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艳侠

  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要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益于学生学习。经过长时间的探讨,笔者结合教学体会,就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作初步的探讨。
  1 阅读教学从整体结构入手
  阅读教学应从整体结构入手,即首先通过预习、泛读,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然后通过精读,对文章的局部,即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达到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掌握,使心中的轮廓更透彻、鲜明。就教师来说,这是对文章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进行分析教学的过程;而学生则是从认识的起始,到认识的入门,最后使认识飞跃升华的认识过程。如果我们不首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就直接分解文章的各部分,那么将势必使教与学的活动支离破碎,学生得到的印象将会是孤立、分散、不完整,将会导致学生片面地理解课文甚至出现谬误。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整体结构功能总是大于个体功能之和。必须从整体结构出发,进行阅读教学,即不要把字、词、句、段、篇各个孤立起来,而应围绕文章中心有机地联结起来,从整体结构上去认识,这样才能获得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强调首先要对文章有个总体印象,强调不要将字、词、句、段作孤立的分析讲解,但绝不是反对对文章局部作深入的分析研究。有了总体印象之后,还要抓住文章的具体内容、具体人物、情节、结构和具体的描绘,进行深入精读,达到从“点”的深化掌握,到“面”的深刻理解。
  对文章局部的分析,首要任务是品味重点字、词、句。教学中,要捕捉那些表达中心思想精确、形象、生动的词、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突出重点段落的精读。突出重点,并非为教而教,而是要把“作者”“教者”和“学者”三者统一起来,达到培养阅读能力的目的。有了局部具体形象的认识之后,还要回到整体上来,通过整体的认识,引起认真全面的思考,达到认识的升华。语文阅读,只有首先对课文有个全面的了解,才能高屋建瓴,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及关键词、句、段;也只有对局部的字、词、句、段作深入的理解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结构线索和中心。
  2 创设问题情境
  2.1 通过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教师应该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沟通,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课文中,激发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
  2.2 利用学生的典型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生的作业、试卷和课堂回答、讨论中,经常有一些错误的观点,以这些观点创设问题情境,具有针对性强、易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的作用。问题情境创设后提出问题,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点评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其教学效果较好。有时为了教学需要,甚至教师故意设计一些错误观点,供大家评述。在这个不断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2.3 通过课外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更是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观念的更新使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探究环节中适当地导入与课文相关的素材性课外资源,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等,使课文内容向现实社会延伸,赋予课文内容更强烈的现实意义。
  3 要注意小问题
  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当然这也同样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但教师切不可对学生的这种个性化的理解一棍子打死,或在教学中只重共性忽略个性,进行越俎代庖的灌输和讲解。
  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文章的过程,本身就是读者的想象、思维和情感的参与过程,体现着强烈的个性特征。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无数个不同的答案,而且每个答案也无所谓对错,只有合理与不合理。所以应当力求学生真正的自主合作,对文本进行探究和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经常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刊、报纸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外阅读量。当然,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老师要把阅读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茫然无从,不择而食。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杨店子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21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