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红楼》人物若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本文是《林黛玉进贾府》(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课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学习人物的性格特征及课文刻画人物的手法。通过比较阅读、设置问题,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
  【關键词】阅读  描写手法  特征
  【教学目标与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教学计划为四课时。文章的前两课时,先是介绍了《红楼梦》的有关知识,整体感知小说情节,重点讲贾府的环境,设计了三个问题:(1)贾府地处何方,黛玉在门前看到了什么?(2)抬轿人员有何变化?贾府吃饭有何讲究?(3)在贾母处,黛玉拜见二舅时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贾府的外观、布局、陈设,用查找关键字词,探究细节的方法,透视出贾府是一个礼仪繁复、上尊下卑、等级森严的王侯世家,从而了解贾府中极为独特的人际关系。细节讲述贾府这种诗礼传家,钟鸣鼎食的封建贵族府第,注定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
  【教学过程】
  一、详略有度地进行比较,讲解重点人物的描写手法与性格特征
  贾府人物众多,但节选课文最精彩的人物却是王熙风和贾宝玉二人。把人物的出场手法作为切入点,可以更好的理解人物形象。王熙风是课文的重心人物,教参在谈到对她的描写手法时,都是说与宝玉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依次是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凸显人物性格。经过认真思考,我决定在相同中进一步强调相异,以王熙风为主,宝玉为辅,让人物互相映衬,重点突破。
  以出场方式切入,比较两人的异同。课堂上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两人出场方式有何不同?(2)人物出场时是什么人在笑?(3)两人出场前,黛玉皆有一段心理描写,有何作用?联系从前学过的文学形象如杨二嫂和康大叔的出场手法,学生在思考之后,得出了结论:凤姐是自己笑着,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在全场肃然中,就横空出世了。这种先声夺人的出场,充分表现了她放任、泼辣、地位的特殊;而宝玉进来时,是先有“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这种不同又说明了什么?学生一时难以答出。
  为了进一步理解人物,先对凤姐采取了逐句分析,展开联想的方法详细讲解:
  1.形——引导学生朗读凤姐的外貌描写,问:这金玉满身的人物,会有怎样的品格?你觉得她美不美?一般什么样的人,才从头到脚地把这么多宝贝堆在身上?学生踊跃回答:看上去挺美,但又很过分,穿戴太奢侈。我总结说,贾府这样大的诗礼之家,吃穿用度不凡,是肯定的,但也不会提倡这种堆金砌玉的打扮,太过俗气。这段文字,曹雪芹写的无比繁复艳丽,就是要从穿戴描写上来显露人物的内心世界。
  2.神——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三角,吊梢,有威,常笑”几个字眼,“威”,即威严,威风,表明了人物是位高权重的厉害角色,“笑”处,联想讲解了凤姐在书中的三次笑,让学生明白了这是一个貌美心狠,笑里藏刀的蛇蝎美人。凤姐对黛玉询问的那一段话,是一贯而下的提问,根本不给黛玉留作答的时间,明里是表示关心,实际上是在显露自己的威风。
  在充分讲析了王熙凤这一人物之后,宝玉形象便比较容易理解。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既然宝玉出场前是丫鬟笑着为他禀报的,能否这样改写凤姐的出场?凤姐未到,丫鬟先进来笑着说:“凤辣子来了!”学生回答不能,她们不敢。凤姐出场,仆妇们众星捧月却鸦雀无声,只有她一人放声嬉笑,旁若无人,别人却不敢这样,更不敢笑着为她禀报,直呼她的绰号。宝玉出场时,“丫鬟却进来笑道:‘宝玉来了!’”贾府的等级制度森严,这里的奴婢竟然敢直呼主子的名讳,足以见出宝玉是个随和、民主的人。这也照应了前文:“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将凤姐与宝玉出场时,周围人的不同反应做了对比之后,就不难发现曹雪芹的匠心独运之处。
  2.宝玉出场前,有何烘托?学生很快找出事先的烘托文字。
  3.凤姐和宝玉出场时,黛玉都有心理活动,她的所想与所见相同吗?学生积极从课文中寻求答案,总结如下:对于凤姐,黛玉的所想与所见是相同的:果然泼辣、果然放诞、果然位高权重。对玉宝玉则大吃一惊,对宝玉仿佛是旧时相识似的。
  二、对宝玉的外貌与神态描写,全部由学生自己阅读分析
  1.学生单独朗读外貌描写,抓住课文中反复提到的关键词:“有情”,“多情”,明确:这是一个年轻且英俊多情的贵族公子。
  2.齐读《西江月》这两首词,明确欲扬先抑的手法,要求学生找出其中所用比喻的喻体特点。体味作者用“水”与“花”来比喻男主人公的匠心所在。
  3.让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两首词,以便更好的体会其中的含义。
  三、在授课结尾,将人物的描写手法进行归纳总结
  在描写人物时,如果人物众多,可以让某些人单独出场,另外一些人集体出场;可以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白描,淡淡而写,也可以浓墨重彩,工笔刻画,以求穷形尽相;如果主要人物一次亮相印象不深刻,也可以让他二次登场,两番亮相。这样的浓淡相称,曲尽其妙的人物描写手法,令人拍案惊奇。真是《红楼》人物若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
  【参考文献】
  [1] 张超. 浓妆淡抹各相宜——《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林黛玉肖像描写比较谈[J]. 名作欣赏,2016(11).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第十七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568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