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棉958丰产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冀棉958是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棉花品种。2006年-2008年经过小区试验、示范试验,表现出较大的增产潜力。2009年大面积推广种植,经过近两年在博州植棉区种植,受到广大棉农的青睐。通过生产实践,丰产栽培必须抓好以下关键技术措施。
1 土地准备
选择土层深厚、地势平坦、肥力中等以上的轻病地块,前茬以种植小麦、玉米、油菜为宜,土壤质地沙壤土。
2 秋翻冬(春)灌
秋耕前清膜灭茬,先平地后灌水,为棉花墒足浅播、苗全、苗匀打好基础。灌后平地保墒越冬,不进行秋耕冬灌的地块也要整平地块。秋季深翻冬灌,压碱蓄墒;春季耙耱保墒。整地待播。冬灌在11月上旬结束。春灌时间在3月15日左右,冬灌跑墒严重、墒情较差的地块仍需春灌,灌水量80~100m3667m2盐碱较重的地块,灌水量增加到150m2/667m2以上。春灌按土壤类型先后进行,即先粘性地后砂土(戈壁)地。
3 播前整地
机械能进地时立即悬耕或用圆盘耙切地耙耱保墒。播前整地质量达到“齐、平、墒、碎、净、松”六字标准。整地机械和播种机械配套作业。特别是地下水位低、沙性大、易跑墒的地块要随整随播,避免错过适墒期,确保一播全苗。根据气候条件,茬灌地在3月上、中旬带雪平地,春季适墒整地,以墒为中心,做到上虚下实,即“睡硬床盖软被”。
4 播种
4.1 种子处理
经硫酸脱绒棉种,秋、冬季进行人工粒选,剔除破、瘪、黄、小的种子。播前晒种2~3天,每天4~6小时,提高棉种发芽率和发芽势,为一播全苗、苗匀奠定基础。
100kg棉种,用卫福350~400ml或福多甲1kg拌种。最好采用机器拌种。
4.2 播种时间
当膜下5cm土壤温度稳定通过12℃时即可播种。最佳播期在4月中旬,一般在4月20日结束。
5 生育期管理
5.1 合理密植
冀棉958植株呈塔型,株型稍紧凑,密度不宜过高。理论种植密度1.5~1.6万株/667m2,收获株数1.4~1.45万株/667m2,单株结铃5~6个,单铃重5.5g。
5.2 促苗早发
播种结束后浅中耕一次,耕深8~10cm,以利于保墒。用细土将穴孔封严,每隔5m用土压一条护苗带,防止大风将膜掀起。并保持膜面干净。对于膜上点播地块,播后遇雨及时中耕,破除板结。对于膜下点播的地块,出苗后子叶转绿时,及时放苗封土(护脖土),促苗生长。
5.3 适时滴水
滴灌棉田头水时间根据田间土壤墒情和棉苗生长发育情况而定。砂性土壤早滴,粘土或下潮地晚滴;弱苗早滴,旺苗晚滴。头水宜晚不宜早,促进棉苗扎根,稳键生长。头水滴水量15~20m3/667m2,每隔8天左右滴水1次,花铃期每次滴水量20~25m3/667m2。全生育期滴水10~12次,生育期总滴水量300~400m3/667m2。
5.4 随水滴肥
第一次在初花期,随水滴人尿素2~3kg/667m2、硫酸锌1.5~2.0kg/667m2。花铃期(一般在7月上旬一8月上旬)随水滴入尿素或滴灌专用肥5kg/667m2、磷酸二氢钾2~2.5kg/667m2,每次滴水间隔8天左右。控制生育期施肥量,尿素45kg/667m2、棉花滴灌专用肥5kg/667m2、磷酸二氢钾4~5kg/667m2、硫酸锌3~4kg/667m2。保证棉花全生育期均衡供肥。沙壤土随水少量多次追肥,壤土掌握适量少次。7月30日前停止肥料的滴施。
5.5 化控
冀棉958生长稳健不早衰,可根据气候差异、土壤墒情、土壤供肥能力、棉花长势长相,合理水肥的供给时间和量,进行肥调、水调,然后辅之以化学调控。全生育期化调扣5次。第一次化调在子叶期,缩节胺用量0.5~1.0g/667m2;第二次化调在2~3片真叶,缩节胺用量1.5~2.0g/667m2;第三次化调在盛蕾期,缩节胺用量2.5~3.0g/667m2;第四次化调在盛花期,缩节胺用量4.0~4.5g/667m2。7月5日-10日打顶结束,株高控制在65cm。打顶后,化控1次,缩节胺用量5~8g/667m2。7--10天后生长仍然旺盛的棉田,用缩节胺6~8g/667m2继续化控。停水后,及时人工除草。并采取“开天窗”和“推株并垄”的办法。达到通风透光促早熟。
5.8 虫害防治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铺。采用生态调控。保益控害技术。
棉蚜、棉叶螨、棉铃虫达到防治指标时,以生物农药为主,严禁棉田内盲目大面积喷施化学农药。
5.7 促进早熟
对于贪青晚熟棉田,在9月20日前后往棉铃人工喷洒40%乙烯利120--150g/667m2。
6 采收腾地
6.1 分级拾花
严格执行“五分”制度,即分收、分晒、分存、分轧、分售,防止毛发、化纤、麻绳等杂物混入籽棉。
6.2 及时腾地
及时收回支管、辅管及管件。10月底棉花采摘结束,粉碎棉秆,清收残膜、滴灌带,施基肥,犁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532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