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国学经典 成就炫彩童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增加语言积累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一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经典诵读成为小学生实现知识积累和文化传承的宝贵资源。从经典诵读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出发,探究当前经典诵读开展的瓶颈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经典诵读;文化;策略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沉淀了大量经典古诗词文学作品,其中很多作品,语言简短,意韵深厚,旋律朗朗上口,句式长短交错,内容包罗万象,非常适合小学生来诵读。但是由于小学生自身并没有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语言理解能力也有所欠缺,所以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暴露出来一些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小学生的阅读体验,还影响了他们的语言理解和文化传承的热情,并影响了经典作品怡情养性、洗涤灵魂作用的发挥。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深思“经典诵读”的有效拓展路径,为小学生的成长发展培植沃土。
一、经典诵读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一股清流,诵读经典作品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语文思维发展、审美和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经典诵读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小学生成长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高速发展时代,大量的信息充斥在他们周围,其中有的比较积极正面,同时还有一些信息比较消极,由于小学生缺乏基础辨别能力,所以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经典诵读的开展可以让小学生更好地接触正面、积极、健康思想的影响,经典文学作品中包含的尊老爱幼、文明礼让、勤劳吃苦、精益求精、身体发肤不容有损等理念,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让小学生更加自觉地学习和发展。
第二,经典诵读有利于小学生语文思维的迅速发展。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包含了包括唐诗、宋词、元曲、小令、典故、寓言、故事等多种形式,同时还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赋、比、兴等,对于小学生语言能力和语文知识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长期的经典诵读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流畅的语感,提升其语言思维品质,而且对于小学生的识字能力、文本解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都会产生多重影响。
第三,经典诵读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促进文化传承。在经典诵读开展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对经典作品本身产生浓厚兴趣,促进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学生会逐步产生语言、国学、艺术等多种形式的审美。如经典作品配乐诵读的开展,可以加强小学生对乐理的理解;古诗词的画面解读,还可以促进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发展,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构建一套独特的审美体系。学生会逐步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并为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锦上添花,让学生学会博采众长,守正创新。
二、当前经典诵读开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经典诵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意义重大,很多学校也已经意识到其重要性,尤其是大部分城市中小学都已经逐步落实经典诵读课程,但是在很多城乡结合部及农村学校对于经典诵读的落实并不到位;还有很多小学校经典诵读开展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几乎将教学局限在了《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启蒙素材上,每周开设的课时有限,学生的诵读掌握也不够理想;甚至还有很多人对经典国学依然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过早开展经典诵读存在灌输教学的弊端,对于小学生的兴趣发展非常不利,更有家长以考试不需要为由不配合学校的教学任务安排,种种现象都反映出当前小学经典诵读的开展现状并不乐观。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经典文学作品本身内容高度概括小学生理解不易。中华文明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学经典更是举不胜举,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微言大义的特点,其中很多字词在现代白话文中并不常见,这就导致小学生诵读起来比较困难;其次,很多校园都没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文学经典本身就比较枯燥,而很多学校经典诵读的开展也是时断时续,有时隔很长时间才开展一次,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其中的魅力,更多的时候都是跟着教师的引导来朗读,学生的诵读水平非常一般,更谈不上文化的继承;最后,还有很多学校的经典诵读教学比较在意结果。严格按照其他文化课程的教学形式,采取了时间落实——每个大课间和课后都布置明确的诵读任务;任务落实——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对其中的字词、涵义进行学习和掌握;检查落实——每周拿出固定时间,教师检查学生的经典掌握情况。在这样一套严格的教学流程之下,学生被迫掌握大量文学经典知识,学习压力非常大,很多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心理。经典诵读不但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享受,反而演化为繁重的学习任务,这与阅读教学的初衷完全背离。
三、小学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
经典诵读的落实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不能过分忽视,更不能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而是要做到以文化人、激扬生命、多彩绽放,让小学生从文学作品诵读中发现诗意,释放生命活力。
1.以文化人,吸引学生靠近经典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小学生就像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把他们放在一个充满人文色彩的环境之中,他们耳濡目染就会发展得更加优秀。小学阶段,学校要坚持以文化人,打造良好的人文校园环境,“让花草树木都说话,让墙壁过道都育人。”塑造书香典雅校园文化,营造经典活泼教学氛围。譬如校园的文化广场上可以用喷绘、条幅等呈现一些文学经典作为劝学警句,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走廊里张贴文人画像、墙壁上挂诗词名句,并定期维修更换;草坪、厕所、花坛、树上都贴上诗意语言;在黑板报、走廊、电子宣传屏、校报上刊登《诗经》《史记》《唐诗三百首》等经典著作诗词,这样都是宣扬经典文化的重要手段。让学生目之所及不再是喧嚣和浮躁,而是多一些触摸和靠近经典的途径,让校园文化绽放独特魅力,让学校一草一木都蕴藏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让学校一砖一瓦都孕育着回味无穷的文学典故,让经典诵读成为一件触手可及、随心所欲的乐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可以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 2.激扬生命,适切学生身心成长
经典作品让学生自行消化吸收非常困难,但是只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学生不仅不会感觉到无趣,还会逐步将它发展成为一种学习乐趣,这关键在于教师要开展灵活的学习指导。
(1)推荐契合学生认知的学习资料
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段时间,经典诵读的开展不能单纯着眼于学生的诵读数量,而是要加强对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经典诵读的開展要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推荐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诵读篇章,循序渐进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感,增进语言理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低年级段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浅显的内容,《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百家姓》等,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只需要稍加点拨,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在学生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课内适当扩充,帮学生形成恰当的学习梯度,实现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了解《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等深层面的内容,让学生由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感受文学作品本身的深厚意蕴。
(2)开展灵活多变的诵读活动
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有效的引导、督促作用,让学生可以沉浸其中,尤其是在学生诵读遇到困难,产生倦怠心理的时刻,教师要能够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融入经典诵读的氛围当中。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合适的策略和方法进行诵读教学,丰富诵读形式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让学生更好地进入经典学习中。首先,教师可以让班级里的学生分角色诵读。这种诵读方式深受学生喜爱,也更容易带动其他学生的诵读热情,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轮换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都参与其中,感受诵读的乐趣,这种有趣的方式,学生会配合得很好,能收到相当不错的学习效果;其次,配乐诵读也是一种有效的朗读方式。中国很多古典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是因为其节奏性非常好,适合配乐朗读和传诵,所以才会在民间广为传唱。很多拗口的文句,学生常常断句不当,音乐的加入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韵律感,学生诵读的热情得到更好的释放;最后,个人诵读是学生诵读展示的一个良好平台。童声诵读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有一种别样的稚趣和美感。此外,齐读也是很好的一种阅读方式。当学生齐声读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那种澎湃之感,所传递的不是一首诗词,更是一种昂扬的精神。
3.多彩绽放,肯定学生诵读成果
小学阶段学生进行诵读积累的个人意识相对还比较弱,虽然这些活动最终的受益者是他们,但是这个年纪很难体会其中深味,更多时候他们需要从外界的肯定和鼓励中获取进一步积累的动力,所以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让学生多彩绽放,并肯定其诵读成果。
譬如可以把诵读与传统节日结合起来。在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主题诵读活动。以春节为例,可以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主题诵读比赛,让学生以古典的方式,喜迎新春,呐喊出心底对春节的期盼;再比如中秋节可以以“月”为主题,开展诗词喜乐会,让学生把诵读与民风民俗结合起来,表达自己对亲情、家乡、自然的热爱,展现丰富的经典积累;可以让学生自主制作手抄报,将经典以文字、图片、漫画等形式灵活表达;还可以鼓励学生把一些经典故事改编为歌曲、舞台剧、三句半等其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创编活动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总之,文学经典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资源,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自身也需要加强对文学经典的学习和深入了解,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对于学生在经典诵读中的付出和努力,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引导学生一起通过经典诵读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生活品味和生活情趣、宣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人格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乐玲.论小学生经典诵读的作用及实施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2):23-26.
[2]雷家顺.农村中小学经典诵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34).
[3]冶金芬.小学经典诵读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展经典诵的策略[J].中华少年,2018(21).
编辑 冯志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5617.htm