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审美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教师需要在课堂实践中,采用多种形式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表现力,使审美层面立体化、多元化。本文探讨了小学音乐课堂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音乐审美;感知力;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2-0175-01
  音乐感知力包括音乐听辨能力、记忆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它是在学生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中得到发展的,音乐感知力也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必要途径。
  一、感知音乐,寻觅内心认知的踪迹
  (一)初听音乐,感受何其多
  教师教音乐的时候,必须牢记,所有的努力,都应该指向产生让所有努力都有其意义的东西——提高从内心认知音乐质量的意义。
  如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让学生闭上双眼欣赏了歌曲《我爱我的家乡》,听后,让学生描绘下歌曲中作者的家乡。学生纷纷举手,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A说道:有宽阔的海洋。B说:有最高的山峰。C补充:有最长的城墙。教师总结道:看来,大家都很仔细的进行了聆听,并得到了正确的信息。
  接下来,让刚刚发言的学生到黑板上进行绘画。学生听后很讶异,张大了嘴巴,互视了对方,并夹杂着一丝兴奋,接着,学生就跑到黑板前,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他们用不同颜色、不同线条勾勒出一幅较完整的图画,其他学生看完这幅图画,并没有眼前一亮。而是给出了自己的许多建议,如H说道:他画的山峰太矮了,应该再高一些。K说:他画的城墙没有突出古老的建筑风格。L说:图画体现不出家乡宏伟的感觉啊。
  (二)复听音乐,感悟大不同
  音乐作为一种“结构的声音或是声音的结构”直接传入听者(学生)体内,这样的体验使学生的内心产生不一样的情境,对音乐的聆听各有其自己的方式,各有其自己的理解,各有其自己的想法。
  如本课中,教师听完大家的回答后说:看来同学们心中早已有了答案,接下来请打开书本,欣赏下书本上是怎么描绘他美丽家乡的。这时,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视听结合,说说自己的心情。本以为,大家都会怀着愉悦和自豪的心情去理解歌曲,但是却收到了不一样的答案——D是这样说的:“我的心情是悲伤的,因为歌曲中的古老城墙,不再光鲜亮丽了,正是由于很多人没有保护好,让它渐渐褪去了原有的色彩,让我感到伤感。”
  二、表现音乐,丰富内心认知的体验
  (一)参与音乐活动,燃起学生表现的欲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如在教授三年级《顽皮的杜鹃鸟》一课时,利用“我当鸟儿”的环节活跃了课堂气氛,首先,出示各类鸟儿飞行时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模仿自己喜欢的一类,随着音乐的响起,学生开始律动,仿佛置身于空中,尽情自由地“飞翔”;之后,运用趣味性的图片创设了“森林音乐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模仿鸟叫声,进行四分音符及八分音符的节奏练习,通过小组练习和师生互动等方式,学生很快掌握了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节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协作能力;最后的拓展环节,分设角色表演——“小杜鹃”和主人公,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参与表演,并很好地诠释出小杜鹃顽皮的形象和主人公情绪、情感的变化。
  (二)综合性艺术表演,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
  音乐属于表演艺术,人们通过欣赏音乐表演满足对音乐的审美要求,同时也需要参与表演满足自身的音乐表现要求。如在教授一年级《小蚂蚁搬米粒》一课时,运用体态律动法,让学生模仿小蚂蚁搬米粒的姿态,并发出“嘿哟嘿哟”的声音,从而进行二分音符的节奏练习。为了分辨四分音符与二分音符的区别,播放音乐,让学生通过聆听去分辨节奏的不同,听后他们各抒己见——A同学说:第一个节奏是我们刚刚练习过的。我给予肯定;B同学说:第一个节奏很慢,第二个很快。笔者点头称赞,继续提问:谁知道为什么呢?C同学跃跃欲试,说到:因为一只小蚂蚁搬米粒,它搬不动,所以,很慢,后来它的好朋友过来帮忙,速度才变得快起来。教师表扬并总结到:说得太好了!一只小蚂蚁搬米粒的时候,它很辛苦,所以,发出了长长的呐喊声;而当一群小蚂蚁出现时,它们团结友爱,步伐一致,所以它们的呐喊声变得清脆短促了……在这样的表演活动中,學生在模仿、体验、合作中表现音乐,真正感受到参与表现音乐后获得的审美愉悦。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加深学生对音乐审美的理解,形成强烈浓郁的音乐审美追求,从而促使审美层面立体化、多元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40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