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普教育工作模式理论与实践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从高校科普管理工作角度出发,积极履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针对性地探讨适用于高校与中小学结合的科普教育工作模式。本文以期对我国高校科普服务事业的发展和高校科普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推动高校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高校;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5-0119-02
一、解析高校科普教育的工作模式
(一)中小学生定时社会科普教育工作模式
1.“进高校”的示例分析。中小学生走进高校或科研机构为“四进”中最有活力的一种途径。进大学科普教育活动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校青少年可实施的定期定时免费开放活动。大学开放活动是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良好结合点,尤其高校实验室是当今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发挥其科学普及功能,可发展成为科学普及青少年的良好教育场所。
2.工作模式的可实施性。该工作模式可充分展示高校学生科技社团的志愿服务力量。同时,对于另一个受益人群来说,增强了中小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提高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进高校的示例显示应用的是高校原有的硬件条件,科普经费上较为节约,但也需要解决以下问题:时间安排上尽量避免正常的高校教学活动时间,因此在时间上有一定的约束力。
(二)定点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模式
1.低碳主题实践教育形式举例分析。低碳主题实践教育形式主要有:“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环保课堂——教你减碳”等形式多样的生活主题班(队)会,“低碳小课堂”、“节约能源、低碳行动从我做起”讲座;“低碳节能减排”创意点子、“我为减碳献上一计”征集活动;“低碳你我同行,共享美丽中国”知识竞赛;“低碳环保”主题征文比赛;“低碳家庭,时尚生活”家庭总动员评比活动、“低碳生活标兵”评选活动;校园垃圾状况调查等探究性学习方案设计与实践,家庭节能调查、校园碳足迹调查等调查方案设计与实践;等等多样化的形式。
2.工作模式的作用。定点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模式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科学兴趣和创新动手实践能力,向中小学生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同时使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者从中受到教育、锻炼与启发,激发爱心与责任,用实际行动践行核心价值观。长期定点科普利于系列科普主题深入探讨。
(三)多单位协同联动的科普教育工作模式
1.工作模式的单位。机构单位:推动科普的关键单位,主要指各级科协、政府机构、工会、共青团、妇联、高校等,他们为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关数据和必要的行政支持与技术支持。科普组织:主要指科普志愿协会或非营利公益组织,可来自高校,也可来自社会。中小学校:无论公立或私立中小学均可,更注重留守儿童比重大、弱势群体比例高的学校。大众媒体: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科普知识推广的重要渠道,包括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也包括网络新媒体。青少年个体:主要是中小学校的学生,受普及对象。
2.工作模式的优劣势。优点:大规模的短时间可进行大型的科普教育活动,参与人数众多,并能够发挥很好的科普作用,传递出正能量;可以锻炼活动志愿者的组织工作,尤其锻炼志愿者的协调能力;媒体宣传能够较好地跟进后续活动;活动形式可多样,文艺表演、科普实验、科普绘画、签名承诺、板报宣传、短片播放、发送材料、专家咨询、科普体验等;科普效果显著,见效快。缺点:多家单位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尤其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
(四)数字化科普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工作模式
1.工作模式概要。计算機的广泛应用,手机上网也已成为了一种常态。发挥网络新媒体的科技传播作用,打造富有特色的数字科普信息资源,展示生动形象的科普内容。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QQ空间、门户网站、社区或村落的LED显示屏、手机APP等大众熟知的网络共享和交流参与的方式,快速有效实现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科普功能。为社会和公众提供科普信息资源支持和网络化互动式的大众科普服务。
2.工作模式实用性。在知识信息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快速。所以利用网络传播科普知识是适应时代要求的途径。只要有一个手机或者是一台电脑联上网就可以便捷、快速地不区别地域和时间地进行科普教育。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成本,易扩大受科普对象。可长期实施。往往在前三种工作模式中都会应用网络共享科普信息,同时鼓励青少年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属于一种被动接收和主动学习交叉进行的行为。但这种工作模式易受区域的经济条件限制,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受群体属性影响大,如中小学生整体使用手机的频率往往比成年人要低。
二、建立高校科普教育工作模式评估体系
1.组织准备。评估工作模式的组织准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软件方面,分别为科普者的科普素质培训情况和科普受众的目标反馈;二是硬件方面,主要是科普设施或科普展教具的布置和安排。这几项具体指标可以检验该科普活动开展的前期工作是否准备充分,包括明确科普受众目标、科普工作人员素质、科普设施准备充分等。其次,科普教育所需的设施及材料的准备也很重要。最后的关键点是考察科普教育者的科普教育能力。
2.协调合作。据科普活动的参与人群性质,工作模式的协调合作评估内容分别为组织者的领导性、科普者的科普性、受众对象的普及性。当然,科普者的科普性最为重要,评估具体指标有科普内容丰富度、科普方法技巧的可实施度、科普实践的结合度。科普教育时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3.效果反馈。效果反馈有三个二级指标,分别是科普宣传气氛、受众效果调查、后续发展趋势。其中,受众效果调查又分别有受众接受程度和受众受益程度两项三级评估指标。工作模式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关键在于效果反馈。
三、结论与讨论
以上几种工作模式均显示出其优势也存在不足。在实际应用中,不同模式适应不同的人数、场地、硬件条件和科普者的素质要求与时间要求等,可根据实际经济条件、人员配比、任务目标等实地情况来选择采用哪一种或哪几种工作模式。比如人数众多的,时间要求较短的,可以应用中小学生定时社会科普教育工作模式和多单位协同联动的科普教育工作模式。四种模式相互融合协调开展才能发挥更大的科普教育功能,或两两结合或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模式,才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促进建立完善的系统的高校科普工作模式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高校科普教育工作的开展,推动高校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凤英.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4,(3).
[2]罗贤甲.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审视与模式转型[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0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