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实现途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红平 陈琳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在事业单位领域的不断深化,我国事业单位所处的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制度,仅仅注重经费支出的核算,而忽略企业成本投入核算和经济效益考核,从而使事业单位有限的经济成本不能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造成了事业单位经济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更好实现事业单位资源配置的优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将势在必行,本文在总结和分析了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市场经济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市场经济 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改革 实现途径
一、市场经济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99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我国事业单位目前所采用的会计制度,其实施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当前所采用的会计制度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和政府部门管理的需要。因此,改革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已成为事业单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通过改革来进一步完善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举措对健全和完善事业单位体制以及加强国有资产的有效配置和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大体上来讲,多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在会计目标定位、会计核算基础、会计科目设置和会计报告体系上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剖析这些问题的症结对我们探讨如何有效实现市场经济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目标定位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事业单位会计的核心目标就是满足单位财务信息方面的需求,把握好这一目标定位是事业单位有效实现会计管理的前提。然而当前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目标定为还不够明确,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不能明确界定财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多数单位对其界定往往比较狭隘;其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这对企业会计目标的定位具有重要影响;最后,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的界定不明确,多数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研究范围仅仅关注经营层面上的,而忽略管理层面上的。
(二)会计核算基础往往是缘木求鱼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核算基础要遵循配比原则,这样能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债务情况,然而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采用的多是收付实现制,该制度要求按收付日期确定归属期,不管是不是属于本期所有,都视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支出,显然这种制度仅仅能反映会计年度内的现金流量,而不能真实的反映单位的债务情况。正是由于核算基础方法采取的不合理,使得事业单位往往无法提供精准、高效的会计信息来保障其会计管理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
(三)会计科目设置鱼龙混杂
我国当前的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管理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科目设置过于混乱,缺少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设置管理。过于混乱的科目设置,使得帐务管理也变的混乱不清,不能有效的为事业单位提供全面的会计信息,这将严重制约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会计报告体系漏洞百出
事业单位会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期的收支情况和财务状况的书面说明,一份体系完整的会计报告可以很好的满足事业单位各阶层以及外部投资者在财务信息方面的需求,然而当前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体系往往是漏洞百出,表现在如下几点:首先,会计报告体系在收入支出表和资产债务表的科目设计和项目列示上还不够合理和科学;其次,事业单位当前所采用的会计报表附录中,仅仅反映收入和支出的实际数额,而没能反映实际数额与预算数额之间的差异;最后,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体系中缺少现金流量表这一重要科目,这样的话就很难反映事业单位整体财务中资金的来源、运用和结余等详细情况。
三、实现市场经济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
结合目前国内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市场经济体制下其他一些成功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笔者认为有效的实现国内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法规
199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作为我国事业单位目前所采用的会计制度,其实施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出台一部规定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法规将势在必行,正式的新的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法规的出台,将使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趋于完善,能推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对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弥补会计核算基础的不足
由于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采用的会计核算方式是收付实现制,然而这种制度不能很好的反映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客观性、可比性和全面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导向的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需要,所以为了弥补会计核算基础的不足,我们引入权责发生制,使用双管齐下的会计核算方式,这样的话能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期内经济成本投入和资源耗费的总量以及单位绩效的详细情况,如此详细的财务信息对事业单位决策层来说在进行单位相关政策的决策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完善会计核算模式
对于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核算模式中不合理的地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首先,要优化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的核算模式,废除“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这两项,增加“累计折旧”一项,将其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以体现固定资产的净值,从而有效发挥固定资产的功效;其次,要全面实现成本核算,为了客观反映事业单位成本费用的使用情况,在同事使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方式的前提条件下,要求事业单位提供所有成本核算的详细资料。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要做好成本预算,界定好各种成本支出的范围,明确成本项目做好各个项目的成本预算工作;最后,完善会计科目设置,注意将那些使用频率高,容易更换和损坏的资产不列入“固定资产”科目,而是增设“易耗品”科目,将其作为易耗品来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其他事项资产的科目,来保障事业单位各种资产都能实现有效的管理。
(四)健全会计报告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事业单位领域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投资者也开始变现的越来越多元化,所以事业单位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已不再是单一的单位相关主管部门,还包括其他不同层次具有不同需求和目的的投资者。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的会计报告必须要简化,这样才能保证报告的使用者拿到报告后都能看得懂。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简化式的报表可由四张表构成,包括预算收支表、业务收支表、资产负债表和基建投资表。简化后的会计报告删除了原有的收支类项目,该项被包含在了业务收支表内。这样的话,会计报告不但内容详实,而且看起来简单易懂,能有效促进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制度的改革。
四、结论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为了满足其运行环境的变化,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有效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是市场经济下事业单位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换一个角度来讲,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推动了事业单位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也进一步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的改革。重要的是,健全和完善我国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健全事业单位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庄桂荣,宫景玉.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09,(14):32.
[2]赵丹彤.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J].北方经贸,2009,(6):83.
[3]潘海霞.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之我见[J].经济师,2009,(9):169―170.
[4]杨俐.浅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J].当代经济,2008,(3):134-135.
[5]罗飞燕.对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企业家天地,2007,(3):99.
[6]杜恒.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J].理论界,2006,(6):2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9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