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精准扶贫对象家庭教育现状及帮扶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2016年,国务院在《“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强调,要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所以,学前教育精准扶贫需要聚焦于“扶人之贫”,解决精准扶贫对象学前教育意识差、脱贫能力弱、综合素质低的问题。本文从“扶人之贫”的角度,了解农村幼儿园贫困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并通过现状分析,总结了现阶段农村幼儿园贫困生家庭教育的帮扶策略:一是增强家长学前教育意识;二是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三是注重贫困生“三自”精神的培养。对教育精准扶贫对象家庭教育现状及帮扶策略的研究,目的是要实现“真扶贫、扶真贫”,使扶贫对象产生内驱力。本文为学前教育精准扶贫相关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学前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帮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9,C1,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7-0094-02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在这句像极了绕口令的名言中,我们知道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只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使家校共育发挥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然而在家园共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在学前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与研究中,我们把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中人的因素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提出了学前教育精准扶贫中贫困生家庭教育现状及帮扶策略的研究,试图通过“扶人之贫”,解决学前教育精准扶贫中家长教育意识差、脱贫能力弱、综合素质低的问题,以其使扶貧对象产生内驱力,从而实现“真扶贫、扶真贫”。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幼儿园贫困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并进行了现状分析,接下来总结了现阶段农村幼儿园贫困生家庭教育的帮扶策略。
  一、农村幼儿园贫困生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我对园里贫困生家庭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贫困生大多是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具有老龄化倾向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很多贫困生的父母都会外出打工,这样他们既是贫困生又是留守儿童。家长外出打工后,这些贫困生大都由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等老一辈人来照管,但他们中大部分人都不识字,教育观念落后,而且由于孩子会在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家轮流居住,因此还存在监护权频繁流动的问题。当然还有一部分贫困生会寄居在亲戚朋友家,但总体来看临时监护人具有老龄化的倾向。老一辈人无论在体力还是思想方面都缺乏监护和教育这些孩子的能力。因此长期下来,这些贫困生因为缺乏亲情,缺乏正确行为习惯的引导,产生了许多问题。
  (二)家长的教育思想落后,甚至错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经济发达城市打工,一度出现了民工潮。因为进城务工和经商热潮使一部分人在短期内增加了收入,加之现在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等社会问题的存在,很多农村贫困生家长都坚持“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他们从内心认可读书无意义的论调,因此只希望孩子将来能早点出门打工或学学怎样做生意,这不仅可以节省学习开支,还可以挣到钱,为家庭增加些收入。家长的教育思想落后甚至错误,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孩子们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特别差。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幼儿园和老师的事,他们只需要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就够了。因此他们重视给孩子物质补偿,忽视孩子的心理补偿,忽视孩子的学前教育。
  (三)家长的育儿经验和知识贫乏
  贫困家庭不仅物质贫困,而且有的家庭精神方面更贫困。由于历史、经济发展、农村社会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贫困儿童的父母都没有怎么读过书,文化水平较低,个人素养不高。其中一大部分父母只具有初中或小学的文化水平,仅有极少数贫困生的家长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由于自身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加之农村社会教育氛围不浓,因此他们缺乏自我提升个人素质的意识,出现了育儿经验和知识匮乏的情况。如果仅仅凭他们有限的经验教育子女,势必会因为抓不准幼儿的身心发育规律,而错失教育契机,最终影响孩子的和谐健康发展。
  (四)家长的教育方式单一
  针对有些贫困生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父母向孩子表达爱的方式特别单一,就是给钱、给东西,而对于孩子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不够重视,特别是对于孩子的学习更不是关心不够,一方面因为条件的限制,他们无法辅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另一方面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不重视孩子的学习。此外,在教育孩子们时往往通过口头教育的方式,让孩子“要听话”,当孩子有逆反情绪等类似情况出现时,他们就会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幼儿园贫困生家庭教育帮扶策略
  (一)增强家长教育意识
  首先我们应该纠正家长“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念。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是成正比的。有人曾对犹太人的受教育程度与年收入进行过调查,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多。在国内的一些调查研究中,也证实受教育程度与收入之间存在正比关系,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此外,这些贫困生的家长很多人都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责任,是幼儿园的责任,与家长没有关系”。然而,我国自古就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说法,而且著名哲学家卢梭也曾经说过:“对一个人的教育,在他一生下来就开始了,经验先于教学。”孩子从出生便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家庭教育的熏陶,这是幼儿园教育所不能取代的。此外,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艰辛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家长应该把家庭教育作为一辈子的事业来经营,而不是止步不前。中国正在崛起,在各个方面都在飞速发展,与世界接轨。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家长应该努力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新的育儿知识,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出自己应有贡献。   (二)增强家长教育能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长首先要有“为师”的资本。从“扶人之贫”的角度讲,我们应该为贫困生的家长提供学习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渠道,加大“扶人之贫”的投入力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利用农村闲置校舍、农家书屋、妇女活动中心、村党支部活动室等场所,改建学前教育村级巡回支教点,向散居的适龄儿童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有效增加学龄前孩子接受基本学前教育的机会,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也就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对农村贫困生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产生冲击,促使他们“睁开眼看世界”,使他们产生主动、自觉提升自身素质的内驱力。人们总说:师者,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们虽然不能要求家长具备多么高深的专业知识,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即便是高学历的人,也需要不断学习,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我们要使精准扶贫对象认识到,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进而提高自身教育子女的能力。
  (三)注重“三自”精神培养
  很多贫困生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处在贫困的境遇中,很多孩子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自卑心理,遇事他们首先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为此我们应该教育家长重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如家长可以适时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如由于家庭贫困,家长不会英语,也根本买不起录音机,因此孩子的英语口语及听力水平都较差,孩子在学习英语方面困难重重,加之缺乏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因此很多孩子破罐子破摔。针对这种情况,我园教师在家长会上,为家长传递育儿方法,以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如当孩子能够主动地使用英语单词交流,或者是唱英文歌曲时,家长应该及时表扬孩子:“哇,宝贝,你的英语发音真标准!”“你的英文歌唱得真棒!”“你的记忆力真强!”“哦,这个发音问题不是你的错,外语发音特点跟咱们汉语不同。咱们可以慢慢学,你一定行!”家长长期抓住教育契机鼓励孩子,在一次次的成功当中,就会使孩子建立起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由于很多贫困生都是留守儿童,而他们大都是在隔代抚养的方式中长大的,因此孩子们受到老一辈人的宠溺,自主能力非常差。因此我们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教育力度,让贫困生的临时监护人能够意识到孩子拥有独立能力的重要性。现实的做法是教育父母及临时监护人,不要凡事包办代替,要配合幼儿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活动,逐渐放手,以培养幼儿的自立能力。
  此外,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自强”的精神。虽然这些孩子身处贫困家庭,但也不要自暴自弃,应该勇做“生活的强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家长应该把这些古训告诉孩子们,让他们学会自强不息,不应该坐以待毙,只等他人的救济。
  在学前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们还引领家长采取措施,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园共建工作的开展,发挥家园共育合力。由于在这方面的相关研究颇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起点和基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塑造孩子的人格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园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们发现家庭教育的缺失彰显出多方面的教育问题,严重影响了贫困幼儿的健康发展和幼儿园教育的质量。站在“扶人之贫”,促其产生内驱力的视觉,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園扶贫对象的家庭教育现状,并针对教育实际,提出了相关的帮扶策略。本文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小艳,王安全.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贫困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策略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05):34-39.
  [2]张雅慧.农村学前教育精准扶贫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18(01):101-107.
  [3]张凤,边仕英.凉山“一村一幼”实施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02):106-1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15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