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数学作业评讲课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数学教学免少不了作业,有作业就一定要评讲,作业评讲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业评讲直接影响数学质量,那么如何才能让数学作业评讲更有效呢?本文以“充分准备,做到有的放失,评讲策略,教学事半功倍”来阐述我对提高作业评讲有效性的探索。
  【关键词】数学作业;评讲;策略;有效性;提高
  数学教学免不了作业,有作业就一定要评讲,但评讲时一定要师生互动。教师应该让学生最大限制地参与作业讲评。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大多数教师在评讲作业时独揽大权,按照自己理解的重点进行讲解,对学生的各种错误,不加以分析,直接把解题方法教给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不知如何入手的难题,而不是指导学生如何分析,从哪些条件入手,而是直接把过程写在黑板上,虽然这样节约了时间,但效果不一定理想。学生处于半醒半梦之间,仅停留在被“听懂”的层面上。在以后的作业中,还是会出现“死灰复燃”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课前的准备不充分,对学生错误未深究,未联系学生的实际造成的。我通过多年的初中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数学作业评讲经验,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准备。做到有的放矢
  1.评讲工作充分准备
  数学作业是检验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程度的方式,也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很多教师在评讲作业时,只把技巧告诉给学生,其实这是不够的。教师在批阅练习时应仔细查阅学生的错误情况,充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总结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更要充分仔细地追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有分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才能做到有的放失,才能发现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思维,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取得好成绩。
  2.评讲作业要及时
  在数学作业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加以评讲,因为学生在做完作业之后,对作业内容还有深刻的记忆,也可能与同学进行过交谈,对自己做错的题有记忆,也在此时评讲,学生能以清晰的记忆和积极的心态认真听老师的讲评,效果会更好。
  3.讲评作业目的要鲜明
  评讲课也是一堂课,有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目的。讲评课的目的一定鲜明,我认为讲评课有以下目的:其一,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再延展所学知识的应用;其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使学生对自已有一个恰当的评价;其三,讲解解题技巧,对学生所犯的共同错误进行巩固、强化,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讲评重点由作业内容与学生的掌握程度而定,讲评时要讲透重点,突破难点。
  4.要有侧重点和导向性
  作业讲评课切不可不分轻重、面面具到,并不是错得多的题就一定讲,也不是没有错误的题就一定不讲,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仔细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若练习题涉及多个知识点,可以融会贯通,也可借题“多”讲,这样,在评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系统讲解,还能有计划、有步骤地突破重点、细讲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评讲有策略。教学事半功倍
  1.作业评讲贵在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教师应纠正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主动释疑,以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目的,教师在讲评作业时可以展示学生的错误过程,暴露错误的根源,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借题发挥,将考点扩展、深化,让学生在试题评讲中有所收获,并对试题的题型、知识点的分布,解题思路和技巧归纳小结,从中获得规律,进而有所提高。
  2.评讲作业在于究错寻因,分步解决学生的错误思维
  数学作业往往能暴露学生在学习中所在的问题,展示学生解答的思维过程,对此,评讲数学作业的过程,必须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教师分析原因、积极引导,再进行延伸巩固,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我在作业讲评时将讲解分以几个步骤:
  第一步:把典型的错题及答案展示出来。
  第二步:让学生分析讨论、大胆探索,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讨论问题和错误答案,分析错误原因。
  第三步:师生归纳错误的原因,归纳出错误产生的原因及注意事项,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第四步:展示标准答案。先让学生解答,老师再给出标准答案,使学生及时将错误问题改正过来。
  第五步:问题的延伸巩固,总结此类似问题的规律、技巧,再将学生的思维上升到一定高度。
  第六步:强化训练,加以巩固。
  总之,我们要认真对待数学评讲课,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教师要正确引导,用策略和方法让学生自主思考,引导学生关注错误思路,并进行出思考,进而得出正确的解题思路。老师点评时要注重解题技巧,把握切实可行的评讲方法,使学生一目了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有所提高,进而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益。
  教公式,是为了“忘记”公式。众所周知,不管在小学还是将来的初中、高中,都会面临很多公式教学,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公式,已成为重要手段。小学数学公式教学要有创新性,重在过程,要从公式的多样性推导中让学生感受到表象的、具体的、便于形成理解性记忆的行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数学的根基在于理解,而非公式或解法”。下面是笔者多年来在“公式”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做法。
  一、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弗赖登塔尔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这里的“做”是指操作。它强调了学生的活动,即运动效应,突出了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动态”中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为避免学生学习太多他们不理解的公式,笔者宁可绕“远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其实,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学期“圆的周长”公式时,笔者一定会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准备一根细线和一些生活中大小不同的圆(如光盘),带到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测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每组不同大小的圆,算出每组中周长和直径的比值,都是在3.14倍左右,顺势导出祖冲之和π,从而得出π=c÷d,然后很自然得到c=πd,要求圆的周长,首先要知道直径,然后用直径乘圆周率就可以了,反过来,已知周长,求直径,用C+π,要求半径,除以2。
  又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笔者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把一张长方形的纸(长和宽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来)卷成一个长方体,用胶水粘好;另外一组把一个纸做的圆柱体(底面周长和高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来)剪开变成一个长方形。从而非常直观地得出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这样很快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计算表面积另外还要加上两个底面圆的面积,根本不用背公式。
  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等.都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公式”。这样的课堂效果好,学生记忆深刻,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在练习中强调“公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公式的教学都有一定的推导过程。尤其是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一般都是化未知为已知,化陌生为熟悉。因此,笔者应用了转化思想,学生轻松地获取了新知.也培養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练习课是一种探索和研究的形式,练习课的内容往往都是学生刚学过的.且都是围绕某一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开展的练习。因此.在练习课中笔者会尽量给学生机会和时间.引导他们自己观察思考.而不是先给
  其实.不用公式的教学难度和挑战都比较高.需要大量时间备课,事先设计引导、说明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从内在理解所学。备课的时间和功夫,比一般的备课辛苦。但往往这样的教学,会给孩子更多思维的碰撞,也一定会培养出更爱思考的学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1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