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责任意识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责任感是学生作为社会独立个体的根本属性。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与自己相关的各种事项负责,对于教师而言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为此,需要目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认真分析和备课,在自己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渗透关于责任感的教学内容,有效提升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责任感,提升其综合责任意识。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责任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社会对于学生的基础信息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需要注意到当前社会条件下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的缺失。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营造社会的和谐氛围,需要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渗透责任意识的内容。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和内容强化,有效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责任意识,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强调学生的独立性,教会学生对自己负责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渗透责任意识的教学内容。在这期间,需要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明白如何对自己负责的问题。因为当前社会中,需要学生具备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掌握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学生需要学会自爱和自我保护。虽然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生活阅历已经有所成长,但是还需要信息技术教师认知到学生的不足,他们对于自我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故而容易受到各种伤害。为此,需要信息技术教师能够综合分析当前学生所处的状态,为自己的教学添加相应的责任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尽可能改善其对于自身的负责态度。
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演示文稿的制作”知识时,可以引入关于学生对自己负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求学生综合“如何做更加优秀的自己”为演示文稿的主题,有效渗透关于提升学生自身责任意识的内容。在教师的要求下,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如何变得更加优秀,同时在自己制作相应的演示文稿过程中,能够将这些内容进行合理的创编。通过在信息技术进行过程中渗透对应的教学内容,教师有效提升了学生对于自己负责的行动认知水平。学生通过学习教师在传授信息技术知识过程中对应责任意识的拓展,不但有效掌握了对应好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且很大程度上提升对自己负责的意识。
二、重视学生的家庭性,强调学生对家庭负责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从小就对儿女特别关系和疼爱,一旦子女有任何愿望和需求,家长通常会想尽办法来满足学生的要求。但是,这样的家庭教育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健康的,学生通常只会考虑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长此以往,学生很难真正为家长去思考,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学生对自身在家庭中的责任定位不明确,只会一味向家长进行索取。综合分析学生的此种表现,急需教师对学生进行和家庭责任相关教育活动,通过教师的重点教学,有效提升学生对自身责任意识的认知。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自己授课的灵活性,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并在其中渗透学生关于自身家庭责任感的内容,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关于“Word文字编辑”的知识时,可以创造性的为学生渗透关于“家庭责任感”的知识内容,要求学生将Word文档中关于“家庭责任感”的文字进行标红,并将这些内容作为段首分段。此外,学生还需要通读文档的内容,按照教师的要求查找其中的错字并加以改正。通过教师的相关任务设置,学生能够有效提升自己对于家庭责任感的認知水平。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恩意识,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后任务,要求学生回家后为家长捶背等。通过能够缓解家长身心疲惫的活动,教育学生正视自己在家庭活动中的责任和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关注学生的社会性,要求学生对社会负责
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为社会和学校所接受,面对纷乱繁杂的世界,需要学生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价值。但是我们的学生往往只是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生活中的种种行为太过于自我,这样的状况对于学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为此,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更宽阔、更宏大的视角,从而拓宽学生的认知和视野,使得学生从小具备良好的社会归属感,能够积极扛起自己对于社会的应尽责任。
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关于“号召学生们热爱祖国的海报”。在其中教师可以渗透关于学生爱国和自己责任的元素知识。学生通过制作海报的流程,能够认识到自己目前需要做的是什么,以及面对未来的相关问题,学生需要具备哪些才能。在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渗透和推动下,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具备极强的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渗透对应的责任教育内容,以此帮助学生有效提升综合性的责任意识,改善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使之成为能够能力综合、具有极强责任心的合格的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王可帅.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生活化教学漫谈[J].教书育人,2019(04):62.
[2]王昌保.探究式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2):1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09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