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探究性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探究性教学应用于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讨问题有很重大的意义。因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种有效的研究性阅读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
随着新的高中课程计划的实施以来,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文章中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能力,改变以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的能力。
一、研究性阅读的内涵
一般认为,“探究”是一项围绕“问题”展开的活动,是主动发现、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深入拓展和创新发现的途径和方式。“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创设一种类似科学( 学术) 研究的情境, 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及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人际互动等探索活动,“内化”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研究性阅读教学是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以信息论为阅读理论指导, 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高中生筛选、认识、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二、研究性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的区别
1、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探究性
如教学《 为了忘却的记念》,传统的阅读教学流程是介绍写作背景,理解“为了忘却”的题意,分析各部分内容,最后归纳中心思;而研究性阅读则完全不同,可让学生撰写“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五位青年作家烈士”专题报告,从本文收集五人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等材料料;也可以让学生准备做“鲁迅与青年作家”讲演,从本文收集有关五位作家与鲁迅交往的材料。这样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由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确保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研究性阅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封闭的教学,是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时间里,借助单一的媒体,通过单向性活动,师生进行操练式 的学习。研究性阅读要求既要深入理解课文,又要跳出课文,走出课堂,贴近现实生活,融入学生的独特体验。
3、研究性阅读强调合作性
研究性阅读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问题,既要学会沟通和交流,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要尊重和赏识他人,又要敢于抒发。
己见, 在思想碰撞中求同存异,养成富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阅读的策略
1、吟咏诵读,品味文本语言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修养的体现。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各人的先天察赋有别,后天阅历不同, 因此才识、性情、气质就有高低、深浅、刚柔、雅俗、文野、曲直等区别。写出来的文章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语言表达的特色,就是这种风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同是现代散文。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
2、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托教材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把教材当作学习研究的对象,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类比性联想、解剖式探究法,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要想真正进行研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就“必须设法把学生真正引入教学过程,使学生自己积极参加获得知 识和能力的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和创造。” (《 语文教学心理学》朱作仁1984 年第一版)例如在讲授占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时,教师可适当延伸作品的内涵,师生通过对作者相关资料的查阅及其他作品的探讨,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进而超越作者时代,进入涵咏鉴赏境地,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风格、特点、形象等的认知和理解。通过这样有意识地训练,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培养3转变观念,构建探究学习的平台。
3、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本观念在教学中的反映,这是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先进思想,教师应时时以这种思想来指导自己的阅读教学。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不是放任自流式的阅读,也不是让学生脱离文本任意肢解文意,而是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不受别人观点左右,渗透个性化的思考和认识,以自己的心灵与作品碰撞,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努力追寻文本及作者的初始意义。这样的“读”才是“填补空白”的“ 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阅读。因此,探究式阅读活动的始终,教师应适时地作出恰当的引导,既保征学生有自主探究的空间,又要让学生在头脑 中牢固确 立起文本意识。
总之,语文探究性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与探究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课题,进行较深入的自主阅读与探究,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9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