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实效性体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禹淇

  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反思自己几年来的教学生涯,笔者发觉自己在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在育人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磨灭了学生的灵性,束缚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感性,忽略了学生的理性,以至于学生的语文能力无法发挥,表现出来的情况包括他们在思想上的贫乏,语言上的枯涩,思维上的僵化,灵感上的缺失……总之,他们提升了语文成绩,却失去了自我。
  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审美体验,让他们的激情充分地燃烧,在与名家作者的思想碰撞中完成自己心灵上的升华,让他们真正能做到在语文的海洋里遨游。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明确课堂主体,以人为本,树立学生主体观。教学是教与学。学是主,教是为学。教师种种努力都是为了使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笔者刚刚接受新课程培训之后,并不能真正理解这种所谓的新课程理念,于是又经过半个学期的实践,终于在一次与学生的交流中看到这种新课程理念的实效性。学期过半,学校组织各班级开展红五月读书活动,要求在语文课上开展阅读活动,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学校学生的一个基本情况就是读书太少,没有文学积累,所以这次活动是十分必要的,也因此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很重视这次活动。
  学生不会读书,所以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不断地改正学生读书时的一些习惯问题,并且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文学作品。就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真正地实现了新课程理念的一些探索。
  班里一位学生,从成绩上看属于下游,平时总是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网络小说。笔者在与他交流时了解到,从小到大,他没读过真正的文学作品,也不知道文学作品中应读些什么。于是,笔者便引导他开始阅读文学作品,从现代小说开始,向他介绍了一部相对来说还容易理解的作品――《掩盖》,一部反腐倡廉的现代作品。阅读时要求他注意书中一些细节,并从中理解作者的用意,利用平时课上所教的诸如环境描写等阅读知识来读书。总之,笔者充分地利用这位学生的主动性,在适时引导下,帮助他阅读,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经过几次阅读课的训练,他在两周左右时间完成这部书的阅读,并且真正地听从教师的各种建议,在完成阅读后写了一篇读书笔记,笔记中处处表达出学生对这种教学理念的欢迎。
  这正是利用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动力,是成才的起点。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这样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体将自己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开始逐渐积累知识,天长日久,当量变发展到质变,就是成绩的飞跃、提高。
  这位学生经过这次训练之后,在阅读方面有了大幅度提高,他在语文这一学科上的优势已经显露出来,成绩也有了提高。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未来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具有“点石成金”的指头,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成为真正有用的新型人才。这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意义重大。
  只有将学生现在的“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才是真正的教学,只有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是真正的育人之道,才能培养出新型人才。因此也就要求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要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一改以前课上以自己为主体,花样多、负担重、效率低的教学现象,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如“填鸭式”和“满堂灌”的现象。不能再将设定好的答案作为最终目标,来锁定学生的思维,应该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思维,让课堂更活跃些,气氛更和谐些,答案更丰富些,方法更灵活些。总之,让学生更多思考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新课程改革势不可挡,而且势在必行,只有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才是真正需要的。在教学中,要将对学生的爱真正体现出来,让这份爱能为学生接受,并让他们心存感激,这就是笔者今后要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二中学通州分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2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