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背景留学生的汉语比字句使用偏误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比字句在比较句中使用频率最高,句式结构及语用方法相对复杂,在比较句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英语背景留学生使用“比”字句的偏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比字句结构要素之间的位置关系次序失当;第二,结果项的构成成分失当。造成偏误的主要原因:一是母语的负迁移,二是目的语规则泛化。
关键词:英语背景;留学生;比字句;偏误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6-0215-03
一、英语背景留学生比字句使用的偏误举例
(一)肯定式
汉语比字句肯定式的基本结构模型为:A比BR,其中,A是被比较对象,B是比较者,R是比较的结果。由于汉语和英语在思维模式和句式结构上的差异,比字句误用较多,是留学生比较句教学的重灾区。
英语背景留学生使用“比”字句的偏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A、B、R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次序失当;第二,结论项R的构成成分失当。下面着眼于R的构成材料及其性质,综合分析如下:
1.R为动词性成分。(1)柯路德学习汉语比阿力。(*)(2)柯路德比阿力学习汉语。(*)(3)柯路德学习汉语认真比阿力。(*)(4)柯路德比阿力认真学习汉语。(*)(5)柯路德学习汉语比阿力认真。(√)
以上例句“柯路德”是被比较对象,阿力是参考项,(1)和(2)没有比较结果R,因此,句子不成立。(3)和(4)增加了结果补语“认真”表示比较结果,R变成了C+D,C为事件,D为结果,(3)的顺序排列误为AR比B,即A(C+D)比B,句子显然不成立,(4)的排列顺序为A比BDC,结果先于事件,不合于汉语的表达逻辑,句子也不成立。
总的说来,“比”字句中的R如果是单纯动词,应包含[+变化]或[+程度]的义素特征,如“增加、减少、提前、推迟”等,包含语素义[+表数量变化]:
(6)今年的工资比去年有所增加。(7)项目完成的时间比预计提前两天。
心理动词“喜欢、愿意”等包含语素义[+程度变化]:
(8)爷爷奶奶比爸爸妈妈更爱我。(9)小明比小强更愿意上大学。
如果是一般动词,一般应有性质形容词、能愿动词作状语:
(10)李小龙比一般人能打。(10’)李小龙比一般人打。(*)
(11)饕餮比其他动物会吃。(11’)饕餮比其他动物吃。(*)
或者带具有“变化”、“偏离”义素的动词短语或具有“程度”义素的兼语短语:
(12)今年的产值比去年跃上了两个台阶。(13)虚伪比丑陋更让人讨厌。
总体而言,这类动词或动词短语都具有动作或程度变化的区间,如(12)“跃上两个台阶”是一个动作变化的区间,(13)“让人讨厌”是一个兼语短语,在情感体验上带有明显的“程度差异”。
(14)彼得的奶奶比他妈妈更爱一些他。(*)(15)小王比小李更喜欢一点数学老师。(*)
当R由带有情感色彩的动词充当,动词后又有数量补语时,通常会出现(14)、(15)这样的偏误使用情况。这类句子的R为VOC,整个结构可抽象为:A比BVCO,这就涉及到动词后宾语与补语的关系问题。按照汉语的习惯,补语应放在宾语之后,所以上面两句正确语序应该是:
(14’)彼得的奶奶比他妈妈更爱他一些。(15’)小王比小李更喜欢数学老师一点。
动词性R前不能带“很、非常”等程度副词,如:
(16)我比他很喜欢吃饺子。(*)
(17)格美拉比艾莉非常热爱中国菜。(*)
这是因为比字句本身表达的意思就有“程度上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的意思,再在动词性R前加上程度副词,语义便会有明显的冗余。
如果比字句中有能愿动词“可以、会、能够”等出现,它们要修饰的是“比”字后面所有的词语,所以应该出现在“比”字的前面,如:
(18)我比你能来得早。(*)(18’)我能比你来得早。
意思是在“比你来得早”这件事上我能够做到。
但有一类由能愿动词和一般动词凝结在一起构成,所表达的概念只相当于一个词,这时能愿动词只能放在动词之前,它与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入别的成分,但“比”的前面还可以带上其他能愿动词,这些短语包括“能干活儿、能吃苦、能说、会享受、会说话、会办事、会看眼色”等,往往表达的是一种能力上的差異。如:
(19)小张可能比小王能干活儿。(20)楚小雷似乎比杜开达会说话。
2.R为形容词性成分。R为形容词时,比字句的使用偏误主要是对形容词的属性把握失当造成的。如:
(21)男孩的脸蛋儿比女孩的通红。(*)(22)成人的语言比儿童的语言虚假。(*)
例(21)中的“通红”是状态形容词,它本身的属性比较稳固,而且“红”的程度很高,已经含有[+程度高]义素,没有程度变化的弹性区间,因此不能进入“比”字句。例(22)中的“虚假”虽然属性质形容词,但是绝对性质形容词,也没有程度变化的弹性区间,自然也不能进入比字句。类似的性质形容词还有“真、温、横、竖”等。
(23)康牧的汉语口语比钱东升的很好。(*)(24)今天的天气比昨天的太热。(*)
例(23)、(24)偏误产生的原因与R为动词性成分相同。“比”字句结果项R前不能用“很、非常、太”等程度副词,以免语义重复抵牾。要表示两事物的差别,可在谓语后加“一点、一些”,表差别很小,加“得多、多了”,表差别很大。还可以在这些成分前加“更、还”,表比较程度,如:
(25)白天比晚上热得多。(26)小明比小强高一点。
(27)她的裙子比我的更漂亮。 “比”字句表示A、B的数量差别时,数量词应该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后面做补语,而不是放在前边做状语。
(28)哥哥比小强五岁大。(*)(28’)哥哥比小强大五岁。(√)
3.R为名词性成分。这是比字句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形式。
(29)杜开达比卓别林更卓别林。(30)康牧比书法家还书法家。
例(29)中“卓别林”和例(30)中“书法家”依靠副词“更”和“还”的修饰,表达特性意义,分别表示“滑稽、幽默”和“字迹优美”的意思。因此,例(29)的意思是“杜开达比卓别林更幽默风趣”,例(30)的意思是“康牧的书法比书法家还好”。即R所表示的特性由某个名词所具有的一个或几个特性表示时,R依靠程度副词“还、更”的修饰来表示特性意义。否则,句子就难以理解。
(二)否定式
比字句的否定式,主要问题是否定词与“比”的位置关系处理。一般情况下,“比”字句结果项R前不能带“没、不”等否定副词。
(31)我弟弟比我不高。(*)(32)高中生比大学生不刻苦。(*)
(33)小李比小王不喜欢吃蛋糕。(*)
但在少数特殊情况下可以在R前带“不”,如:
(34)我的工作比你也不差。
例(34)“不”前带“也”表示强调,但这类句子都可以转换成“不比”句,例如:
(35)我的工作不比你差。
比字句否定式中否定副词一般放在“比”之前,构成A不比BR句。
(36)白天不比晚上热。(37)柯路德学习汉语不比阿力认真。
“比”字句的R后可以带“一点儿、一些、得多、多了”等数量补语,“不比”句的R后只能带“多少"这一表示模糊概念的程度补语,表示对参考项比较点的最低程度的否定,即承认“A比BR”,但同时强调超过的程度很小。如:
(38)她不比她姐姐漂亮多少。
(39)她不比她姐姐漂亮一点。(*)
二、英语背景留学生比字句使用偏误的成因
1.母语负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现象。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学习者的母语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母语由于其与第二语言的相似成分而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第二语言的相异成分而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
英语背景的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汉语比字句时产生的偏误,就是他们的母语英语“负迁移”的结果。
(40)杜开达的汉语好了一天比一天。(*)
(41)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快了一年比一年。(*)
例(40)、(41)明显使用偏误,“好了”、“快了”应该分别放在“一天比一天”、“一年比一年”之后。汉语“比”字句,表示同一事物随时间推移差别也有所增加时,短语“一天比一天、一年比一年”应该放在动词或形容词性成分之前做状语。而英语恰恰相反,相应的短语day by day、day after day、year by year、year after year要放在形容词或副词比较级的后面,如:
(42)Du Kaida's Chinese i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day by day.
(43)China's economy is growing faster and faster year by year.
同樣,由于英语中的差比句比较结果在参照物之前,即句式结构为:AR,than B。如:
(44)Alice is five years younger than Rose.
(45)Kate plays basketball better than Jerry.
所以导致上文例(3)、例(4)的使用偏误。
2.目的语规则泛化。规则泛化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规则,用推理的方法不恰当地套用在目的语的新语言现象上。泛化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是第二语言习得者一项重要的学习策略。英语背景留学生在比字句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也会经常受到汉语语法规则泛化的影响,造成偏误。
(46)罗斯比杰克喜欢书。(47)她比音乐家还音乐家。
例(46)句子结构为:A比BVO;例(47)句子结构为:A比BN,根据这两个结构类推,就可能产生如下偏误句:
(48)罗斯比杰克打篮球。(49)杰克比电视机还电视机。
这两个偏误句显然是规则泛化、过度推理的结果,只看到了句子基本结构和构造部件的词语性质,例(48)并没有实际弄清用在“比”字句结果项中的动词性成分必须具有程度变化的区间,造成了动词的过度泛化;例(49)忽略了并不是所有名词都能进入这个特殊句式,造成了名词的过度泛化。
泛化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心里机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泛化就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形成关于目的语规则的假设,然后再不断地对这种假设进行检验的过程。要减少这类偏误,除了留学生自己的积累领悟之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能够从句法、语义、语用各个角度讲明各种语言现象的规则,尽量减少学生过度泛化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韩国学生比字句偏误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留学生习得汉语比较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留学生汉语比较句偏误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王建勤.关于中介语研究方法的思考[J].汉语学习,2000,(3).
[5]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6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