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环境类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改革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结合非环境类专业《环境学概论》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索,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非环境类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3-0093-02
   《环境学概论》课程是实现环境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选修课[1]。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较为抽象,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环境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结合吉林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以下简称水保专业)的实际情况,对非环境类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非环境类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与教学脱节。非环境类专业一般将《环境学概论》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或公选课,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当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解决的途径,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为今后的专业学习、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奠定良好基础。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明确,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从教材选择到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都出现与课程定位脱节的情况,教材内容滞后、课程内容多难度大,再加上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学习,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多媒体讲授的方式,单一的教学方法难免使学生感觉枯燥,失去学习兴趣。尤其对于非环境专业学生,要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采取多样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3.缺乏教学实践。环境学知识涉及面广,课程内容繁多,非环境类专业该课程课时较少,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仅能够学习理论知识,没有多余的时间安排课程实践。这样既不利于相关课程的学习,也不利于环境知识在以后工作中的应用。
  二、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根据专业特点构建课程内容体系。《环境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前导性、概论性、基础性环境类专业课程[2]。课程内容涉及专业领域广,学科知识交叉性强,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应该结合非环境类专业特点“因材施教”。首先,依据专业的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材,不宜过浅或过深。水保专业以刘培桐的《环境学概论》为基础教材,该教材理论体系完整,内容全面,是环境教育的优秀教材,使用率很高,但其中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等内容过深,不适用非环境专业教学,应对内容适当取舍,同时参考其他优秀教材以及各种专业期刊,将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充实到教学中,紧跟学科前沿,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其次,根据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我校为农业院,水保专业除重点学习各类污染的危害、控制与治理技术外,对农业生产相关环境问题及其防治的内容应深入讲解,并增加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在土壤环境章节中,重点讲解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对水土流失、荒漠化及其防治的内容深入讲解,使学生了解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
  2.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除采取传统教授法之外,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如PPT、图片、视频和Flash动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全球环境问题时,可以结合科普专题片,让学生通过影片直观了解到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问题对人类环境的影响,加深印象;讲到大气污染时,通过展示光化学烟雾、硫酸烟雾、雾霾、沙尘等大气污染的图片和视频,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大气污染类型;在讲到污水处理时,除图片演示外,可以播放污染处理的现场录像,使学生了解污水处理的流程,加深学生对水处理方法和效果的认识;讲到生态工业园时,利用flash动画演示物流能流的动态过程,使生态工业链知识点的展示更加生动。
  在教学设计中除了采用问题引导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堂讨论加强互动。比如,在讲到大气污染时,结合北京同时出现雾霾和沙尘的复合型大气污染现象,让大家就两种污染类型的成因和污染物组成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在这个“教”与“学”互动过程中,教师由课堂主体变为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主体,通过主动思考,积极表达,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巩固和拓展了课堂知识。课堂互动还可以与网络手段相结合,利用一些手机APP的便捷性和实时性,在课堂上完成问题布置、学生作答、课堂讨论、教师评阅、答案共享等教学环节,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讨论效率。此外,课程还设计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点评结合的教学方式。具体实施方法是,在每次课程中,要求学生分享最新的环境新闻报道,由教师对新闻事件的相关知识点提问,学生根据预先了解的情况回答问题。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強化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充实了课程内容。同时,针对学生的材料组织情况以及回答问题情况进行打分,并将此分数加入学生的最终成绩中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力。
  3.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对于非环境类专业学生,最终学习目的不是研究污染的治理方法,而是提高环保意识。案例教学具有生动、实效性强的特点,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环境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建立教学案例库,以弥补教材内容呆板,与实际问题链接性不强等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报刊,关注环境保护专业网站、环境专业期刊以及环境新闻,选取典型的事实材料,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并在课程进行中实时筛选补充,保证教学案例库的时效性和针对性[3]。如水污染案例分析除介绍“松花江水污染事故”等典型案例外,结合近年我国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水污染事件增多,社会影响大等情况,增加“洱海水污染治理”的案例分析,学生表现出很浓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对水体富营养化知识点的强化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土壤污染与防治章节,围绕“癌症村”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讲解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分布以及危害与防治,也起到很好的效果。环境意识需要转化为实际行动,环境知识也需要应用于实践。因此,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环境公益活动,例如校园的环保日和地球日的社会宣传活动;组织校园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废弃物品的回收再利用活动等,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并通过切身参与,提高环保意识。   三、結语
  《环境学概论》课程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非环境类专业课程教学应结合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建立环境知识框架,并养成对环境问题的高度敏感性,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持续关注和思考环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参考文献:
  [1]李振亮.《环境学概论》公共选修课有效教学的探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26(3):110-111.
  [2]苏玉萍,陈庆华,林佳.“环境学”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79(3):153-155.
  [3]郭志勇,花修艺,董德明,梁大鹏.环境相关专业“环境科学概论”选修课教学改革与实践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26-27.
  The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aching for Non-environmental Specialty
  ZHANG Chun-yan,CHE Xiao-cui,LI Chun-li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118,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to non-professional students,this paper explored to carry out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n curriculum content,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and practical teaching,in order to inspir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non-environmental specialty;"Environmental Science";teaching refor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36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