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微课的高职英语口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就高职英语教学而言,由于绝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因此在口语教学方面更是增加了很多的阻碍,需要通过新方法,新思想的应用进行有效的完善。
   关键词:微课;课程设计;学生能力
   当前教育教学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互联网络以及计算机设备的支持下教学的形式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鉴于此,本文主要基于微课的高职英语口语自主学习模式进行研究,希望通过笔者的努力可以将微课与高职英语教学充分地融合起来,并对高职口语教学水平进行有效的提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把握实际需要,合理课程设计
   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在高职教育阶段,我国教育部门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台了相应的教育大纲和教育要求,并细化到每一个学科。其中英语教学仍围绕基础的听、说、读、写、译展开,但是要较之前几个阶段的教学更加深化,并且强调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口语学习能力是最难得到提升的,很多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书写、翻译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到了口语交际方面经常难以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并且有很多学生甚至还没有掌握英语的正确发音。鉴于此,高职英语教师在进行口语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进行一定改革和发展,借助一些新的口语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口语得到一定的改善。微课主要以小视频的形式存在,每一个微课的时间相对较短,并且涉及的内容比较专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理解,并且可以进行反复观看,不受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因此将微课引入高职口语教学之中,可以弥补教学语境不足、学生自主学习困难的缺陷。不过在进行微课设计的过程中,高职英语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关注,一定要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微课的设计,不能仅按照教师的意思进行微课的设计,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的想法。通常情况下微课的设计应围绕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学生不易理解,难度较大的问题;第二,营造教学情境,形成口语交际氛围。同时,在应用微课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反应,看学生是否真的从微课学习中有所收获,针对微课中的不足,再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二、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微课应用
   口语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一部分,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以教材规定的内容为主,并有着详细的教学安排。所以高职英语教师在应用微课进行英语口语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微课应用的科学性,安排好微课的应用时间和应用方式。首先,教师应对微课进行有效的定位,要意识到微课虽然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作用,但是不能用微课彻底取代传统的口语教学,要将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让微课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辅助,弥补口语教学中的不足;其次,教师在运用微课的过程中应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例如,在课前让学生观看微课让学生对要学的知识进行熟悉,在课上应用微课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情景、在课后应用微课让学生对之前的学习进行回顾,不同的应用往往会取得不同的效果,教师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把握;最后,教师要增加微课的趣味性,并利用微课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使得学生在口语学习方面得到更多的锻炼,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
   三、强化微课应用,提升学生能力
   很多教师在运用微课的过程中,仅在课堂上当作一种辅助教学方式进行应用,这种应用方式带有着一定的狭隘性。实质上,微课依托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而存在,因此,学生只要有设备和网络的支持下,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对微课进行观看和学习,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很好的帮助。为了突出微课的这一作用,高职英语教师应对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注意:首先,搞好微课的共享途径,迎合学生的兴趣习惯。单纯地将微课在学校网站中进行共享,并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平时关注和感兴趣的社交软件和网站,并将微课在这些平台上进行发布,使学生可以更加高效、便捷地获取微课信息,可以通过手机等便携设备对微课进行学习。其次,要设立任务型的微课,让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完成一些任务,进而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了保证学生可以在课下对微课进行观看,教师还可以将观看微课作为一项作业安排给学生,这样可以减少学生懒散怠惰现象的出现。最后,高职英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给予评价,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
   综上所述,微课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良,可以作为一种补充的教学手段进行应用,具有生动、形象、针对性强等特点,将其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让学生增加口语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减轻教师课堂授课的压力,让学生在课下也可以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对改善学生口语现状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张崎静,刘亚栋,王波.基于微课程的高职英语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以外事实务课程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6830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