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一切宏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人的优秀品德也是如此,它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努力、渐渐的进步、点滴的累积,如此方可积善成德。“生活即教育”,让每个学生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接受教育,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品德教育是要鼓励学生从身边不起眼的一言一行等小事做起。
  【关键词】小学生  品德  长期  渐渐   点滴  积善成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9.208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形象地说明了大与小这对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关系,说明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从小事做起,并且具有坚强的毅力才可能成就大事业。所以,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应该从点滴小事做起,并且持之以恒地去做。
   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小事不做,何以做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如此,应该体现在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体现在每一个学科中,也可能体现在我们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中,时时可教育,处处有教育,事事是教育。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数不胜数,有时即便是一件小事,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把握教育的最好时机,对于学生也会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该立足于抓住教育教学中的点滴小事,抓住教学中的每一个教育点,精心又不经意,自然又不刻意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这个追求道德的过程,无非就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在对真善美追求的过程中,无非就是一点一滴的形成,对真善美的正确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二、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
   所谓君子,就是有高尚品德的人。成为君子的方法,好比走路,想走到远方,就必须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想登上高处,就必须从低处开始;上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不能本末倒置。德育教育的重要归宿之一,就是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而这是一个长期的、由浅入深的过程,不是一时一刻可以做到的。所以,老师、家长应该像传授知识那样,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构建孩子人生的“道德大厦”,让德育教育从具体的、点点滴滴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中去感悟,最后实现德育的大主题、大目标。
   三、不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恶小而为之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不要小看细小的善事,长时间的累积就会聚沙成塔;更不能小看细小的恶事,古话讲:“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就是小恶累集成大恶的结果。没有天生的伟人,更没有天生的圣人。孔子自己说自己有一点才能和道德,都是时时刻刻地约束自己,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面对人和事。正因为如此,孔子才成为中国的“至圣”。
   以日常生活的文明礼貌这件小事为例,我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的观察,抓住每一件小事、小问题,针对性地开展评论,或肯定表扬、或批评教育。从哪些细节做起呢?其实也都是极为平凡、朴实的事情,没有什么“高大上”,也谈不上有什么创新,毕竟信言不美。
   1.学习《文明礼仪守则》和《小学生守则》。逐条对照守则,规范学生行为,每天反思自己做到了哪些,还有那些没做到。让学生明白可不能小看一个人是否有礼貌这件事,它有时可能关乎一件事的成功或失败。当然,这是一个很细致且需要耐心坚持的工作,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巧妙布局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更不能半途而废。
   2.运用激励监督机制,引导学生讲文明讲礼貌。把文明禮貌行为也算为奖励的范畴,养成良好的班级风气,抵制和革除那些不文明的言行,从而让学生顺理成章地接受和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要求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监督,发现并指出不文明礼貌的行为,督促其改正。同时,一周一总结一评比,奖励大家公认的“文明礼貌之星”。
   3.利用学校文明礼貌月,宣传文明礼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并参与学校的各项评比。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的同时,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让他们在自己艰辛的劳动中体会到快乐,也体会守住成果的艰辛和必要,并以此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四、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认识和了解事物都应遵循由近及远、从小到大、从简到繁的规律。从事情一开始到事情快要成功时,都应始终如一地谦虚谨慎,这样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小做起,始终如一才不至于功亏一篑。
   2.德育教育固然要讲人生意义、价值、目标、境界等方面的大道理,但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接受、理解能力,不能拔苗助长。进行德育教育时,应该处处留心学生的语言、行为,通过学生的语言和行为去了解到学生的思想,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教育。我经常发现当两个学生发生矛盾向老师倾诉时,总爱说:“是他怎么怎么的,我没有什么什么的”,互相指责,丝毫没有认识到个人的缺点。此时,教师应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分析双方的行为,让他们反思自我,使他俩认识并承认各自的错误,以产生心理认同,形成自律,进而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 其实,自我反思是道德进步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3.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实际行为上,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行为,更不是夸夸其谈地讲大道理,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整个小学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应不厌其烦地从学生身边的点点滴滴小事抓起,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感受、培养和积累善行,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国学意林》
   2.《教育文摘报》
   3.《读友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48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