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 阅读教学;德育;人文特色;语言训练;学生实际;
  反复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9―0092―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它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道德教育是再合适不过了。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呢?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突出人文特色,开展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联系。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都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尤其是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更显示了德育的特殊优势,它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强烈的感情、深刻的思想和高雅的艺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熏陶。“诗言志,言为心声”这是每一部文学作品和每一篇精美佳作的特点,其凝结着作者的苦心,表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凝聚着人类情感的各个方面。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能够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激发起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抓住语言训练,渗透道德教育
  德育与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没有离开语言文字的思想内容,也没有离开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具体形象,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作者的高尚品德。因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探索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感知课文的具体情节,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在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教师可以抓住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语句,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发挥课文的感染作用。
  三、联系学生实际,深化道德教育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凭借教材正面启发和诱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在受到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从而受到课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文中的“汤姆的爸爸”和“汤姆”进行比较。当汤姆钓到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时,爸爸让汤姆将这条鱼放掉,因为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由此可以让学生想想,假如自己是汤姆会怎样做,从而教育学生要学习汤姆与汤姆的爸爸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又如,在教学《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小萝卜头”进行比较,想想自己和小萝卜头一样大的时候生活是怎么样的,从而对“小萝卜头”小小年纪在监狱里的非人生活充满同情,激起学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重视反复诵读,体会感悟内化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彼讨源,遂能心显。”可见,文章中一定会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爱、或恨、或悲、或喜。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细细感悟,并达到内化、养成好思想的作用。如,《大海的歌》一文中,有这样三句话:展现在我眼前的是蓝天、白云,碧绿的大海,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激昂的语调来读,把自己的自豪之情表达出来。通过朗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欣赏优美的语句,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
  总之,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的途径有很多,我们应该勇于发掘、善于发掘,把握每个教育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学的特殊功能,使我们的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编辑:马德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189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