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转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接胜
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作了如下思考。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由“大空”到“小实”
综合实践活动处处有题材,关键在于挖掘。过去,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过重地关注了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却很少把学生的学习、生活作为资源来开发,制定的活动主题更加关注一些“焦点问题”,如“网络经济”“经济全球化”“经济与生活”等。一度错误地认为,活动的主题一定要新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下来却发现这些过空、过大的选题,常常使课堂十分热闹但因活动主题距离学生太远而失于“空泛”。我在最初进行综合实践教学时也曾产生这样的认识误区,诸如“走进东莞”这类课题孕育而生。我想这么有地域特色的选题够新,一定大受学生欢迎。但因这样的主题过于空洞,加上学生刚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还不强,学生只能对东莞现在的建设和从网上下载的一些文字、图片资料进行交流。最终造成这样的结果:活动下来,教师联系调查对象,带领学生参观考察,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等,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而弄得精疲力竭,学生在忙忙碌碌中收效甚微,出现了“时间>效益”的情况。经历了几次类似的活动后,我反思:新颖的未必是适合学生的,这种舍近求远的活动距离学生太远,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们的学生年龄还小,而综合实践活动却是一个大课题,因此学生与课程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于是我选择从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校活动的主题出发。例如《我校学生睡眠状况与学习效率的调查》主题活动完全基于学校实际,充分开发与利用学校的环境因素,从学生最熟悉的事情开始,将学生调查分析能力的训练渗透在活动之中,将学生科学探究精神树立于看似简单的活动之中。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由“做秀”到“实在”
以往的综合实践课只在公开课中展现,为了迎合听课者的口味,教师大多对实施过程中的指导较少,而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如何呈现汇报总结的精彩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在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中,教师要求学生汇报活动成果,课堂上学生的调查讲解专业熟练,其余学生的互动参与环环相扣,学生的解答精彩绝伦。有条不紊,一切都在老师的预料之中。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我们总感觉事先预演的痕迹太重,课堂上预设太多,生成太少,看似精彩纷呈,却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目前综合实践课的一个弊端就是教师“理性”有余而“盲目”不足。其实,教师的活动目的不再是关注的焦点,真正的看点在于关注学生的发展。例如在开展《报纸的利与弊》主题活动时,我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为使“学生主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我一般尽量“偷懒”,而更多着眼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大舞台,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子课题,自由成立调查小组。我只是确定原则和方法,以保证他们有序地结合。在学生困难的时候,我给予必要的点拨和引导,提供必要的帮助。作为活动指导者,我也同学生一起参与了实践调查活动,与他们一起进电脑室查阅资料,走进报社作专题采访,去广阔的社会开展调查采访。在汇报展示课上,我与学生们交换着各自的调查结果,交流着自己真切的感受与体会,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展示智慧的舞台。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对象由“部分”到“全部”
在以往的“汇报展示课”中我们常常看到几个熟悉的面孔担当起一节课的主角,而更多的学生则是听众和看客。没有参与,学生谈何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学科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差别在于在它的课堂里没有对错,只要你经历了,在活动中有收获、有反思,你就获得了成功。在活动中学生的实践越多样、经历越丰富、体验越深刻,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就越有价值,其成效就越明显。在这样宽松的教学环境中,作为教师应当关注全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在活动中展示学生的智能强项。如我开展的《快乐运动会》这一活动就是引导学生来举办自己感兴趣的一项运动。课前,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运动员”抓住课余时间加紧训练;“裁判队”向体育教师了解有关裁判工作的事宜。比赛正式开始时,“裁判队”按照各自分工,画场地的、计数的、统计的、颁奖的、维护场地秩序的,各个工种是井然有序。“运动队”则抓紧热身,比赛中个个使出浑身解数,谁也不把这事当儿戏。活动中,我们看到的是每个学生的笑脸,常为学习发愁的孩子在活动中成了“抢手货”,每一小组都诚邀他们参加。在成果交流会中,教师引导学生举行了简短的颁奖典礼,获奖的学生还发表了自己的得奖感言,每一队的学生将活动中的感受娓娓动听地道来。学生们在此次活动中既饱眼福,又饱耳福,获奖的同学还有口福。老师的夸奖、同学的称赞,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76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