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生态学获得了快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被瓦解,关于新型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其中,关于“海绵城市”这一新理念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的综合应用,能够最大限度缓解城市水生态问题。因此,海绵城市建设不仅仅是一个追求建设目标的开发工程项目,而是综合了城市水生态修复、城市水环境改善、城市水安全保障等的生态工程,其建设是对新型城市发展理念的实践,有效推动了城市建设方式的转型。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风景园林规划;水生态;海绵体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3-0105-03
随着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也日趋深入,与城市建设相关的风景园林生态学也不断发展,在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海绵城市理念源于2012年,自提出以来就备受关注[1]。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并非要建立全新的城市,而是将城市的功能用全新的理念进行武装,让城市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弹性应对能力,提升雨水吸水、儲水、净水等功能,并实现对雨水的综合利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等问题[2]。城市园林对于调节雨水的下渗、调蓄洪峰、蓄存水源、调节局部小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具有十分深远的实践意义。
一、海绵城市理论内涵
所谓的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将城市赋予海绵的特征,当自然灾害发生时或者城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海绵城市就会表现出该有的“弹性”。同时,海绵城市可以实现对雨水的有效收集和综合利用[3]。目前,海绵城市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家为了验证海绵城市的实际应用效果,已经在镇江、济南、重庆等地进行试点建设,从而实现对降水的有效利用和消纳。随着海绵城市的顺利建成,可以有效改善城市建设中遇到的几类问题:
1.能够实现对原有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城市范围内的自然河流、湖泊、草地、林地等均可以称为海绵体[4],通过对海绵体的保护,能够促进城市涵养水源能力的提升,为维持开发前的水文循环做出贡献。
2.能够修复城市生态环境。一直以来,城市的建设都是按照传统方式开展的,这种以牺牲资源为前提的城市建设给海绵体带来了毁灭性打击。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有效促进海绵体的修复,逐步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3.能够实现对新海绵体的构建。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借助LID技术(低影响开发技术)实现对新海绵体的构建,并对城市开发建设的强度进行严格控制,从而有效降低城市不透水面积,并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始终保持对原有水环境的最低扰动[5]。
二、建设海绵城市的优势
实践研究证明,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环境的提升,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生活品质。首先,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让市民赖以生存的环境“更宜居”。通过海绵城市的构建,能够充分发挥水资源丰富的优势,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城市热岛效应,降低浮尘、扬尘、雾霾等不良天气状况的发生几率,有效降低噪音污染。其次,海绵城市建设可以让城市变得“更安全”。随着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完善,城市防洪、防涝、防旱的能力不断增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们遭受旱涝灾害的风险。随着城市海绵体的完善,地面塌陷的问题也会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6]。此外,海绵城市下水污染的问题也将得到有效控制。第三,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让广大市民的生活变得“更节能”。在海绵城市下,社区水资源的利用更加协调、合理,随着局部小气候的改善,空调的使用频次也会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节能减排”。第四,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让城市变得“更生态”。在海绵城市下,实现了对城市生境的营造,实现了对生态系统的有效调节,促进了城市多样化、功能化绿化水平的提升。
三、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风景园林规划
在历史长河中,波茨坦广场默默承载了东西柏林分裂而遗留的历史创伤,但是,其在城市园林规划方面却始终有其容光焕发的方面。广场设计以水作为主题,雨水可以卫生间用水和灌溉用水,建设阶段不降低地下水位,收集雨水,补充附近运河,设计符合生态需求,为节省水资源的消耗,地块内19幢建筑都设置了专门系统,收集大约5万平方米的屋顶上接纳的雨水,用于建筑内部卫生洁具的冲洗、绿化植物的浇灌以及补充室外水池的用水。据估计,光这一项每年即可节约两千万升饮用水[7]。特别是玛琳·黛德丽广场水体设计,主体部分流向流动阶梯,体现强烈的波形韵律美,在毗邻广场的地方水体换换移动穿过线形水阶,与建筑体形态相呼应,最终水体流入狭窄水渠。在这种设计下,水质得到较好保持,对于降雨表现出一定的缓冲能力,节约建筑物内部净水消耗,体现出明显的城市水特性,是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典型。在具体实践中,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园林道路规划设计
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于园林道路规划设计,必须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这一根本主题开展设计和规划,在具体实践中,要将理论与实际的地形地貌相结合来开展工作。在规划设计中,可以采用环状路网设计,使得道路面积得到缩减,增加间隔绿化带的设计面积,满足排水需求。在道路行道树的设计中,摒弃一贯排列整齐的风格,要用分散、连续、高密度的绿化植被进行替换。路面材料设计应该遵循海绵城市理论,以符合要求的渗透材料为最佳,特别是具有能够改善雨水水质和消纳雨水径流量功能的材料。另外,嵌草路面、草皮砖、疏松粒料、多孔混凝土等透水性生态铺装材料也要大量使用,保证优越的透水性能。在园林道路优化改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凸”字形绿化带的修建降低道路面积,达到降低径流速率的目的[8]。
(二)园林水景规划设计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河道、人工湖、溪流等水景的设计随处可见,尤其在雨水存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设计中,池壁、池底固化十分常见,池塘封闭,虽然管理上的便捷度大大提升,但是池塘水体却不能与外界水体实现自然交换和渗透,当进入旱季后,降水量低,为了满足园林的用水需求,还需要额外引入自来水,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在海绵城市理论下,园林水景的规划设计一改以往的设计和管理弊端,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实际的地形因素,选择低洼地实施设计规划,让雨水主动汇集,进而实现园林水面[9]。同时,在水岸或水底要尽可能保留全部或部分的渗水功能,通过人工湿地以及生态河岸的建设,保持水体的自净能力,这也是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于实践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在风景园林水体景观规划设计中,需要正确处理雨水存储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风景园林景观的景观效益,同时也发挥出海绵城市理论下风景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 (三)公园建筑物的规划设计
在城市風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理论的应用,赋予公园建筑物“海绵”特性并得以充分发挥,需要对建筑物的规划布局以及建筑物所在地的地形地膜进行全面分析和掌握,完善雨水收集系统建设。通过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建筑内部设置暗渠,完成对雨水的收集。在雨季,降水丰沛,大量的雨水被建筑物各处的暗渠收集进入环形滤水槽,在滤水槽内放置砾石等材料,对雨水进行初步的过滤,随后直接进入蓄水池。最后经过不同的汇水管连接到绿化植被的种植槽,实现对绿色植物的雨水灌溉。另外,在建筑物的屋顶,设置雨水的回收利用装置也是海绵城市理论应用的重要体现。屋顶建设的花坛可以实现雨水的下渗,最终雨水会通过管道与道路雨水汇合,流入低洼绿地、浅沟。如果雨势持续加大,雨水还会通过下渗渠继续下渗。
(四)园林绿地设计
在海绵城市理论家的指导下,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不需要过多改变原有的地形起伏状况,反而可以通过对这些起伏的灵活运用和处理,将低洼之处设计成小型蓄水池或者排水区域。比如,在实践中,设计人员可以根据不同植物的根系分布,合理规划设计集水坑塘,并围绕集水坑塘进行乔木、灌木、草植等的合理配置[10]。因此,在风景园林绿地规划的实践中,需要对地下管网以及对应排水口的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并结合景观设计合理规划低洼地的流水通道。在这样的设计下,园林绿地的基本排水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同时,还保留了绿地的起伏变化,增加了绿地景观的趣味性和观赏价值。在具体实践中,植被种类、人工湿地都是强效的水质净化因子,直接关系到水质自我净化的效果,必须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
(五)人工湿地规划设计
在海绵城市理论下,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离不开人工湿地的规划设计,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的存在,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均具有不容小觑的价值。在生物圈,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对于调节环境、净化水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强化人工湿地的设计,从而改善局部的水体环境,净化水源,为人们提供宜居的生态城市环境。
四、展望
海绵城市的理念一直都受追捧,但是用辩证的角度看问题,不难会有疑问,海绵城市的提出是否真的好呢?真正实施建设是否容易实现呢?海绵城市的理念是否对于所有的城市都适用呢?而答案绝对不是唯一的。如今,海绵城市理念的实施,对干旱的地区效果较为明显,在雨量较多的城市的效果并不是很乐观。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福建福州,台风暴雨是家常便饭,福建的年降雨量大于1500mm,而在这种地区海绵城市的设计方向并不适合“蓄”,“排”则成了重头戏。对于理念所述的大量使用透水性生态铺装材料,即使在道路上都运用了此类型的材料,也解决不了淹水的问题,这里不仅除了地面铺装的材质问题,还要考虑到地下土壤的渗透问题,土壤的种类与密度是否会影响排水的速率等。除了土壤,地下排水设施的设计与实际施工,对于现已建好的城市来说,将道路全部拆除并重新整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只注重在铺装这种细节来对雨水进行治理,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再者说,雨水花园的提出,通过植物沙土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渗入土壤,要求内部系统与外部大环境处于一个相对隔离的状态,而这种只适合小领域的单独设计,在城市大面积的建设中的生态效益并没有那么高。顾全大局,由点及面,把握细节是作为风景园林设计师要注重的。
海绵城市建设是生态设计的突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创新,是城市建设方式的转型。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构建宜居、节能、生态的城市空间。在具体实践中,设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海绵城市理论和风景园林规划的知识,还要结合水土保持等相关理论研究,重视多者结合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不断完善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风景园林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畅.构建“海绵城市”——让城市水资源“活”起来.国际人才交流,2016,(04).
〔2〕陈硕,王佳琪.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03):128-131.
〔3〕张韬.浅析景观生态学——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6,(06):129.
〔4〕刘书影.园林生态学研究进展——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农技服务,2016,(05):248.
〔5〕田云柯.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6,(24):223-224, 237.
〔6〕罗晓玉.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以北京为例[J].中国林业产业,2016,(07):69.
〔7〕赵力.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的城市设计[J].时代建筑,2004,(03):118-123.
〔8〕陈倩云.园林生态学研究进展——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林业产业,2016,(06):57.
〔9〕吴书惠,林明明.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13):121-123.
〔10〕郭琳.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07):30-31.
(责任编辑 姜黎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924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