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问题教学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 贵

   [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部分。本文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现状,提出问题教学法在语文课堂运用的优化策略,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 课堂教学发现问题 填补问题 评价问题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去怀疑、寻找、发现教材所提供的每一篇范文在内容、结构、行文等方面的“疏漏”甚至“错误”之处,加以修补并改正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发现“没有”而了解其“有”,并以此养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发现问题。就是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从而找出自认是问题、疏漏、值得怀疑甚至错误的地方。发现问题时,教师可从文章的字、词、句、篇、行文、修辞等方面进行系统诱导。如教读《孔乙己》时,有学生问:“孔乙己上半生是怎么过的?”“孔乙己的长衫是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了?”“孔乙己死了吗?”等问题,都是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不论大小,有理无理,都要认真记录下来。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关注两方面:(1)巧设疑、(2)善导学。两者之间并非决然的割裂,而是一体两面:(1)设疑是方法,导学是目的。教师应认真备课,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及提问的技巧,但其最终的目的并非只教会知识点,还应包括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设疑是基础,导学是深化。学生应在教师的疑和导之后具备自我设疑的能力,进而产生新的问题,再解决再拓深,在这样往复循环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螺旋上升,即“导”的方向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叶圣陶先生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到了后一阶段,教师“教”的角色应淡化,转而成为“激疑”、“激趣”的共同学习者。
  填补问题。就是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这一环节分讨论、筛选、陈述三个步骤。教师先将学生发现的所有“问题”按一定顺序复述一遍,让学生自由讨论,因为学生所提问题众多,由于时间及课程计划等因素限制,不可能对所提问题进行一一处理,教师应从中筛选一两个有代表性的、可带动全篇文章教学的问题板书,最后再让学生陈述自己的见解并提出填补方案。其它问题可留在课后让学生自由辩论,寻求答案,当然,老师的指导也是不可少的。
  评价问题。就是教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填补方案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带动整篇文章的讲解。教师的评价只能是肯定或商讨的语气。如前面提到的《孔乙己》教学时,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并很容易设想出许多填补问题的方案,有的可能是学生的创新“亮点”,有的可能是正式完成教学任务的“切入点”,有的或许纯属“野火”。但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则应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可抓住其中与“书”、与“酒”有关的话题进行诱导。孔乙己为什么专偷书、独好酒?书,毒害其灵魂;酒,麻醉身体到心里的残害。通过这样的教学,既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本身的意图,完成教学大纲的既定目标,同时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要运用好问题教学法,应做到以下几点:
  要熟练驾驭教材,备好课。无论哪种课型、哪种教法,都要求教师熟知文章内容、大纲要求,明确目标熟练地驾驭教材,认真的备好课。不仅如此,还要求教师在课前广泛的阅读、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并能对教学中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预见,方能临阵不乱,挥洒自如。
  要注意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肯定与鼓励。刚开始的时候,要学生提出看法和问题,特别是要否定书中的“权威”,的确没有几个学生这么“大胆”,也不会提出什么“高质量”的问题,往往会“冷场”,这就要求教师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诱导学生敢于发问、多发问。当学生提问踊跃的时候,切不可随意中断,要让他们把心中所有的疑点都说出来,不管正确与否,都要随时肯定和鼓励,以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要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问题教学法运用于语文教学,能较好的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在“发现问题”和“填补问题”这两个环节中,要注意诱导,既要使学生能大胆地更多地提出疑问,又不能把学生带入自己预先设置的“框子里”,更不能越俎代庖,要让学生自由提问、自由发言。在“评价问题”这一环节中,要注意引导,引导学生有选择的解决关键问题,不要只图“热闹”,海阔天空的乱侃,漫山遍野地“烧野火”,因为这毕竟是课堂。要做到既活泼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完成教学任务,这才是目的。
  笔者曾看过这么一则材料:中国的教师通常通过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把老师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老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育称为“去问题教育”。而美国人却不这样理解教育。他们认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也使学生产生更加多的问题,最后老师不得不“投降”:“你们的问题我回答不了了,我的知识就是这么多,我回去再学习,再研究,下次再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也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老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要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问题教学法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较高,因为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所提问题千奇百怪,无所不容,甚至是教师始料未及的,这往往使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回答,十分尴尬,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获取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求得应变之策。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187.
  [3]陈伯怀.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语文教育学研究.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2.1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39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