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本文阐述了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地内涵,指出实施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应从教育目标、内容,活动材料及教育途径四个方面入手,并就每个方面阐述了具体做法。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41-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科学领域关于数学的教育目标提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自《纲要》颁布以来,数学教育生活化理念已成为幼教工作者的共识。但在教育实践中,一些幼儿教师对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也缺乏贯彻实施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有效策略。因此,探讨数学教育生化的实施策略,对指导当前幼儿园数学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可以简要概括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从生活中来”即生活是幼儿数学学习的源泉。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无不以一定的数、量、形的方式存在,为幼儿提供了通向抽象数学知识的桥梁。“到生活中去”即教师要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因此,“数学教育生活化”就是一个(数学)经验不断从生活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此时的数学经验或许已抽象为数学概念)的过程,是一个让幼儿能够“学自己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过程。有的教师认为在生活中渗透一些数学教育就实现了生活化的数学教育,还有的教师贴标签式的在数学活动中加入某种生活场景,认为就是生活化的数学教育。上述理解都比较片面。实现数学教育生活化理念到教育实践的转化并非易事,需要教师从数学教育目标、内容、操作材料、教育途径等多方面来实施。下面,就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二、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1.树立生活化的数学教育目标理念
  首先,教师要树立生活化的数学教育目标理念。《纲要》中数学教育目标倡导使幼儿体验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这种价值取向反对静态的知识传授,提倡注重幼儿数学学习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生活化的数学教育目标理念可以理解为:关注幼儿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中数学学习的过程,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引导幼儿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幼儿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数学教育目标生活化,为教师开展数学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2.将生活化的教育目标理念落实在具体活动中
  教师需改变以往只关注幼儿数学概念获得的思路,要将生活作为幼儿数学学习的背景和资源。例如,中班“认识椭圆形”的活动目标之一可定为:寻找并发现生活中各种与椭圆形相似的物体。又如,中班认识空间方位“我排在哪里”的活动,教师将活动目标制定为:在户外游戏中和日常生活中区分前后空间方位,能应用“前后”方位词,描述自己在队列中的位置。上述目标的制定充分体现了数学教育目标生活化的理念。
  三、让数学教育内容走向幼儿生活
  1.选择密切贴近幼儿生活的数学教育内容
  教师要打破只从教材上选择数学教育内容的思维定势,将视角转向幼儿的生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应多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实用性的教育内容。例如,学习数字时,除了让幼儿记住字形,读准发音,还应增加认识“数字在生活中的用途”的内容;增加估算、统计等幼儿生活中接触到的实用性的数学内容。二是关注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和数学现象,将其纳入教育内容中。例如,某大班教师发现幼儿在讨论体重问题,有的幼儿说自己800斤,有的幼儿说自己20斤,一直争论不休。教师认为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于是设计了“我来称体重”的测量活动。在活动中,发展了幼儿的测量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也使幼儿获得了关于体重的正确的知识经验。
  2.在教学活动中再现或模拟生活情境
  集体教学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模拟或再现生活情境,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学习数学。例如,某大班学习排序,教师利用幼儿洗手时经常出现推拉、拥挤等混乱现象的问题,请幼儿想办法解决洗手不推挤的问题。幼儿踊跃发表意见,有说一组一组轮流洗手的,有说让女孩先洗的。其中有几名幼儿的建议是: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去洗手。教师肯定了排队的办法,然后让幼儿排一排。接下来,教师又提出了生活中什么场合要排队,家里的东西哪些可以进行排列等有关问题,使幼儿充分了解了排序在生活中的应用。再如,幼儿学习数字的用途时,教师模拟生活情景,创设为“娃娃家”设计门牌号、电话号码、有数字的家用电器、闹钟的情景。密切联系生活的数学教育内容,能使幼儿充分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引导幼儿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数学活动
  1.开发利用生活中的物品用于幼儿数学操作
  材料是数学活动的载体,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为准备材料耗费大量的精力,但提供的材料幼儿不一定感兴趣。反而是生活中的物品更能引发幼儿探究数学的兴趣。一些玩具及安全卫生的废旧物品都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很好的材料。如树叶、石子、果核等可以用来数数;扑克牌可以用于比较数的大小、数的排序、数字接龙、练习加减运算;易拉罐、饮料瓶、包装盒等可以用于叠高、认识形体、辨别大小、比高低的活动。就地取材的物品不仅解决了教师准备材料的困难,而且能让幼儿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2.鼓励幼儿参与寻找和制作数学材料的过程
  以往,教师习惯于把一切材料准备好,只需幼儿来操作即可。这种做法忽视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应让幼儿参与准备材料的过程。幼儿在准备材料时,会对各种各样的物品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有利于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某中班开展“认识椭圆形”的活动,活动前,教师让幼儿在家里寻找椭圆形物品带到幼儿园,教师布置展览,引导幼儿认识椭圆形。在此过程中,丰富了幼儿椭圆形物品的经验,促进幼儿在抽象图形和实物间建立双向联想。再如,某大班开展自然测量的活动,教师提出“用什么测量树干”的问题,让幼儿寻找测量工具,有的幼儿找来了小棍,有的找来绳子,他们在寻找材料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思维活跃。此外,幼儿对自己寻找和制作的材料会格外感兴趣。例如,教师把幼儿制作的数字卡片、几何图形卡片,数字棋等材料投放在数学区,幼儿都愿意去操作自己制作的材料,并且还给其他小朋友做介绍。
  五、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1.利用一日生活环节,随机进行数学教育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日常生活是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一日生活中充满数学教育的契机。如早晨来园时让记录天气日志,感知星期、月的顺序,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几月几日……还可以在吃饭、游戏、午睡、离园等环节给幼儿时间上的提示,引导幼儿观察时钟,久而久之,幼儿的时间概念就得以形成和发展。再如,户外散步时,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建筑物中的几何形体,找一找园内最粗的和最细的树,发展幼儿的形体和量概念;整理玩具时,让幼儿学习归类并标上该玩具的数量;饮水环节,让幼儿比较饮水量的多少。在一日生活环节中渗透数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424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