群热衷于挑战自然的“疯子”;2009年,达喀尔走出非洲,移师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2012年,第34届达喀尔继续北上探访之旅,从阿根廷的马德普拉塔到秘鲁首都利马,从大西洋沿岸到太平洋沿岸,从安第斯山脉到秘鲁境内连绵的沙丘,到处弥漫着赛车点燃的激情。一路走来,无论是非洲大地还是广阔的南美洲沙漠,达喀尔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勇敢者前往。虽然与其他的汽车赛事相比,达喀尔赛道的上空多了片死亡的阴云,它笼罩着车手、车迷,甚至是无辜的路人,但这并不能削减人们对它的热情。在此,我并不想刻意渲染它的悲壮,我更愿意将它当做是一场逐日戏沙的游戏。
启程・点燃激情
2012年12月31日,阿根廷海滨城市马德普拉塔,第34届达喀尔拉力赛在此举行了发车仪式。本届达喀尔共吸引了465名车手参加,比去年增加了15%。比赛线路也较往年有所调整,其终点和起点不再是同一地点。赛道全长8373km,穿越阿根廷、利智并首次来到秘鲁,其中特殊赛段超过5000km。率先发车的是四轮车组20岁的阿根廷车手卢卡斯•博内托,他也是本届达喀尔拉力赛中的最年轻的车手。其后发车的是摩托车、汽车和卡车组,车队环绕马德普拉塔的海滨大道行驶,沿途车迷的欢呼声和掌声刺激着每一位车手的神经。
迁徙・达喀尔群英
每一位达喀尔车手都是一名迁徙家,在9000km的长途跋涉中,他们挑战战着近50℃的高温和酷暑,接受着风沙的洗礼,忍受着伤痛的折磨,以顽强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成为达喀尔赛道上最闪耀的明星。
“达喀尔先生”的十冠梦
彼得•汉塞尔或许是达喀尔历史上最响亮的名字,也是达喀尔赛道上的“全能王”,他的名字已经和达喀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达喀尔先生”。从1980年首次参赛至今,他曾9次获得冠军殊荣,这其中包括6次摩托车组的冠军和3次汽车组冠军。本届达喀尔,彼得•汉塞尔的发挥依旧稳定,他驾驶一辆绿色MINI ALL4 Racing赛车,凭借过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丰富的参赛经验,在历经艰苦卓绝的严峻考验后,以38小时54分46秒的总成绩再次笑傲达喀尔,圆了他的“十冠梦”。无论是F1世界中的舒马赫,还是WRC赛道上的勒布,与之相比,似乎都难出其右。
在利马的收车仪式上,“达喀尔先生”赢得了人们最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秘鲁总统乌马拉不但亲自为其颁奖,而且还乘坐他的战车返回总统府。彼得•汉塞尔已然成为达喀尔赛道上最耀眼的明星。
绽放的沙漠玫瑰
除了“达喀尔先生”,在达喀尔的赛道上,还有朵艳丽的“沙漠玫瑰”,她就是法国女车手伊莎贝拉。由于她驾驶的是320号巴吉赛车,所以又被称为是“巴吉女神”。伊莎贝拉不但是达喀尔赛事中少有的女性车手,同时她还是两届攀岩世界冠军。今年已经是她的第10次达喀尔之旅。在发车地马德普拉塔,她几乎占据了所有当地媒体的头条位置,人们好奇的是,是什么让一个看似柔弱的女子钟情于如此艰苦的赛事。“我爱达喀尔,我爱这里的一切。”伊莎贝拉笑着回应。我们无法解释,因为她实在是足够的特别,她为这残酷的比赛增添一抹温和的色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她仅仅只是达喀尔赛道上一只漂亮的花瓶,其表现同样令人惊艳。第13赛段,伊莎贝拉获得第48名,而她的总成绩则上升至第29位,作为一名女车手,这样的成绩已实属不易。达喀尔官网甚至还为此专门制作了一个关于伊莎贝拉的专题,标题就叫做“320,加油!”,而某国外知名赛车杂志则这样形容她:“在属于男人的绝对沙漠里,45岁的伊莎贝拉就是一朵灿烂的沙漠玫瑰。”
中国远征军的新纪元
在中国车手一次次惊艳亮相之后,“中国红”已成为达喀尔赛道上不可或缺的色彩。本届达喀尔共有6名中国车手参加比赛。包括云南东方车队的车手周继红、福建狼途腾车队的车手郭洪志、长城哈弗车队车手周勇、成都农商银行车队车手周远德和梁熹,以及金城摩托车队车手魏广辉。15天的激战过后,中国车手全部完赛,其中哈弗车队葡萄牙车手索萨喜获第7名,使中国车队车手排名首次进入前10阵营,刷新了中国车队参加达喀尔赛事以来的最好成绩。中国车手周继红和周勇分获第19和20名,成都农商银行车队车手周远德位居第32,梁熹排名第54,而狼途腾车队的车手郭洪志排名第58,来自金城摩托车队的车手魏广辉是惟一一名参加本届达喀尔摩托车组比赛的中国选手,最终他获得了第94名。周继红的名次也追平了由周勇和徐浪保持的中国车手在达喀尔赛事中的最好成绩。
落幕・永远的达喀尔
萨宾曾说,对于参与者来说,达喀尔是一个挑战,而对于没有参与的人来说,它是一个梦想。尽管有伤痛、有艰辛、有失落,但在15天的比拼之后,在即将离开时刻,无论是车手还是车迷,都会忍不住一次次回望这里,如果非要为这种不舍找一个借口,或许我们会说,我将心留在了达喀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7037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