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一条主线。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服务于企业行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抓手,加强职业环境建设,将有效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高职教育不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关键词]工学结合 职业素质 职业能力 职业环境
  [作者简介]陈向平(1964- ),女,江苏江阴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高职教育。(江苏 常州 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教育园区集群化办学模式研究――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2009/01/004)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7-0029-02
  
  企业家们说,无论是何种办学模式、教学模式,他们欢迎的是用得上、素质高、能力强、上得去、下得来的创新型人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校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培养的人才服务于社会的广泛性,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方面,更具体地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方面以及与此紧密关联的职业文化环境方面。可见,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与职业环境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过程中的三个主要因素。其中,职业素质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要素;职业能力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关键要素;职业环境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备条件。实践证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径,在工学结合背景下,抓住抓好“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与职业环境”三大主要因素,对高职院校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一、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路径探索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两部分。基本素质是普遍性的,是全体“社会人”所共有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是“职业人”所特有的、适应某一行业背景下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职业素质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所谓共性职业素质即所有“职业人”都应具备的素质,亦称基本职业素质;所谓个性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职业工作、职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简单地说,是指满足职业生涯需要的一种特定素质,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①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首先在于观念。长期以来,在高职教育领域,传统的专业技术教育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思想理念,成为职业教育的一种“补充”,长期停留在形式上讲很重要,实际上处于少数学生搞搞第二课堂活动的尴尬境地。而这种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二张皮”式的思维定式与传统的专业技术教育模式已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可见,高职教育要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其次是创新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环境,使高职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职业素质得到提高。总体来说,以下途径值得关注。
  (一)转变教育观念,高度重视高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第一课堂
  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强调高层次性、职业性、岗位性的特点,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相统一,因此,综合来看,高职教育也必须是素质教育,而且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第一课堂。加强高职学生素质修养,必须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观念为基础,夯实素质教育第一课堂主阵地,推进素质教育进人才培养方案、进课程大纲、进第一课堂的教育改革,不断完善与优化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体系,加快高职教育从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采取有力措施,提高高职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
  具有“双师素质”的高职教师队伍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根本。强调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强调两条途径:一是重视;二是建设。学校办学靠师资,因此要花大力气培植浓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为教师提供改革创新的舞台。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竞争激励机制建设,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个人职业修养,并通过教师素质的提升来带动学生素质的提升。
  (三)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系统规划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实践活动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正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所指出的:职业院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高职院校应从指导思想、教育内容、课程结构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作出系统且明确的规定,用导向性机制给出职业素质教育实施的必要性规定,改革职业素质培养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根据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富有实践性、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四)运用网络技术,实现职业素质教育信息化
  职业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尽快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基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从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教育模式、技术手段、教育体系的动态系统,做到职业素质教育图文并茂、声像交融,把职业素质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从灌输转到互动、从单色引向多彩,提高网络技术职业素质教育信息化的效果。
  (五)丰富实践教学途径,开发职业活动课程
  利用社团活动、创业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课程,加强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职业素质教育不可能完全由课堂来完成,也不可能由学生“独善其身”来达到,对于群体活动,共同努力、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必由之路。学生的社团、公选课等,恰好成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通过开展活动,把具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丰富课余生活,开阔知识视野,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增强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进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六)将创新精神的内容融入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
  在高职教育中,应将创新意识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格、能力、精神状态等因素构成的非智力特征。创新并没有层次之分,高职应用型人才同样应当是创新人才,高职教育亦同样应当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育。高职学校也有创新的责任、创新的天地,也有创新的可能。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即便我们培养的学生专业水平很高,操作技能非常娴熟,也不能算是企业欢迎的优秀人才。可见,高职教育要把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思想,并通过各种教育环节加以落实。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营造一种竞争、创新的环境,使学生在校时就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大学的目标不但是造就知识成人、技能成人,更是造就精神成人和心灵成人。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倾向,高职教育就是技能训练,就是实操、考证。普遍看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事实上,现代社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职业岗位能力,而是从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其中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相当重要。高职院校的教育一要转变观念,把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重点,加强不同课程教学中的人文渗透;二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实施全方位的人文教育。通过人文课堂的教化、环境的熏陶、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悟以及其他专业课程中的渗透等等途径,达到“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效果。通过定期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开展“名人名家讲座”,评选各种“校园明星”,组织大专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与发展。
  二、基于工学结合引导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
  职业能力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②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高职人才的应用性特征要求学生具备的职业素质,具体体现为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离不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路径。
  (一)以职业能力标准框架为依据培养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标准框架是通过对行业及人力资源市场分析、职业分析及工作分析的基础上,以专业为单位,对该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的组合,它是高职人才培养标准的职业性基础,是高职人才培养与考核的基本依据,决定着专业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以及学习目标的制订。基于企业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开发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框架,将促使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更具针对性,建立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按学生就业岗位设计课程体系,按技术发展趋势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
  (二)以工作过程为引导,建立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课程是职业能力培养的载体。高职课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针的引导下正不断地向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向迈进。围绕培养和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而进行的高职教学内容与课程开发主要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开发模式。即依据职业和岗位的工作要求,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并依据高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按照工作体系,将学习内容按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进行课程序化,形成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体系。引入企业实际工作项目,将工作任务转化为任务引领的课程,在课程内容的开发与编排上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帮助学生获得最受用人单位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岗位胜任能力。
  (三)构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教学模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关键意义,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能够使职业能力的培养更有效率。行动导向教学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做中学、学中做、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传统教学推崇权威型知识观,注重知识体系的呈现,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这使教学成为一种单向的灌输过程。课堂学理论,实训学技能的教学模式抹杀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也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与职业成长规律,阻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在“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理念指导下构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突出以行动导向的理念来统领高职课程、课本、课堂,重视实践,尊重体验,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习被视为主动追求成长的过程。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契合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适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以技能大赛为平台,引领职业技能培养方向
  技能大赛为高职院校的技能培养和专业实训提供了近距离学习和借鉴的样板。通过技能大赛,不仅搭建了高技能人才技能水平展示的平台,更是引领了职业技能培养的方向,有效促进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了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
  (五)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加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能够在更大范围和更广层面上创设一个让广大学生发挥个性、发展潜能、完善人格、提升境界,使创新创业素质得到实际锻炼的适宜而宽松的环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三、基于“三个一致”的要求打造职业环境路径的探索
  学校职业环境分为职业硬环境与软环境。职业硬环境主要通过实习实训基地表现出来;而职业软环境主要体现为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二者共同构成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环境,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备条件。职业环境的建设,离不开这两条重要路径。
  (一)实训基地――职业硬环境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具备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的职业环境,这是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核心。基于高职人才培养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征,高职职业环境的建设必须突出“三个一致”的要求,即实训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一致、实训项目与企业生产任务一致、学生技能培养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一致。这“三个一致”的要求也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落实与推进明确了方向,创造了条件。
  (二)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职业软环境
  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是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的重要精神财富,是高职院校办学资源中无法估价的无形资产,是影响高职院校办学的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要素。高职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基于行业文化的视角探索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途径,既要从内涵方面借助行业文化提升高职校园文化的发展层次,又要从外延方面向行业文化全面开放、无缝接轨。
  环境造就人。以人为本,注重实用,强化技能,大致制定方针大策的政治环境、制度环境,小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环境、学以致用完成项目任务的课堂环境、亲身实践学有所长的企业工作环境,还是全社会对职业资格高度认同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对外交流环境等,都有利于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注释]
  ①翟惠根.职业素质教育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31.
  ②郭炯.职业能力研究的文献综述[J].高等职业教育,2009,18(2):17~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58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