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小学生文明素养的促进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道德是立足之本”,一个人的品行和修养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决定着一生的前途和命运。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德才兼备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在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其目的是通过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纠正陋习和错误观念,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修养。通过实施道德和法治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从而为社会塑造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培养文明素养;促进作用
  随着举国上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学生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的重要性,逐渐引起广大教师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塑造文明素养的黄金时期。小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对事物接受和模仿能力極强,如同一块未曾雕琢的璞玉,你将他雕刻成什么形状,他就是什么模样,你将他渲染成什么颜色,他就散发出什么样的光芒。新课改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开展道德教育,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利用文明道德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极力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重塑新时期的道德风尚,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开展法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知识,健全自身的法治观念,遵守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少年。同时,要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 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是开设道德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所谓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类社会成员之间为了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自觉达成共识,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集体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通常会受到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精神信仰的监督和约束,是对个人品行进行善恶评价的标准和规范。在实际生活中,良好的思想品质,是个人弥足珍贵的烙印和标签,是获得他人信任、尊重和认可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思想,是个人立足社会的根基,关乎着个人的前途命运,影响着个人的终生发展。“人之初,性本善”,小学生年龄小,思想意识比较单纯,其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很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通过开展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能有效地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保驾护航,为学生以后成功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 通过法治教育,增加学生的法律意识
  党在十八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在现代义务教育中要坚持立德育人的教学理念,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努力提升每个公民的核心价值观,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随着政策的推进和落实,小学已积极开展普法教育,贯彻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战略方针,在小学阶段已经全面开展法治教学,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风尚和文明素养得到了极大提升,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例如,我校依据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探索,坚持以法治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在课内教学中加强教学力度,在课外努力积极拓展,利用“法制道德走进校园”活动,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力量,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法规的作用,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初步具备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从而养成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的好习惯,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
  三、 通过德育和法育,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开展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前提,是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小学开展德育和法育教学,通过传播传统优秀文化和道德思想,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心,在逐步完善和健全学生人格的基础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通过普法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和社会制度规则,能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合法权益;通过学习法律法规,使学生逐步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严于律己、遵纪守法的良好意识,使学生健全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社会塑造品德高尚的合格人才。例如,在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欢欢喜喜庆国庆》的教学中,教师利用视频资料讲述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从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一代又一代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才换来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以史为镜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进取心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社会塑造品德高尚的合格人才。
  四、 道德法治实施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文明素养
  道德法治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长规律,以立德育人为理念和宗旨,实施生活化教学。通过积极开展道德讲堂、文明礼仪等主题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定期学习一些有益于提升社会道德风尚的文章,宣传新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传播社会正能量,使学生在实践教育中,切身感受到社会文明、道德风尚带来的巨大力量,从而不断提升学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例如,在二年级上册《我们在公共场所》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案例开展普法教育,使学生明白要遵守法律法规,爱惜公共设施和财产,任何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情况严重者甚至会触犯法律,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学生经过生活化教育,能极大地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文明素养。
  总之,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是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教师要积极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育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通过开展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为推进国家法制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6):49.
  [2]林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17(8).
  作者简介:
  韩朝雄,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南坑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71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