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丕超
摘要:《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具有快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比较流畅的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较快的阅读和写作速度。这些新的要求是在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总结过去语文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理念决定了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及实施必须遵循这个原则。《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和技能,二是过程和方法,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过程和方法列入教学目标,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位置,是过去教学大纲所没有的。这种目标的安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新的导向: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更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体验法
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我们必须把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与学生心灵相通,打破应试语文的束缚。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体验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的形式,主要有朗读中体验、互动中体验、实践中体验、情景中体验等。
1.朗读中体验
真正有效的朗读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使他们能体验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从语言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领悟作品的内涵。如在讲《荷塘月色》这一课第四五六段的关于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的描写时,我组织学生有感情地反复地朗读,然后再换去其中的几个动词,如将“泻”换为“照”,学生马上就说这样换去不好,破坏了轻盈感和朦胧美。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体味到了语言运用的妙处,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2.互动中体验
互动体验的形式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集体讨论,各抒己见,还可以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比如,在讲到课文《种树郭橐驼传》时,将班里学生分成两组,男女同学之间互问互答。学生自由地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包括难懂的字词、句子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再稍加点拨,共同讨论,完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3.实践中体验
实践中体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在科学、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去体验。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比如,很多学生是农家子弟,就可以充分利用农村这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让学生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家乡的情况、父母种地的辛苦,再形成文字。比如,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卖水果的,就让他们写写介绍水果的文章。还有举办一些纠错行动,街上广告牌上的错别字、报纸报刊上的错别字、电视广播上的读错的字,这些都是社会实践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语文无处不在,体验到语文之美。
4.情景中体验
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想象,从而得到感受和体验。在教授课文时,要创设情景,转化形式,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内涵。比如在教授《归园田居》时,让学生画一幅画,画一幅陶渊明的居所的画,也可以画一幅自己所向往的居所的画。这样就有效地把语言艺术转化为绘画艺术。这需要一个提炼、加工的过程,并通过不同的画面表现了阅读课文后产生的不同体验,也从中对学生进行了情感熏陶,给了他们一个自由表达自我的空间。
二、积累法
海纳百川,厚积薄发,这个方法是传统的,但又是行之有效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积累的重要性。积累有两个作用,一是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为其运用提供范本。只有头脑中有一定的词语、语言积累,运用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自然选择自己熟悉的语言来表达,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反应机制。比如学生在学习了《报任安书》后,在写话题作文“挫折”时,学生就会引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一段作为自己的论据;学生熟悉的流行歌词流行语也时常会在他们的作文中出现:这显然是积累的作用。第二个作用就是积累为学生的思想成长提供人生哲理和精神食粮。学生一旦积累了富含人生哲理的名言警句,必然会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受到感染从而摆脱平庸,追求高雅。苏东坡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东坡先生气质高雅,不同流俗,历经挫折而能达观开朗有所作为,大约也是与他受到长期积累下来的诗书哲理的影响有关吧。
积累的内容十分丰富,名句名篇,字音字词,奇闻轶事,哲理小故事,历史典故等都可以积累下来。
积累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摘抄,做读书笔记;二是诵读。摘抄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形式,因为人的记忆力具有一定时限性的,记下来写在本子上,当忘记了的时候可以温故而知新。做读书笔记不能只限于课堂笔记,更重要的是做好课外读书笔记,做摘抄读书笔记难以长期坚持,应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否则难以坚持。教师应教会学生分类分页作笔记,并定期检查交流读书心得。作文讲评时教师多多褒奖用事例、用名言用得恰如其分的习作,增强学生信心。时常开展一些摘抄笔记展览等活动,激发学生做笔记的热情。也可以举行同读一本书,同读一篇文章做摘抄的交流活动让学生畅谈心得,互通有无。
三、结语
背诵名句名篇一直被当作死记硬背受到各方批判,在新课标中成为一个恢复性的教学目标。坚持这个目标,让学生在中学阶段记诵优秀文章,将使他们的语文功底比较扎实,终生受益。记诵的作用教师应当讲清楚,记诵的方法教师也要指导,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否则增加学生的难度而且记得不是很牢固。对一些名言名段名篇的妙处和人生哲理应充分点拨,否则学生记下的只是不理解的东西,一是效果不好,同时也失去了背诵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吴和贵,朱维宗,陈静安.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中学数学教与学,2007,(6).
[3]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20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