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音乐本身就充满了人文情怀,许多作品都饱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生命。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然而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从多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论述。
  关键词:加强;实践;审美;感知
  在本人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依托自己在音乐教学工作的经验,现就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 寓教于形,提高音乐审美感知
  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個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和理解也越全面,越深刻。学生则需更多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作来感知、欣赏音乐。如果不让学生亲自参加到音乐进行的过程中去听、唱、奏、舞、演、游戏,他们就不会产生对音乐的真实体验和深刻认识。所以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努力优化组合各种音乐(倾听、舞蹈、奏乐)和非音乐(文学、美术、游戏)活动,让他们尽可能在操弄音乐的过程中感受乐趣,也就是所谓教学的“多通道参与”。
  从倾听入手,结合动作参与,感受乐曲的旋律美。音乐听觉表象直接影响着音乐活动的质量。因此,在唱歌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耳朵”,歌曲是歌词和旋律相结合的艺术品,熟悉曲调、理解歌词是学习歌曲的第一步。我让学生学会倾听歌曲的旋律,充分感受歌曲的性格和风格,如在学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中,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的主旋律,感受歌曲精神饱满,雄壮有力的进行曲风格,从而,为有表情地唱歌打下基础。
  音乐的快、慢、强、弱及各种节奏变化等音乐要素组合成一首首生动、风格迥异的歌曲。教师在唱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来倾听歌曲,分析感知歌曲风格,从中发现美。如在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曲中,抓住附点节奏这个难点,我先让学生听听歌曲中用了什么节奏?从而引导学生为什么每句都用附点节奏来唱呢?唱起来有什么感觉?并通过比较唱法,使学生感受附点节奏所表现出来的自豪,是雄赳赳的气概,进而进一步感受歌曲的风格。
  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与和谐的节奏组合成不同性质的音乐,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我在唱歌教学中鼓励学生用打击乐演奏方法来感受歌曲。如在学唱《大海啊!故乡》中,我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乐器为3/4拍歌曲伴奏,学生在不同音色打击乐器的比较下选择了清脆、动听的小铃、三角铁、双响筒,并用强弱规律和谐地进行演奏,让学生在打击乐器伴随歌声的整体音响效果中感受到了歌曲优美婉转、连贯、宁静的性质。
  从歌词入手,通过讲解故事,感受歌曲内容美。学生最爱听故事,老师可根据某些歌词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当学生掌握了故事内容,体验了情感之后,再让学生学唱歌曲。例如:《谷穗上的蝈蝈》这首歌,老师讲故事引入讲出“蝈蝈”情绪,再赞扬蝈蝈的品质。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使学生产生共鸣,激起学生学唱这首歌的热情。
  总之,在唱歌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有机会开放更多的感知通道,通过力所能及的活动才能更好地理解歌曲内涵,获得广泛的音乐感受和认识,激发唱歌激情和兴趣。
  二、 加强音乐实践,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实践的过程”。“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来自音乐实践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为他们自主学习铺路搭桥,如指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对问题和事物有主见、有主意,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他们创设多种情境,通过唱、奏、说、想、体态律动、创作等音乐活动,“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通过音乐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得到发展。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将技、情、趣熔于一炉,同时将一些杜绝枯燥的说、唱、听,还音乐于本体,才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才能进一步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春.音乐教育中学生人文能力的培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岳鹏.音乐教育与审美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甘红梅,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南关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79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