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构建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禄路

  摘要:本文以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为例,以城市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以生物多样性的营建为目标,结合国内外湿地公园设计进展,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与生态意义的结合做了一次尝试性的分析,对滨江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景观建设中的成败之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群落构建;生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0948.15+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1)10―0066―04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发源地与载体,全球超过五分之二的动植物依赖湿地生存。湿地是天然的基因库,在生物多样性方面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是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它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我国的湿地植物有2 760种,湿地植物是城市绿化品种的有力补充。
  一般认为,城市湿地公园应该是在城市自然湿地或人工恢复湿地上保持该区域的独特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城市湿地公园对城市公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城市湿地公园除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游憩等基本功能外,还具有其它类型公园所不具有的优点,其最主要表现在自然生态特质,即自然特色浓郁、景观丰富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益显著、功能复合全面。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中将城市湿地公园定义为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因此,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的区别在于是否纳入城市绿地系统,其本质和目标是一致的。下面,以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为例,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与生态意义的结合以及生物多样性景观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1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构建分析
  1.1 公园概况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位于浦东新区高桥镇三岔港,黄浦江、长江、东海在此汇聚,呈现出上海唯一的“三水并流”的地理景观。一期工程于2007年3月试开园,公园规划面积达300 hm2,现已开放的一期为120 hm2,是上海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森林公园。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以滨江湿地为特色,专门开辟了湿地生态观赏区,以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为主要目标,对湿地公园建设做了有益的探索。公园依托湿地这一特殊景观形态,利用植物群落打造的生物多样性空间,打破了城市钢筋混凝土森林的僵硬感,创造了人性化绿色空间。
  1.2 生物种类多样性分析
  生态湿地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物种多样性不但可以提高群落的观赏价值,而且可以增强群落的抗逆性,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湿地植物主要包括:沼泽植物、盐沼植物、红树植物、浮游植物、挺生植物、底栖植物等。以乡土植物为主,特别是优势种和建群种的选择,适当选择适应性强并经过驯化的新物种和新品种是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景观营造的基本环节。滨江森林公园具有相当丰富的森林资源,原苗圃内留存的20万株乔、灌木和204种野生植物被有选择地加以保护,在“自然一生态一野趣,保护―创新―发展”的建设主题下,园中大约有10hm2的土地被列为整体保护区域,成为物种多样性的主体结构。
  公园内部充分利用现有的海棠林、水杉林、玉兰林等自然景观,以植物造景为基调,充分展现植物的观赏价值,形成园内各类独具特色的专类植物景区,主要有以木兰属、含笑属植物为主的木兰园,以樱花和海棠为主的蔷薇园,以杜鹃花属植物为主的杜鹃园等,最著名的还是依托当地地理资源构建的湿地生态园。其中占地近百亩的杜鹃园已种植了春鹃、毛杜鹃、夏杜鹃、高山杜鹃等20多个品种。通过植物种类收集及自然演替繁衍等方式全力打造多样的湿地景观。
  1.3 群落组成分析
  植物群落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生活在相同环境下的植物种群的组合体。自然界的植物群落是植物经过漫长的演替和进化的结果,而城市湿地的人工植物群落受到立地条件、城市活动以及地带性等因素的影响,群落结构比较易变,更加复杂多样。稳定有序的植物群落构建一般都是在充分研究植物群落的功能、结构、生态的基础上,借鉴自然界稳定的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进行的。湿地公园植物群落的形成包括了许多循序渐进的系统发育过程,并且群落的构建机制和特性决定了它被控制性较强,人为干预较多,因此在群落构建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将植物的生态性和观赏性结合起来。
  组成生态群落的具体植物种类应该具有彼此交错的生态位,以便充分利用光照、水分、营养物质等环境资源。通过彼此互不重叠生态位形成的植物群落具有较强的自我维持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尽量遵循自然湿地中群落稳定后的植物组成及比例,以便形成自我稳定性好、维护费用较低的生态系统。现在的滨江森林公园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城郊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次生态的人工森林、人造林景观群落与滨江湿地景观,使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0%。湿地公园内典型的植物群落为乔灌草(藤)的经典植物搭配,以便充分利用光照、水分,形成复层群落。滨江森林公园主要的群落层次搭配为:银杏―胡颓子―石蒜、香樟―八角金盘+刚竹―书带草、喜树―月桂―小檗、广玉兰―栀子+腊梅―月季、白玉兰+银杏―结香+栀子―红花酢浆草、银杏―桂花+山茶―月见草、无患子―栀子花―三叶草、青桐―杜鹃―马尼拉草等。群落搭配中,上层乔木大多为落叶植物,如银杏、青桐、无患子、白玉兰等。而由于香樟、广玉兰是上海地区运用数量最大的树木种类,因此也有以二者为上层主体树种构建群落。
  上层的落叶树种在春夏季节繁茂郁闭,为下层的灌木、地被阻挡强烈的光线,满足部分喜半阴植物(如山茶,八角金盘)的环境要求。到了秋冬季节,上层乔木逐渐凋零落叶,使下层植物得到充足的光线与成长空间。同时,凋零的残枝乱叶逐渐腐烂分解,在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方面有一定意义。如今,连绵不绝的绿色森林成为滨江湿地公园独特的景观。
  1.4 群落演替规律分析
  构建乔、灌、草复合混交群落和多样性的水生植物群落,尽量选择乡土植物种类和本地顶级群落的构成方式。遵循自然湿地中群落稳定后的植物组成及比例,以便形成自我稳定性好、维护费用较低的生态系统。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在群落构建过程中应用最多、最广。
  对原有植物群落尤其是纯林以及郁闭度高的混交林做抽稀处理,按照“留强去弱,留优去劣”的原则对群落进行抽稀,调整群落空间,适当引进

新的优势种或建群种。适当采用水平混交技术,引进生物学习性有差异的乔、灌木,引导单一植物群落向多种类、多径级的混交群落转变。同时,适当采取垂直混交技术,引导单层植物群落向复层植物群落过渡。
  在植物空间、色彩、立意方面做最佳配置设计。复层混交群落配置时注意植物喜光、耐阴特性以及对水位、营养的需求,并根据设计要求在观赏性方面做最佳配置。
  乔、灌、草结构除了对植物体量做出要求进行布置外,还对植物的生态习性进行考虑。模拟自然界植物生长的原始环境,将耐阴的植物种类种植于高大乔木之下,零星草本遍布其中,生态位互相错落而不重叠,形成空间立体的自然群落。另外,在观赏季节,对群落色彩进行配置,做到色彩统一与对比,在群落结构中配置一定量的色叶植物,起到点缀的作用,而其后的高大乔木则成为色叶植物的广阔背景。初春季节,在水体四周的坡地上布置绦柳、碧桃,色彩和谐饱满,呈现一幅桃红柳绿、生机盎然的美景。地被植物的选择多采用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花卉种类,如大花月见草、玉簪等,以达到良好的观赏效果。
  1.5 湿地景观特色分析
  滨江森林公园根据环境特点,大量配置耐水湿的植物种类,植物群落的构建借鉴原有植物群落的乔木组成,配置中生、湿生的乔、灌木,如水杉、香樟、夹竹桃等。水塘和水边植物群落以湿生和水生的植物群落为主,如鸢尾、泽泻、马蔺及菖蒲等植物构建的水生植物群落。另外,在临水坡岸的空地上配置湿生的乔、灌木。选择的植物生态幅较广,一般为湿生、中生的植物种类,能忍受一定的水湿环境,但又在短暂的旱季保持旺盛生长。
  滨江森林公园的特色区域“湿地生态观赏区”位于公园西侧。错落的水边石道旁是水杉、广玉兰、枫香林丛,乌桕、枫杨等本地乡土乔木盘根错节,交互生长。顺着起伏不定的地势,几条溪流从林中穿过,汇集到低处,形成一个面积不小的浅湖。湖边鸢尾、水葱等50多种浅水性、深水性水生植物生机盎然。夏秋季节,水中荷花绽放,岸边芦苇丛生,水景独具。自然湖岛、沼泽湿地、溪流、林地等原生自然景观,形成了“林溪间杂”的景观氛围和游憩空间。
  城市生态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工化的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类生活和生产为中心,由人类和城市环境等各要素组成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受人为干扰影响最大,具有脆弱性、复杂性、复合性等特征。对于现有生长较好的群落,尽量减少人工干预,使其自然演替。对于已经遭到一定破坏,需要人工种植整理的区域,则在对本地植物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借鉴本地相近的自然湿地中的植物群落,根据不同湿地类型的群落演替进行构建。湿地公园内不宜兴建公路、桥梁、公共建筑等大型人工设施,应设置尺度亲切、造型自然、富有野趣的小型生态建筑,例如湿地展览馆、观鸟棚、眺望台、小型服务设施等,同时园林建筑小品应选择自然质朴的材料。
  滨江森林公园充分体现了“滨江”、“森林”这两大元素的野趣和“湿地”这一自然风貌,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原始气息及自然湖岛、沼泽湿地、芦苇丛、茂密森林等都市难见的乡土野趣。
  2 存在问题
  以滨江森林公园为例进行实例分析,通过对植物群落构建的基本原则的探讨,阐释了生物多样性构建的基本途径,同时也发现了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构建、生物多样性营造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湿地公园中藤本植物和地被植物的应用较少,除扶芳藤、常春藤、络石等有少量应用外,其他藤蔓植物种类较少。植物群落种间配置单一化和群落层次结构简单化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尤其是垂直绿化与地被景观构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样”这一核心理论。
  第二,对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不重视,将大量的新优植物,特别是国外观赏品种集中栽植在小块土地上,强调“展示”效应,导致部分群落结构单一,抗逆性差,不能充分发挥单位面积上应有的群落生态效益。对乡土树种,尤其是建群种的应用还不够。
  第三,为了追求景观统一性,大量用同龄植物以片植方式进行布局,强调整齐统一性,由于植物生态位相似,造成营养空间竞争激烈,同时缺乏群落的有效更迭演替,影响了植物群落的健康与稳定。
  最后,滨江森林公园特殊的景观节点为水,水是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中介,而围绕水体进行生物多样性营建的力度明显不够。水生植物群落尤其是野生水生植物的自然群落比重太小。
  3 结语
  近几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绿化面积大幅增加,极大地满足了居民对休憩活动及环境的要求,但是对城市湿地景观认识的局限和城市湿地本身的多样性、脆弱性,决定了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与生物多样性营建的复杂性。因此,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生物多样性营建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在城市化进程中,城郊湖泊、河溪、池塘、沼泽等湿地资源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城市化进程中加强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将其改造为城市湿地公园、城市生态公园等公共绿地形式,将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形成。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改善了城市的游憩环境,同时也加快了在城,市中进行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动物多样性恢复的步伐。随着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和蓬勃发展,城市湿地公园将成为城市中新兴的旅游地,成为生物共生的家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515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